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前,東吳大將衛溫帶着上萬水軍,駛向茫茫的大海,他們抵達了臺灣。

  前不久,央視還專門來拍了一部專題片。而這幾天,這個古老將軍的名字引起了更大的關注。

  在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元茂榮提交了一份建議,讓很多人眼睛一亮。

  “我建議首艘國產航母以衛溫命名”,在代表駐地,元茂榮這樣告訴記者。

  一個是歷史上的名人,一個是現代大國的重器,他們爲何會古今契合?

  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元茂榮

  建議航母命名衛溫引起關注

  全國兩會上,首艘國產航母,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一個話題。

  3月13日,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大連船舶董事長劉徵在接受央視網專訪時表示,首艘國產航母目前已進入聯調,主機已經動車,2018將有驚喜呈現給國人。

  這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也是強國的象徵。它會叫什麼名字?同樣吸引着全國人民的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元茂榮提出了一份建議——用“衛溫”作爲首艘國產航母的名字。

  衛溫是三國時代的一名將軍,《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公元230年,他率領上萬將士抵達了臺灣,並居住了一年時間。

  爲什麼會把這名1788年前的將軍和航空母艦聯繫起來,提這份建議?

  元茂榮向記者介紹了四點理由:一是挖掘歷史傳承精神,講好世界航海史上的中國奇蹟故事;二是起到進一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作用;三是以文化力量提振軍威;四是借鑑國際命名慣例,以人名命名更具歷史厚重感。

  在提寫這份建議前,元茂榮和西南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浙江省東吳衛溫船隊遠航臺灣基金會理事長潘國平等文化、歷史界學者進行了一些探討。

  建議提出後,得到多名全國人大代表的支持。“我們希望,用衛溫命名,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他說。

  從文化、主權等方面闡述意義“讓它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爲什麼這麼說?元茂榮向記者作了解釋。

  衛溫遠航臺灣,是中國正史中關於大陸與臺灣交往的最早記錄,比鄭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早1170多年,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公元1492年)早1260多年,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展示了中國在全球航海史中獨特而重要的歷史地位。

  “從這一點來看,它和航母所體現的海上強國得作用和力量是相通的。”他說,以“衛溫”命名,是更好地起到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重新書寫中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的作用。

  “同時,它也是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種很好保護,”元茂榮說,作爲第一艘國產航母,其命名應體現出我國作爲文明古國中唯一傳承至今走在現代化潮流前沿的特質,從而有別於單純的鋼鐵洪流堅船利炮的現代軍工的冷峻,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元茂榮認爲,以“衛溫”命名,就是傳統的軍事文化中加強歷史因素、文化因素、故事因素等的挖掘,提升文化影響力。

  在建議裏,元茂榮還這樣寫道:根據國際法上的“先佔”原則,東吳衛溫船隊首航臺灣開疆闢土是國家和政府行爲,標誌着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歷史鐵證。

  他說,另外,以人名爲航母命名在國際上有例可循。以擁有航母數量最多的美國爲例,其現役航母中就有包含尼米茲號,林肯號,布什號在內的多艘航母源於人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