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iuccia Prada可能是看過所有的法斯賓德電影,並以此來獲得靈感”。繼2014年以這部電影爲靈感設計衣服以後,Prada又在今年早春系列,以這部電影裏的一個角色爲靈感來命名了一款包。

“你們女人究竟爲什麼那麼喜歡買衣服?”

碰到這個問題時,你覺得該怎麼回答纔好。

Miuccia Prada前段時間在雜誌採訪裏給了一個答案,我覺得幾乎可以給滿分:

”女人有時可以穿得很朋克,有時可以穿得很強勢,有時會露得多一些,有時又會突然變得很華麗……人類最深層的需求其實就是祈求改變——而衣服很多時候是你唯一可以立刻改變的東西。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那麼熱愛時裝,是因爲穿不同的衣服,就像換了不同的人生。

有趣的是,Miuccia Prada在這段話裏用了很多形容詞,卻唯獨沒有用到時尚圈最愛的“美”和”時髦“這類平庸的詞。

因爲在她看來,衣服並不只是變美的工具,而是可以實現自我幻想的工具,你可以幻想用衣服把自己裝扮成任何人。

△《LOVE Magazine》的大片,Miuccia Prada自己在幾組大片裏扮成了好幾個不同的角色

據說,Prada私下最大的愛好是窩在家裏看電影。

她有時會把自己喜歡的電影情節代入進設計裏,幻想人們穿上這些屬於不同角色的衣服和配飾時,就能進入到不同角色的人生👇

其實時尚圈也有挺多設計師都喜歡以電影角色爲靈感。

但Prada不同的地方在於,她挑的那些電影角色往往會出乎人意料之外,她們有些並不美,也不可愛,甚至不算成功,但卻各有各的魅力。

△Prada 2019秋冬,以Mary Shelley筆下的科學怪人爲靈感,模特造型則來自描寫哥特家庭的電影《亞當斯一家》

今天文章裏要分享的幾部電影,都是Prada本人今年設計上的靈感來源。

就算還沒買過一件她設計的東西,平時也可以多關注一下她的設計背後的這些奇思妙想。因爲她總是嘗試通過用設計這件簡單的小事告訴我們,女人們除了”變美“以外,其實還可以擁有各種豐富多彩的人生

01

《柏蒂娜的苦淚》

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

by 法斯賓德

提到法斯賓德導演,如今很多人都會將他和法鯊(邁克爾·法斯賓德)給弄混。

其實,法鯊倒還真的和這位名叫法斯賓德的導演有點微妙的關係。

△因爲笑得像鯊魚而得名的邁克爾·法斯賓德

根據法鯊在一次採訪裏的說法,因爲自己的媽媽當年是法斯賓德導演的狂熱粉絲,所以纔會對同樣姓法斯賓德的老爸產生好感,最終生下了一位姓法斯賓德的兒子。。。

這個事聽起來很荒誕,但也足以從側面說明這位看起來有點邋遢的導演,對女人有多大殺傷力。

△德國導演法斯賓德

同樣被法斯賓德迷住的除了法鯊媽媽,還有Prada。著名時尚評論家Cathy Horyn就曾經在《Harper’s Bazaar》一篇文章中說過:

“Miuccia Prada可能是看過所有的法斯賓德電影,並以此來獲得靈感”。

《柏蒂娜的苦淚》,則是最喜歡的一部,早在2014年秋冬,Prada就用衣服來致敬過這部電影。

△Prada 2014秋冬的這件毛衣就取材自《柏蒂娜的苦淚》

法斯賓德最讓人着迷的地方,就在於他的電影裏既沒有好萊塢式的雞湯和震撼的特效,也從來不給人打雞血他能給的永遠只有真實人生的影子,真實到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不同人物每一刻的困惑,甚至絕望。

但每次看完這些電影以後,又像進行了一次心理諮詢般地治癒。

比如這部《柏蒂娜的苦淚》,其實全程就是圍繞6個女人在一間屋子裏的對話展開。

至於她們具體在聊什麼,簡單概括來說,就是揭示了當一個女人成功之後,那藏在光鮮外表背後深深的孤獨感。

雖然整部片子一共拖了兩個小時這麼久,但也依然可以看完不覺得悶。除了劇本寫得好以外,還在於電影裏的衣服和女主角的家都很美,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作爲壁紙保存👇

Prada以此爲靈感設計了什麼:

Prada Sidonie

繼2014年以這部電影爲靈感設計衣服以後,Prada又在今年早春系列,以這部電影裏的一個角色爲靈感來命名了一款包。我猜你們肯定在很多街拍裏見過這隻包的樣子👇

但有趣的是它並不是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而僅僅是第三女配角的名字而已。

Sidonie,是柏蒂娜的苦淚》裏女主角的一位閨蜜,她既沒有那麼強勢,也沒有那麼充滿鋒芒,看起來甚至還有點平淡。

但她卻是最懂得磨平了棱角保護自己,會選擇折中的方式在世界上好好生活的那類人

△右邊的就是電影裏的Sidonie

再回頭看這隻包,其實它最早出現在2000年。

當時全世界已經開始盛行起各種大logo的貴婦包,但Miuccia偏想反其道而行,設計一款簡單又好搭的包,只靠那圓滑的形狀就足以辨認。

△Prada 2000春夏廣告

現在很多人暱稱這個包爲“屁屁包”,確實它的弧度有點像屁股。

但其實包底的弧度並不是隨意的設計,它最初是爲了人體工學舒適度而設計的,方便夾在臂彎裏,再用手托住包底。也可以放在腿上,恰好貼合腿的弧度。

△左:秦舒培手上挽的是新版Sidonie;右:2000年初代的Sidonie

總之它就像Sidonie那樣,優雅簡單,本身沒有非常強烈的風格,但卻能搭配任何造型,八面玲瓏。

02

《白日美人》

Belle de Jour

by 路易斯·布努埃爾

這部電影上映時,Miuccia Prada纔剛好18歲。她曾在一次採訪裏透露過,這部電影對她自己的影響是貫徹終生的。裏面討論的話題一直刻在心裏,抹不去。

《白日美人》是後來人們給它換上的好聽譯名,據說最初它在國內的翻譯叫做《青樓怨婦》。。。足以見得早年人們對這部電影想表達的主題有多麼不待見。

當然,還是後來這個翻譯來得更貼切。

這部電影說的是一個漂亮優雅的中產階級主婦,因爲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寡淡無味,於是白天便開始偷偷去青樓兼職上班,以滿足自己各種奇妙性幻想的故事。

Belle de Jour本是一種牽牛花的名字,它只在白天開放,所以“白日美人”也算是一種帶點美感的隱喻。

△左邊是真實;右邊是幻想

其實全片很少有裸露的鏡頭,很多大膽的想法都發生在女主角的腦海裏,但這纔是它最高明和撩人的地方。

在Miuccia十八歲那個年紀時,世界剛開始放開對女性的束縛,所以據說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一票難求,影院門口大排長龍的,大部分都是女人。

最終,這部電影拿下了當年的威尼斯金獅獎。對了,前幾年大火的日劇《晝顏》也是以它爲靈感創作的。

所以你看,就算放到今天,這個題材也是相當超前的存在。

Prada以此爲靈感設計了什麼:

Prada Belle

只要看懂了《白日美人》的劇情後,都能秒懂Prada這個設計的精髓。

它的外形並沒有那麼張狂,甚至好像還有那麼點保守,但它就像電影裏的女主角一樣,在方方正正外表下藏着一顆騷動的心。

仔細看,不僅是包蓋用了女性曲線設計,包的扣帶上還有一個小巧的五金件,也用到了曲線式設計。

相比起那些直白的設計來說,這個含蓄的設計顯然更容易勾起聯想,縈繞在人的腦海裏揮之不去。

巴黎版《VOGUE》上個月拍大片時,就讓模特穿着黑絲配上高跟鞋,踩在無趣的辦公桌上,旁邊放了一隻Belle,雖然什麼都沒說,但就是如此撓動人心。

△《VOGUE》巴黎版大片

03

《瑪爾塔》

Martha

by 法斯賓德

第三部電影依然來自法斯賓德。

實際上,就算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法斯賓德的名字,也多少聽過他的兩部成名作的名字:《愛比死更冷酷》和《恐懼吞噬靈魂》。

就算沒看過這兩部作品也沒關係,因爲這兩句話本身,就適合用來形容法斯賓德所有作品。當然也包括這部《瑪爾塔》。

△左:法斯賓德;右:本片的女主角瑪爾塔

整部電影說的是一個成長於冷漠粗暴家庭的姑娘,在好不容易脫離原生家庭的控制後,卻發現自己原來在婚姻中也逃脫不了相同命運的故事。

有人形容看這部電影,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如坐鍼氈的感覺,每一秒都很難熬。

其實就算不用看電影和劇情,僅僅看幾張劇照都能體會到電影裏那種讓人窒息的情緒。

法斯賓德之所以要拍這部讓人窒息的電影,當然是想給那些總是處於依賴地位的女人們一些警醒。但任何人看完這部電影,都能從脊背感到一絲涼意,從而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生活。

總之,IMDB裏一條影評的標題很能精準總結出這部電影的立意:

“No use of Tears,Darling."

”只會哭是沒用的,寶貝。“

Prada以此爲靈感設計了什麼:

Prada Margit

這隻包並不是取自這部電影主角的名字,而是取自飾演瑪爾塔的女演員Margit Carstensen的名字。

Margit是法斯賓德的御用女演員之一,她的長相很有特色,瘦瘦高高,不是第一眼美人,但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

她一生總共和法斯賓德合作過18部電影,雖然看起來並非小女人形象,但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飾演那種陷於戀愛之中,處於討好地位的角色。

所以,Prada以她爲名設計了這款手袋,並大量用到了鉚釘元素。

或許她是希望女人們拎上這款包時,都能像戴上了盔甲一般,可以變得更加強大。

但同時,繆姨還是給這款包型設定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版本,純真得像少女一樣的粉色,就像常常陷在愛裏的Margit👇

你能想象鉚釘和粉色這兩種完全不同氣質的包都是出自同一個Margit嗎?就像女人們常常矛盾的內心一樣。

04

《Odette》

by Herbert Wilcox

這部拍攝於1950年的電影,本身其實並沒有那麼出名。

比電影更有名的,則是它背後真實的故事:二戰時期一位名叫Odette的女間諜的故事。

Odette Churchill原本只是一個出生在法國的普通家庭主婦,有着一個商人丈夫和三個孩子。

二戰爆發後她陰差陽錯地被英國特工組織招募加入了反納粹的特工行動。

後來,Odette在執行任務期間被戰友背叛,被納粹逮捕受盡折磨,甚至被德國軍隊的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但直到被髮配到集中營之前,她也依然沒有泄露絲毫關於戰友們的情報。

故事講到這裏很多人估計以爲會是一位戰士的光輝事蹟,但Odette不僅是勇敢,還非常冷靜聰慧。她在最後關頭用了些不會傷害任何人的小小詭計騙過德軍,直到二戰勝利成功從集中營裏走了出來。

最終,她收到了英國皇室頒發的喬治十字勳章,也成了第一位受封這枚勳章的女性。這部電影上映時,就連英國王室也出席了首映禮。

如果你看過Odette姑娘本人的照片,就會發現她看上去和許多笑容靦腆溫柔的平凡女生沒有任何區別。

△右爲Odette Churchill本人

如果不是因爲那次陰差陽錯,誰能想到這麼平凡一個姑娘,原來也能蘊含這麼強大的力量呢?

Prada以此爲靈感設計了什麼:

Prada Odette

這款Odette乍看起來挺可愛的。

小小一隻,拎在手上也特別的小巧。應該是少女們的最愛。

但實際上,它卻是和Prada男裝手袋用了相同設計元素的一隻包

Odette選擇保留了男款手袋設計的一部分棱角,而且用到了Saffiano皮革,廓形非常硬挺。只不過搭配上了萌萌的圓弧造型。

遠看,Odette確實是那種軟萌的少女,那只是因爲我們還沒有湊近了解它而已。

△戚薇,背的是Odette

05

《維洛妮卡佛絲的慾望》

Die Sehnsucht der Veronika Voss

by 法斯賓德

是的,法斯賓德again。

前兩年美國版《VOGUE》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的就是時尚圈究竟有多少設計師曾經以法斯賓德爲靈感設計過作品,原話是這麼說的:

“我們不會在時尚圈看到多少以斯皮爾伯格電影爲靈感的設計,但卻能看見很多以法斯賓德電影爲靈感的設計。因爲那些特別的場面調度和強烈的視覺風格,都能爲設計帶來很多靈感。”

這部《維洛妮卡佛絲的慾望》就是有着強烈視覺風格的一部,明明拍攝於1981年,卻故意採用了全黑白攝影,並運用了很多光和影的對比,讓很多鏡頭看起來都像是夢境。

整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譯名《過氣女伶的慾望》,更直白地描述了電影的劇情:一個女明星在過氣之後的生存狀態。

電影開場就是不願意直視自己從前演的作品的維洛妮卡,坐在電影院裏低聲飲泣。

△電影裏女主角左後方坐着的這位“胖子”,就是法斯賓德本人

隨着劇情的推進,搭配上壓抑又如幻鏡的黑白光影,更能讓人體會到女主角內心被慢慢擊垮的蒼涼。

電影裏有這麼一段對話:

男主角羅伯特恭維道:”你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

維洛妮卡笑着回應:我是一個帶着光明和黑暗兩面的女人。

Prada以此爲靈感設計了什麼:

Prada Sybille

Sybille這個名字不太好念,因爲它是一句德語,也是《維洛妮卡佛絲》女主角原型的名字,納粹時期一位德國女明星Sybille Schmitz。

她在戰後不再走紅,在四十多歲的年紀便因爲承受不了現實而服藥自盡。這在當年的德國是轟動的新聞,後來被法斯賓德改編成了電影。

微妙的是,正因爲Sybille本人是這麼脆弱的一個形象,Miuccia把以她爲名的這款包設計成了非常非常硬朗的形象👇

說它是Prada目前最硬嘴剛的一款包也不爲過,全身線條相當利落,簡潔乾脆。

△Prada 2019春夏

開口處還用到了像子彈一樣強勢的金屬按鎖釦設計。

儘管Sybille本來是個脆弱的名字,但背上Prada重新設計的Sybille時,或許再柔弱的形象也可以變得更堅硬一點吧。

很多人大概也都聽過關於Miuccia Prada本人的真實故事:

她最早其實是畢業於政治學專業的高材生,早年加入過意大利共產黨,不僅對時尚完全沒興趣,也拒絕接手家族這門時裝生意。

但最終,作爲繼承人的她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被召回去繼承家業。

這大概也是爲什麼,她開始選擇把關於人生的很多奇想寄託在時裝裏。

通過衣服,她有時可以扮成知性的女文青,有時可以扮成強勢的大女人,就算是年近70,也偶爾可以穿熒光粉做回一次少女。

後來,這個老太太在時尚圈一工作就是40多年,她對於時尚最大的貢獻大概就是不斷提醒着我們:

人生,可不止是簡簡單單變美這件事而已。

最後,如果對這些以電影爲靈感的Prada手袋感興趣,可以戳“閱讀原文”去他們的官網自己逛逛看👇

週末愉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