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言

今夏,一部小成本電影引發了北美獨立電影界的震動,這便是由印度裔導演阿尼什•查甘蒂操刀的《網路迷蹤》。與其他獨立電影不同的是,《網絡迷蹤》擺脫了電影中本應存在的真實世界,把故事完全交給了網絡,並以此來講述整個事件,其風格上的獨樹一幟在北美獨立電影市場引起了一陣旋風。

經歷了四個月的口碑發酵後,本月14日《網絡迷蹤》終於在國內院線登陸與內地觀衆見面。這部電影展現出的互聯網元素與中國產生了高度的契合,其中直播、微博、頭條新聞等設定更是讓網民喜聞樂見的存在。除了十分接地氣、拉近與我們的情感之外,紮實的劇本以及層層推進的懸念,更讓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上一路高升,直至8.5分。

正所謂好片不怕晚,雖然比不上《海王》波濤洶湧的持續口碑效應,但是作爲小衆電影,《網絡迷蹤》的成功在於開啓了新型電影敘述模式,所有的內容通過互聯網和直播呈現,甚至現實世界中的情節則完全被媒體所取代,變成了一幀幀鏡頭內的像素。獨具匠心的創意,拓展出另一片獨立的電影空間。

或許互聯網直播電影早而有之,可無奈受限於材質的束縛,大多在故事上沒有認真打磨。《網絡迷蹤》在摒棄了之前同類型的缺陷,將一切外在介質都圍繞故事展開,以情節推動互聯網社交介入,讓電影顯得無太多雕飾痕跡,且更見縱深性。形式上的創新配上高超的敘事技巧,讓《網絡迷蹤》顯得更爲獨特;懸疑情節的設定加快了電影的節奏,網頁界面的相互牽連以及配樂,爲觀衆營造了更多的懸念,讓觀衆在跟隨電影線索陷入的同時,更被主角的情緒所帶動。

《網絡迷蹤》的主角被設定爲一位韓裔單身工程師父親,在愛人多年前因病去世後,女兒成爲他全部的精神寄託。在這位堅強男人的背後,通過直播,其身上最柔軟的部分——女兒失蹤後情緒中最真實的焦慮感——赤裸裸地展現給觀衆。同情之餘,情感上的共鳴更催化了電影真實的力量。其實在焦慮之外,工程師始終對女兒生命保有極大信念,對互聯網大數據鍥而不捨的利用反而讓其重新進入了另一個探究至親精神生活的機會。期間他看到了少女的迷惘和困惑、與自己的隔閡,以及對自由的憧憬,可他基於對信念的執着卻一次次被冰冷的結局所淹沒。

當女警維克告知兒女已死亡時,我們通過攝像頭看到了他痛不欲生的絕望。然而網絡世界中流動的數據卻改變了一切,被寫好的結尾在互聯網數據的多樣拆解中,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真相:重壓之下的父親不忘對蛛絲馬跡的精細考究,加之對社交媒體的一層層剝絲抽繭之後,瑪格特終於在谷地置死地而後生,這對家庭終以較爲圓滿的結局收場。

可在女孩獲救背後卻隱藏着另一個悲劇,即單親家庭對子女教育的缺失。美國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在成全了父母自由的同時,也改變了子女的成長軌跡。工程師與女兒間多年的情感隔閡加深了女兒對現實的逃避和對毒品的依賴;女警維克對兒子的溺愛更縱容了他的謀殺行爲,母子二人共同走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美國新一輪的移民浪潮中,亞裔人口占了大量比例,而在西方自由主義爲主導的美國生態下,多元文化的衝擊在諸多亞裔家庭中顯得尤其明顯,其中包括教育的創新、親情的重構以及生活方式的融合等。以長幼尊卑爲核心理念的韓裔家庭來說,在複雜和多元的新背景下存活並維繫,難度可想而知。就《網絡迷蹤》中的這對父女來說,在固有文化被消解之餘,我們看到了愛給親情帶來的希望,而後續家庭關係的鞏固更需要感性和理性共通加持。(李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