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历史记载当中,美女的命运都跟政治紧密关联,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没能逃过这样一种命运。

西施身处春秋战乱时代,林黛玉身处清朝年间,两个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西施和林黛玉同为古代历史记载当中的美女,而且都是苦命人,林黛玉甚至还为西施写过一首诗,来感叹西施作为美女的悲剧命运,也映射自己悲苦的一生。

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情节描写:吴王夫差自刎,越国将吴国吞并,随后,越王勾践将西施掳回了越国,回到越国的第一天晚上,勾践就叫西施侍寝:“夫差那种人都可以与你同床共枕,我为什么么就不能呢?”越王妻子发现这件事情后,醋意大发,并因妒而生恨,瞒着越往勾践,命人偷偷的将西施投进了水中,并言:“此乃祸水,岂可久留?”作为范蠡献给越往的”美人计“中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在越王成功之后,西施这枚棋子自然就失去了作用,而她与生俱来的美貌此时却恰恰成为了男人欲望的觊觎,所以,在失去了争逐权利的那种作用之后,反而死在女人的妒忌之下也似乎合情合理。

西施这一生,成也美貌,败也美貌,兜兜转转,还是没能逃得过政治牺牲品这种残酷的命运,在古代男尊女卑那种大环境下,经历了无数的浮沉,算得上是苦命之人。

同为苦命人的林黛玉也支持西施沉水而死的说法。她写过一首诗,诗中写道: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诗中后两句的意思是,别嘲笑冬邻那个效仿西施的长的丑丑的女人,人家可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这首诗的主旨思想就是,美女短命,丑女长命。绝色美女的生命之所以逐浪花而去,是因为往往被政治家用作“美人计”,成为男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而在事情大功告成之时,也就是这些薄命女子的寿终之日了。

当然,还有人认为西施被沉水并非皇后所为,而是她的恋人范蠡。这种说法颇为残酷,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把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溺死于太湖中了。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越国灭吴之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鸱夷子皮”意思就是皮袋子。为什么在越国时候范蠡姓范名蠡,后来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的时候又改姓朱,却偏偏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名叫“鸱夷子皮”,这件离奇的举动发生在西施沉江之后,因此是范蠡和西施相恋的铁证。范蠡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既然他已决意离开越国,他对于自己的恋人还不至于下此毒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施沉水是勾践吃醋而为。《吴越春秋》记载,越王“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在宫中三年学习期间,与范蠡之间深深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越王勾践显然也被西施的美貌打动,但他为了成就自己的伟业,只能将西施献于吴王。为了使西施死心的替他完成使命,勾践和范蠡约定:灭吴之后,将西施赐于范蠡,不仅可成全二人的一番相恋,同时也稳住了西施的心,才能身在吴宫,心存越国。但是灭吴之后,阴险的勾践变了卦。他不会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落到别人的手中,于是下令将西施鸱夷沉江。

另外还有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国灭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今天位于诸暨城南苎箩山麓的西施故里,唐朝时就建有浣纱庙,1986年重修,建筑群包括西施殿、郑旦亭、古月台等。浣纱江畔,有西施浣纱处,临江岩石上有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西施不慎落水而卒的说法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只是人们的一种猜测罢了。

显然,这几种说法尽管存在分歧,但是都是认为西施被沉水中是可信的。现在此沿海的泥沙中有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

自古红颜多薄命,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至于西施到底是随范蠡归隐五湖还是被沉江底,只能由后人自己评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