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七師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長期趨勢預報

一、2018年氣象年景分析

預計2018年墾區農牧業生產氣象年景爲略豐年景,熱量條件好於常年,年總降水量大部地區較常年略偏少,時空分佈不均。

預計2018年度對農牧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有:春播期間大風、回寒天氣,春、夏季局地大風、局地大降水及強對流等天氣出現概率較常年大。

預計2018年奎屯墾區大部年平均氣溫略偏高。降水量略偏少,時空分佈不均。從冬季的氣候情況發生來看,後冬氣溫較歷年略偏低,積雪厚,有利於病蟲害安全越冬;春季氣溫回升快,略偏高,降水偏多,強冷空氣活動頻繁,開春略偏晚,終霜期偏早,有利於蟲害的出蟄和羽化;夏季氣溫較歷年偏高,降水較歷年偏少,局部有強對流天氣,有利於盲蝽、蚜蟲、黃萎病、早疫病、細菌斑點病、白粉病、鏽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秋季平均氣溫接近歷年,降水偏少,有利於蟲害的發生。

開春期:墾區大部較歷年偏早,出現在3月2侯末。

終霜期:墾區大部較歷年同期值偏早,出現在 4月2候初。

初霜期:墾區大部較歷年略偏晚,出現在10月3侯前後。

入冬期:墾區大部較歷年偏晚,出現在11月第4侯前後。

預計2018年墾區≥10℃積溫爲3900~ 4100℃左右,比歷年平均值偏高。

預計2018年墾區日照時數(4月~10月)爲1900小時左右,比歷年平均值偏多。

二、2018年第七師農業病蟲發生趨勢預測

根據七師2018年主要農作物病蟲越冬基數調查,結合七師作物種植結構及氣象條件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8年七師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發生總體爲中等發生年份,病蟲害發生面積接近2017年。其中棉薊馬、棉盲蝽、棉鈴蟲、棉蚜、棉葉蟎、玉米三點斑葉蟬、玉米雙斑螢葉甲、玉米螟、小麥白粉病、鏽病、加工番茄莖基腐、細菌性斑點病、甜菜根腐病在部分團場有偏重發生的可能。

主要農業病蟲害發生預測如下:

1.棉鈴蟲

預測:2018年棉鈴蟲總體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部分棉田、番茄田偏重發生,發生程度和上年相同,發生面積接近於2018年。

依據:(1)越冬基數偏低:據2017年秋末在各類作物的挖蛹調查,全師棉鈴蟲加權平均越冬基數爲0.10頭/平方米,蛹量較2016年減少0.08頭/平方米,較歷年減少0.02頭/平方米;(2)2017年秋季氣溫較高,入冬晚,部分團場降雪偏薄,凍土層偏厚,對棉鈴蟲的安全越冬有一定的影響;(3)小麥、番茄和飼草等作物與棉花混作,豐富了棉鈴蟲食源,利於其繁殖爲害;(4)抗蟲棉面積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棉鈴蟲的發生;(5)性誘、光誘和食誘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以及各種防控措施的綜合運用降低了棉鈴蟲成災風險。

2.葉蟎

預測:2018年葉蟎發生程度總體爲中等發生,部分棉田和玉米田偏重發生。發生面積偏大於2017年。

依據:(1)越冬基數偏高:據2017年秋末抽樣調查,有蟎株率11.0%,較2016年增加1.8%,平均百株蟎量83.2頭,蟎量接近於2016年值;(2)夏秋季高溫少雨持續時間長,有利於葉蟎的發生。(3)高效的施藥機械推廣應用,以及配方施藥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葉蟎的防效。

3.棉蚜

預測:2018年棉蚜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量小於2017年。

依據:(1)據2017年秋末在棉株上調查,平均有蚜株率爲3.4%,較2015年增加0.9%,百株蚜量23.3頭,較2016年增加11.3頭;(2)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爲棉蚜提供了有利的越冬場所;(3)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不利於棉蚜的發生。

4.棉薊馬

預測:2018年爲中等發生,危害程度低於2017年。

依據:(1)春季氣象接近常年,且開春時間偏早,氣溫回升快而變幅大,對棉薊馬的繁殖有利;(2)棉花4片真葉前的防控技術推廣能有效抑制棉薊馬的發生危害。

5.棉盲蝽

預測:2018年爲中等發生,發生面積接近於2017年。

依據:(1)小麥、苜蓿等作物與棉花混作,豐富了棉盲蝽食源;(2)棉花現蕾初期職工防治意識淡薄,容易造成危害;(3)生長勢較強的棉花品種面積不斷擴大,有利於其發生。

6.雙斑螢葉甲

預測:2018年雙斑螢葉甲的發生程度爲輕發生,局部棉田偏輕發生其發生面積和發生量偏低於2017年。

依據:(1)秋翻冬灌對雙斑螢葉甲發生不利;(2)棉田防治薊馬和盲蝽等害蟲,大量使用了茚蟲威、啶蟲脒、阿維菌素等農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該蟲的發生;(3)該蟲在玉米田中後期隱蔽發生,高杆的施藥機械少,對該蟲的防治不利。

7.地老虎

預測:2018年地老虎發生程度爲輕發生,發生程度與2016相近。

依據:(1)據2017年秋末在各類作物上調查,地老虎平均越冬幼蟲爲0.17頭/平方米,與2016年相比減少0.18頭/平方米;(2)去冬降雪偏晚,凍土層厚,對地老虎越冬不利。

8.春尺蠖

預測:2018年春尺蠖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發生程度和麪積偏少於2017年,

依據:(1)據2017年秋季越冬基數調查,平均越冬基數3.3頭/平方米,較2016年減少0.35頭/平方米;(2)部分團場去冬今春積雪偏少,最大凍土深度較歷年厚,對越冬蛹有一定的影響;(3)新藥械、新農藥的推廣使用,有利於害蟲的防控。

9.玉米螟

預測:2018年玉米螟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發生程度接近2017年。

依據:(1)越冬基降低。據七師2017年秋季玉米杆剝杆調查,平均越冬基數爲16.3頭/百杆,較2016年增加3.85頭/百杆;(2)玉米種植面積維持穩定,連作,有利於其發生;(3)玉米中後期防治困難,有利於蟲源基數的積累易形成災害。

10.玉米三點斑葉蟬

預計:2018年玉米三點斑葉蟬發生爲中等發生,發生程度接近2016年。

依據:(1)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面積進一步下降,害蟲發生範圍有限;(2)成蟲飛翔能力強,高杆作物玉米病蟲害防治機械缺乏,導致後期該蟲的發生。

11.棉花苗期病害

預測:2018年棉花的爛種、爛芽、爛根病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發生程度重於2017年。

依據:(1)春季氣溫回升快,略偏高,降水偏多,有利於苗期病害的發生;(2)多年連作使棉田土壤內病原物積累,增加了病原菌侵染機率;(3)100%棉種包衣,減少了發病機率。

12.棉花枯、黃萎病

預測:2018年棉花兩病偏輕發生。其發生程度偏小於2017年。

依據:(1)夏秋季溫度偏高,降水偏少,不利於病害的流行;(2)部分條田連作時間長,土壤含菌量增大,有利於病害的發生;(3)常規性品種抗病性差,容易感病。

13.天敵

預測:2018年天敵種羣數量低於2017年。

依據:(1)2017年秋季調查天敵數量加權平均1.7個天敵單位,較2016年偏低0.9個,較歷年偏低0.84個。(2)種植業結構調整後,小麥、飼草種植面積減少,春季天敵活動少。

14.麥類鏽病、白粉病

預測:2018年小麥鏽病、白粉病爲中等發生,發生程度偏重於2017年。

依據:(1)早春氣溫略偏高,降水偏多,有利於小麥病害的流行;(2)高抗小麥品種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不利於病害的大面積發生。(3)條鏽外遷孢子量大,易暴發成災。

15.番茄病蟲害

(1)番茄細菌性病害:預測2018年番茄細菌性病發生程度爲中等發生,發生輕於2017年。

依據:①夏季陣性天氣多,有利於病害的傳播蔓延;②連作條田土壤含菌量大,植株感病幾率增大。

(2)番茄根腐疫黴病、莖基腐病中等發生,局部地塊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爲4萬畝次。

依據:①連做條田土壤含菌量增加,有利於病害的發生;②地下害蟲基數偏多,有利於病害的發生;③移栽面積較大,易導致莖基部損傷,增加了病原菌侵染機率。

三、2018年植保工作思路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根據七師農作物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預測分析,2018年植保形勢嚴峻,任務重,責任大。2018年植物保護工作的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兵師農業工作會議部署,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適應新時代發展理念和團場改革的要求,以農業增收、提質增效爲目標,以綠色發展爲導向,深入開展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大力推進植保技術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技術,強化農藥管理,實現農藥減量增效,有效遏制病蟲危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

1.爲適應植保新時代的要求,繼續完善植保體系的建設。完善團級植保機構,配齊植保專業技術人員,鼓勵引導職工成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業化合作社,強化植保的公益職能。

2.提高人員素質,培訓專業化服務隊伍。加強師級、團級和合作社(種植戶)的三級培訓體系建設,利用基層專題培訓會和“互聯網+農業”提升培訓服務的普及率。

3.紮實做好植保技術和產品推廣服務工作。繼續建立示範區,輻射帶動全面積的病蟲害科學防控技術推廣工作;利用專家蹲點和巡迴指導方式,解決生產上難點和熱點問題。

4.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規範調查方法,發展羣測點,提高監測預警的準確性;改善監測技術和工作手段;及時發佈預警信息。

5.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行精準施藥和科學用藥技術,開展引導服務,落實防控技術措施。

6.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逐步建立農資監管與服務體系,強化農藥安全保障制度,加強禁限用農藥的管理;強化對農藥經營者植保技術知識培訓;開展植保的農業執法活動,維護市場秩序。

來源:第七師農業技術推廣站,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