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的成長需要玩具的陪伴,更離不開父母的關愛。作爲一個玩具,胡迪爲邦妮所做的這一切,卻像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陪伴。

作者:陳海燕、王心怡,均系西南石油大學教授)

今年6月,《玩具總動員4》(簡稱《玩具4》)以嶄新的姿態迴歸。皮克斯以穩中求勝的創意、詼諧幽默的敘事再度發力,贏得了豆瓣8.8分、貓眼9.1分、淘票票9.0分的良好口碑。按照導演Josh Cooley此前佈下的懸念“唯一不變的是變化”,《玩具4》帶來了怎樣的驚喜與新變?使命滿滿的胡迪,這一次會有什麼變化?

在陪伴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學會成長

《玩具總動員4》

作爲一部上映於高考季的“閤家歡”動畫,《玩具4》給孩子們帶來了歡聲笑語。陪同觀影的家長們卻從影片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一絲苦澀的滋味。在傳統的家庭關係中,關注焦點往往集中於孩子的成長,卻忽視了另外一方——父母對這種成長的逐步適應。父母如何在陪伴孩子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成長,最終迎來孩子成年之後的別離?和諧家庭關係的建立,來自父母和孩子的雙邊成長,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這兩種成長同時具備,整個家庭才能獲得真正的和諧美滿。《玩具4》中孩子與玩具的關係,映射着對親子關係問題的反思。

一面是要做好時刻關愛、保護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成長需要玩具的陪伴,更離不開父母的關愛。《玩具4》中,胡迪忠心耿耿地陪伴邦妮。隨着邦妮的成長,胡迪不再是她最心愛的玩具。但胡迪依舊不顧一切地跳出儲藏室,想盡辦法陪她去幼兒園,幫助她製作新玩具叉叉,還在旅行途中千方百計地找回叉叉……作爲一個玩具,胡迪爲邦妮所做的這一切,卻像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陪伴。

另一面是因孩子的成長而需要學會放手的父母。在《玩具3》的結局中,胡迪和牧羊女分別作出了不同的選擇。前者留下來陪伴小主人,後者成爲流浪玩具去闖蕩世界。表面上看,是胡迪作爲玩具的忠誠,反映的卻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依賴。到了《玩具4》,胡迪和牧羊女在“大世界”遊樂場中重逢。流浪生涯,使牧羊女變得堅強而獨立。她脫下笨重的公主裙,穿上幹練的長褲和風衣。受傷的手臂纏上膠帶,小小柺杖化作武器,牧羊女靈活又勇敢地穿越一個個障礙,帶領胡迪去冒險。數度冒險經歷,終於讓胡迪明白:隨着主人的離開,自己作爲玩具的使命已經完成,他不再附屬於任何人,而是可以勇敢地選擇自己的人生,像牧羊女一樣活得精彩,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陪伴孩子的同時,父母也要學會成長

《包寶寶》

在《玩具4》中,親子關係只是一種映射。在另外一部影片《包寶寶》中,親子關係及矛盾衝突則成爲明確的主題。《包寶寶》榮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這部時長不足8分鐘的短片,由加拿大華裔石之予執導,反映的是加拿大華人移民的家庭生活,充滿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包寶寶》用象徵的手法描述了一種近於畸形的母愛:父親工作繁忙,母親作爲全職主婦忙於打理家庭,唯一的慰藉都寄託在意外出現的小包子身上。“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成爲母親表達愛的方式,“包寶寶”的得名由此而來,也寓意着父母眼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母親在陪伴小包子長大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無比的幸福,然而她心中的溺愛、焦慮,也隨着小包子的成長與日俱增。小包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隱私和生活。媽媽過度的關愛、強烈的控制慾,使小包子想要逃離。當成年的小包子要搬離家庭獨立生活時,母子發生了劇烈的衝突。絕望的母親情急之下,將小包子一口吞下,而後在追悔莫及的噩夢中驚醒。影片的最後,兒子主動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終於圍坐在餐桌旁。暖黃色的色調,渲染出大團圓式的溫馨結局。影片以母親一個人做包子開頭,用全家人一起包包子收尾。影片解決矛盾的方式是家人團聚,以包容與理解來化解親情關係中的矛盾與衝突。

與《包寶寶》中的母親一樣,在《玩具》系列前三部中,胡迪也會因自卑和嫉妒而缺乏安全感,時刻安慰自己是主人安迪最喜歡的玩具,卻隨時都在擔心被別的玩具替代。《玩具4》,則描述了他的成長。胡迪原本深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使命就是照顧主人,牧羊女的變化與他們的重逢,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在牧羊女的鼓舞和巴斯的承諾下,胡迪選擇主動離開已經不再需要自己的邦妮,去追求幸福生活。可以說,分離使胡迪踏上了探索“人生”意義的新徵程。

《包寶寶》以兒子的探視化解衝突,《玩具4》則用胡迪的出走解決矛盾。兩種看似不同的手法,卻都反映了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這一背景下,空巢家庭與日俱增所帶來的問題。隨着子女的長大離開,父母難免會有依依不捨、焦慮不安的情緒。這種焦慮的化解,不僅需要子女的主動探視和親情的包容,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陪同孩子的同時,學會自身的成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