摘要:生2:千里万里就是千万里。生:妖娆、娇。

第1734期

情——从心从青,毛泽东的词,总有挥手之间“如听万壑松”的凛然大气,襟抱情怀,似是常青。北国风光万里雪,壮志宣言《沁园春》,这首词更是毛泽东词作中的神来之笔。这位指点江山的伟人,以颠扑不灭的理想与磅礴澎湃的气度,开引别有洞天。一菲老师带着学生步步“抬望眼”,去感受词人的雪骨与雪魂。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栾燕)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

地 点:西安市曲江一中

学 生:初二学生

课 型:诗词鉴赏

时 间:2019年4月27日

时 长:45分钟

整理者:王建红、张肖侠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先请同学来读一下题目,注意每个字音都要读准。

生读:《沁园春·雪》(声音较小,不清楚)

师(微笑):请同学读时注意第一个字的声母,好,再试一遍。

生读:《沁园春·雪》(较放松)

师:(鼓励的眼神看着学生)再读请一遍,注意“雪”的声调。

生读:《沁园春·雪》。(声调、感情、停顿均到位)

师:这次读得很好。请全班齐读题目。

全班齐读。(整齐且有感情)

师: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是请男生还是女生?

生:男生。

师(微笑):因为你是男生吗?

生: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

生(豪迈地):是因为毛泽东这首词写得比较壮阔。

师:我们一般将词分婉约和豪放两大类,这首比较壮阔的词就属于豪放派。

师:我请两位男生来诵读这首词。

(一男生立即主动站起,另一男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站起)

师:正文内容这两个同学一人一句,上阕结尾句和下阕结尾句,请全班同学齐读。同学们请注意,在诗词中一个逗号就是一句,请同学们读时注意。

(学生按要求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尤其是这位男生,读出了超越年龄的浑厚和魅力。

师:对这首词的最初感受,请同学们用形容词概括一下。

我说,这是一首磅礴的白雪歌。你说……

生1:这是一首雄浑的白雪歌

生2:这是一首壮阔的白雪歌

生3:这是一首激昂的白雪歌

生4:这是一首抒情的白雪歌

师: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抒情的白雪歌呢?诗词是以抒情为主的,那么请你回答一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首词是在抒情呢?

生4:我觉得从词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是对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

生5:我觉得是一首惋惜的白雪歌。从词中“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可以看出。

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典诗词中,诗人最钟爱的是哪两个季节呢?

生:春季和冬季。

师:那你能试背一下有关冬季的诗句吗?

生:毛泽东写过一首《卜算子·咏梅》,词中写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毛泽东描写冬天的优秀诗歌,除了这一首,就应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实,从古典诗词的源头《诗经》到清朝的最后一位诗人龚自珍,文人墨客最喜欢的两个季节应该是春与秋,春喻美,秋示悲。毛泽东却用自己的情怀拥抱冬天,并且唱出一首白雪歌。那么这首白雪歌的雪骨在哪里?雪魂在哪里?雪魄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

师:有这样一段佳话,毛泽东1936年写下的《沁园春·雪》在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发表,震动了整个重庆文坛。国民党组织一群舞文弄墨的人填写《沁园春·雪》,却无人可以超越。请同学们细读这首114字的词,找一找,哪些词句无人超越?

(学生默读,找诗句)

生1:“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的这种气度是其他文人墨客不具有的,其他人不易理解这些诗句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也就难以有人超越。

(亲切地):回答问题的时候请不要用抽象词,比如刚才用到的“这些”,就比较抽象,回答问题必须具体化。情感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

生1:抽象的。

师:抽象的应该怎么答?

生1(果断地):具体答。

师:所以回答情感时就不能用抽象的词,而应该具体化,遵循“虚则实之”。

生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采上也略输和稍逊,所以后人也就难以超越这首词了。

师:1936年2月,毛泽东写下这首《沁园春·雪》,上阕中有一个重要的动词统领全词,请大家找一找这个词。

生:望。

师:请同学找一下带“望”字的这句词。

生:望长城内外。

师:请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词。

师:作者通过“望”,望见了什么?我们回忆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望见了什么?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王之涣的意思就是,站在高高的楼上可以看得远。另外辛弃疾还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岳飞的《满江红》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岳飞如何望?“抬望眼”,望到什么?

(误答):抬望眼,数风流人物。

(耐心地纠正):抬望眼,仰天长啸。

师:古人云“登高望远”,通过这首词分析毛泽东望到了什么。词中未写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未写站在高高的北固亭上,未写抬眼望去。那他望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这几句词,毛泽东都望见了什么?每位同学回答一句就可以。

生1:望见了长城。

生2:望见了大河。

师:大河是哪条河?

生2(误答):长江。

(循循善诱地):那为什么不说是望见了大江?

生2:黄河。

师:那如果在词中写成黄河,你试读一下,有什么不同呢?

生2(小声试读后答):黄河没有大河读起来顺口、响亮、有气魄。

师:毛泽东站在广义来讲也属于我们西安的这块土地上,这块有着黄帝陵的土地,有着轩辕柏的土地,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土地。毛泽东望见了长城,望见了黄河,还望见了什么?

生3:还望见了山川。

师:毛泽东特别喜欢山,也特别热爱冬天。喜欢山的人,喜欢冬的人,同学们认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4:他是个豪放的人。

师:对,他写过很多有关山的诗。如“横空出世,莽昆仑”,写的那一座山山?

生:昆仑山。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写的哪一座山?

(生沉默,师启发)

师:大家看有什么岭?

生(误答):秦岭。

师(耐心地纠正):五岭。

师:还有“乌蒙磅礴走泥丸”,又是哪座山?

(生沉默,师补充)

师:乌蒙山。还有“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又是哪座山?(生沉默,师启发)刚才提到昆仑山、五岭、乌蒙山,那现在这座山是一座具体的山吗?

(不自信地):不是。

师:对,这是所有山的感觉。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坡这最中国、最民族、最诗意的高原,他无需登楼,放眼望去,他望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一起回答。

(齐答):长城、黄河、山川。

师:还有什么?

(齐答):平原、高原。

师:对,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坡,平原也看到,高原也亲见。同学们学过地理也清楚,站在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坡,他真的可以看见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吗?

(果断地):不能。毛泽东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看到的。

师(启发):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中国古代浪漫文人庄子的视野,庄子设想水里有鲲,天上有鹏,鹏能飞多高多远?

(果断地):鹏能飞九万里。

师:九万里高飞的鹏,那他背负青天向下望时,望见“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命的一呼一吸,庄子都能感觉到,这就是庄子的视野和胸怀。

师:毛泽东的诗词为何无人能及?庄子如是说,庄子如是看,庄子如是思。再看看李白,李白这样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下句?

(齐答):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大家看这个视野,李白一望,黄河从起源的地方,浩浩汤汤,向东流去。几千公里的长度一眼便知,这就是诗人的大视野,大胸怀。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个“望”字用得好,“望”字用得好,体现这首诗无人能及的是什么呢?是否还有文人能够这样呢?我们说司马迁可以,他写中国历史,3000年的历史,不再是客观冰冷的,他给历史中注入了人的温度、人的情感,他在《史记》中创造了一种体例,叫什么?

生:纪传体。

师:这就是创造,司马迁在历史中看到的是人,是人的情感,这是司马迁的慧眼。鲁迅,在5000年的历史当中,在《狂人日记》里,他说:“字里行间,5000年的历史中就写了两个字。”什么字?

生:吃人。

师:读江山,望江山。毛泽东的视角、视野常人不能比,在词的上阕中,还有什么常人不能比?

生1:胸怀不能比。

师: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当然是那些蝉噪鸦鸣之徒不能比的。

(师提醒学生站直,要站有站相。)

生2:高远、远大的志向。

师:我们看“志”由哪两个字组成?志,十个人里才有一个,十里挑一的读书人的一颗心。太大的志向无人能比。

生3:豪放的气魄不能比。

(豪迈地):气魄不能比。一眼望去便是惊物的霸气。

生4:毛泽东开阔的心胸别人不能比。他身在北国,心却想得很远,他有宏观的历史观:“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对,赏析诗词就是抓住关键词。我们来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千里”“万里”严格来讲是诗词的大忌,“千里”“万里”是重复的。看似重复,但为何这样写?

生1:千里万里,展示的就是一种开阔的胸怀。

(学生传话筒回答)

生2:千里万里就是千万里。

师:意思就是无涯无垠,千里万里用了反复的词。大家读诗就是要学会揣摩语言。前边是作者看到的,上阕中作者都想到了什么?有语言标志吗?

生:欲与天公试比高。

(感情充沛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什么要与天公试比高呢?

生:比的是志气、情怀、理想、担当、责任。

师:1936年,当时毛泽东的队伍兵力不足,当时的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当时的毛泽东人到中年40多岁,眼中是天与地、黄河与高原。同学们刚才抓词特别准,“欲”就是想象,这一段中还有哪里是想象?

生:“须晴日”中的“须”,必须,一定。

师:好,前面我们研读了上阕,现在我们一起赏析下阕,毛泽东站在北中国,站在最最母亲的高原上,望中国的大好河山,然后他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哪些人?

生:看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老师纠正“汗”的读音)

师:一共是几个人?

生:五个人。

师:这五个人从分类标准来说都是什么人?

生:领导者。

师:这是个比较西化的称呼,用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来讲,他们是什么人?

生:每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帝王。

师:皇帝、王后,共同的意思是什么?

生: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师:任何一首抒情诗永远有叙事的成分,1936年2月,毛泽东打算东渡,东渡时站在最母亲最中国的黄土高原,有着黄帝陵和轩辕柏,有着九曲回环的母亲河黄河的黄土高原,看到了长城,还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回答。

(齐答):看到黄河、山、平原、高原。

(补充并启发):还看到了五千年开疆拓土、至高无上的人,他们是谁?请同学们来说。

生: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

(教师肯定这次音读准了)

师:在五千年的岁月中,毛泽东用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心灵、什么样的价值评判,一眼望穿,看到了开疆拓土的人,从词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都是一代伟人,但毛泽东觉得他们还稍有瑕疵: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些句子表现毛泽东雄伟的志向:像这些伟人一样建功立业、开疆拓土。

师:如果说鲁迅创立了一个新词:孩子。什么是孩子,从来没有被吃,从来也没吃过人的新的人类,那么毛泽东还创立了一个新的名词:新的人类,他赋予这个新人类什么名字?

(先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风流人物”这个词。

师:何为风流人物?请同学们先用 “风”组词,如意气风发。

生1:风华正茂。

生2:风流倜傥。

生3:洒脱豪迈。

(师纠正无“风”字)

生4:玉树临风。

(启发式地问):玉树临风,形容男性还是女性?

生4:男性。

师:然后再看“流”,恐怕是与时俱进吧。这就是创造。赏析到这里,同学们似乎能领略到一点点历史上文人墨客无法企及的原因,因为有一个高度来自心灵,有一个高度来自境界,有一个高度来自人格。写诗就是写人。

师:两道题任选一道。

生1:我觉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比较好。这一句,写出了江山风景的美丽,抒发了对国土的热爱。

生2:我也觉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好,因为江山如此多娇,写出了江山的娇小和娇媚,而“江山如画”显得片面一些,没有具体地写出来,也就是只能看不能用。后面的“一时多少豪杰”只写出了豪杰英雄的数量众多,而毛泽东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具体突现出了战士们为江山奔赴沙场的英雄无畏的精神。

师:语感特别好。同学们看“江山如此娇”的“娇”用了什么手法?这首十分浩瀚辽阔、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词,居然用了三个女字旁的词,请大家找一找。

生:妖娆、娇。

师:这三个女字旁的字,有没有给这首词增加脂粉气?

生:(误答)增加了。

师:(委婉地问)所以这是一首婉约词吗?

生:不是,是豪放词。

师:对,虽然用了三个女字旁的字,但这首词依然写得磊落霸气、荡气回肠,这是什么效果?在表现手法上叫什么?

生:对比、映衬、反衬。

师:大家回忆豪放词人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妖娆多娇的是我的祖国。同学们,世界上所有的感情之中,友情、爱情、亲情,哪一种最强烈?

生:(误答)亲情。

师:(亲切地纠正)最强烈的感情应该是爱情。诗人常把对祖国的爱比作爱情,如郭沫若在诗中把我们古老的祖国比作“我年轻的女郎” 。所以,毛泽东的词中虽使用了“妖娆”、“娇”表面妩媚,但实际妩媚使壮阔更壮阔。

师:我们来看第1题。

生1:我填的是“一笔出文采,一笔抒豪情,一笔传千古”。

生2: 一笔述美情,一笔展豪情,一笔壮远志。

生3:一笔惊文坛,一笔绘历史,一笔描壮志。

师:这是毛泽东的研究专家大才子陈晋,他回答了我们开篇的问题:为什么无人能及?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昆仑之巅,长城之墙,仿佛是他胸中的笔。华夏大地,高天厚土,仿佛是他笔下的纸。黄河的水,长江的浪,仿佛是他笔下的墨。炮声隆隆,千里莺啼绿,是诗中独到的平仄和韵脚。万丈长缨,百舸争流,是诗中卓绝的遣词和句式。”

师(慷慨激昂地):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哲学家、革命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以这样的笔、这样的纸、这样的墨、这样的韵脚、这样的句式写成了如此壮阔豪迈的《沁园春·雪》,还有哪位诗人能比得上呢?这首词是这番浩瀚,是这番辽阔,就这番难以企及。有一个外国的记者,(雄壮的音乐起)他说:“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国家。”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是多么骄傲。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靠枪杆子取得政权,而是靠诗人的诗。我们生长在诗的国度,古人有这样一句话“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可见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有一些人可能是因为不懂毛泽东,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微词。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生长在诗的国度,为我们丰厚的文化积淀而骄傲,请同学们起立,齐读第一小节。

(有感情齐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同学们,下课!

亲近教者

董一菲,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黑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全国中语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诗意语文”荣获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入选全国第四届教学成果公益博览会。兼任全国多所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语文报杯”等多项全国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著有《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等六部专著。主编诗意语文工作室《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入选2018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等38部教育教学丛书。

本期责编:胡艳

执行主编:付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