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言

今夏,一部小成本电影引发了北美独立电影界的震动,这便是由印度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操刀的《网路迷踪》。与其他独立电影不同的是,《网络迷踪》摆脱了电影中本应存在的真实世界,把故事完全交给了网络,并以此来讲述整个事件,其风格上的独树一帜在北美独立电影市场引起了一阵旋风。

经历了四个月的口碑发酵后,本月14日《网络迷踪》终于在国内院线登陆与内地观众见面。这部电影展现出的互联网元素与中国产生了高度的契合,其中直播、微博、头条新闻等设定更是让网民喜闻乐见的存在。除了十分接地气、拉近与我们的情感之外,扎实的剧本以及层层推进的悬念,更让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上一路高升,直至8.5分。

正所谓好片不怕晚,虽然比不上《海王》波涛汹涌的持续口碑效应,但是作为小众电影,《网络迷踪》的成功在于开启了新型电影叙述模式,所有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和直播呈现,甚至现实世界中的情节则完全被媒体所取代,变成了一帧帧镜头内的像素。独具匠心的创意,拓展出另一片独立的电影空间。

或许互联网直播电影早而有之,可无奈受限于材质的束缚,大多在故事上没有认真打磨。《网络迷踪》在摒弃了之前同类型的缺陷,将一切外在介质都围绕故事展开,以情节推动互联网社交介入,让电影显得无太多雕饰痕迹,且更见纵深性。形式上的创新配上高超的叙事技巧,让《网络迷踪》显得更为独特;悬疑情节的设定加快了电影的节奏,网页界面的相互牵连以及配乐,为观众营造了更多的悬念,让观众在跟随电影线索陷入的同时,更被主角的情绪所带动。

《网络迷踪》的主角被设定为一位韩裔单身工程师父亲,在爱人多年前因病去世后,女儿成为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在这位坚强男人的背后,通过直播,其身上最柔软的部分——女儿失踪后情绪中最真实的焦虑感——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同情之余,情感上的共鸣更催化了电影真实的力量。其实在焦虑之外,工程师始终对女儿生命保有极大信念,对互联网大数据锲而不舍的利用反而让其重新进入了另一个探究至亲精神生活的机会。期间他看到了少女的迷惘和困惑、与自己的隔阂,以及对自由的憧憬,可他基于对信念的执着却一次次被冰冷的结局所淹没。

当女警维克告知儿女已死亡时,我们通过摄像头看到了他痛不欲生的绝望。然而网络世界中流动的数据却改变了一切,被写好的结尾在互联网数据的多样拆解中,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真相:重压之下的父亲不忘对蛛丝马迹的精细考究,加之对社交媒体的一层层剥丝抽茧之后,玛格特终于在谷地置死地而后生,这对家庭终以较为圆满的结局收场。

可在女孩获救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悲剧,即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缺失。美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在成全了父母自由的同时,也改变了子女的成长轨迹。工程师与女儿间多年的情感隔阂加深了女儿对现实的逃避和对毒品的依赖;女警维克对儿子的溺爱更纵容了他的谋杀行为,母子二人共同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美国新一轮的移民浪潮中,亚裔人口占了大量比例,而在西方自由主义为主导的美国生态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诸多亚裔家庭中显得尤其明显,其中包括教育的创新、亲情的重构以及生活方式的融合等。以长幼尊卑为核心理念的韩裔家庭来说,在复杂和多元的新背景下存活并维系,难度可想而知。就《网络迷踪》中的这对父女来说,在固有文化被消解之余,我们看到了爱给亲情带来的希望,而后续家庭关系的巩固更需要感性和理性共通加持。(李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