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綠網: 聞香知酒

1.話題起因

“練爲戰,戰爲贏,不保密,等於零”。關於保密的重要性,無須多言,古今中外無數戰爭中的經驗教訓就是鐵證。我們在前些年的時候,也有過不少這方面的教訓,危害最大的恐怕就是96年臺海對峙時的劉連昆案。進入新時代,隨着全面從嚴治軍的深入和一切向戰鬥力靠攏的落實,保密工作已經越來越爲各級重視,並且深入人心,成爲廣大官兵的自覺行動。

但我們軍隊有個傳統,就是一統就死、一放就亂,而且似乎爲了表明態度,還總喜歡矯枉過正。昨天有位戰友就跟我吐槽,說你快講講保密方面矯枉過正的問題吧,現在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戰鬥力、甚至不可理喻的地步了!

辛辛苦苦幹了大半年的科研,就因爲涉密,除了部隊配發的那個質量很差的移動硬盤,什麼地方都不敢存;平時工作用的涉密電腦,因爲突然到來的保密檢查還給格式化了,事後發現存檔用的移動硬盤偏偏還給壞了!這可要了命了,那可是幾個人大半年的心血啊!有心要去修復硬盤,按規定打報告上去,機關回復說這是涉密的硬盤,不能到地方電腦公司去修……

那麼,應該去哪裏修呢?求給指條明路!回答說:不知道!這事兒還真不怪機關的同志,他們確實不知道該去哪裏修,因爲就全軍來說,目前好像還沒有這麼一個負責修理涉密載體的地方。上級人才應該倒是有,精力全用在怎麼檢查下面了。你說這影響不影響工作,影響不影響戰鬥力?

類似的普遍性問題,恐怕就要屬標籤水印系統了。那個據說花了幾百萬、被推廣到全軍的保密軟件,不但製造了衆多的藍屏、幹壞了無數硬盤,也製造了許多無事生非和欲哭無淚。有的機關要求下級必須安裝標籤水印,但同時又要求上報的材料必須先脫去水印(哭笑不得的事情就在這兒,幾百萬的軟件竟然輕易就被一個2M的第三方軟件給破解了),看來他們也是知道這玩意兒有多麼麻煩。不過轉眼之間,下來檢查時一旦發現電腦裏存有脫水印的文件,又立刻臉就變了:不知道這樣是違規的嗎?不知道會造成泄密嗎?搞得上面好賴全是他,底下里外不是人。但最關鍵的,是無形中增加了許多人爲的工作量,並且由於加密脫密程序的繁瑣反而放大了泄密的可能。你說這影響不影響工作、影響不影響戰鬥力?

有人說了,那是因爲水印系統軟件本身做得太水,如果軟件再完美一些,對數據的保護再給力一些,以及用戶體驗再友好一些,估計就沒這麼多麻煩了。這話說的不是沒有道理,確實標籤水印本身的設計初衷是好的,很有必要的,不能因爲長出了狗尿苔就埋怨種子不好。但接下來下面的這些做法,恐怕就不是軟件硬件做得不到位的問題了。

2.那些拖工作後腿的

比如,保密電腦裏不能放跨年資料。這個差不多還能接受,但有的要求存儲用的移動硬盤裏也不能放,請問這些資料存到哪裏去?全軍有一個可以穩妥使用的雲盤嗎?而且哪怕是這一本來就已經不現實的要求,到了最下面又層層加碼成“不能存放與當前無關的資料了”。什麼叫“與當前工作無關”?答曰三個月以上!試問絕大多數單位和崗位,你們大多數工作只有三個月的時效嗎?

後來就演變成資料統管室也不能存放超過一定年限的紙質資料了。須知有些資料,是必須有歷史積累和跨度的,比如干部任職命令、立功受獎通令和單位大事紀。這兩年就有轉業幹部補檔案,查不到任職命令和立功通令的,據說是清理流毒時燒了,再就是按照保密規定過期文件都銷燬了,相應的工作任務確實要完成,但也不能一刀切把歷史搞成空白吧?說輕了這是瀆職,說重了這是犯罪!最後只能由原單位開個證明了事,但讓轉業幹部咋想?讓地方的人怎麼看部隊?

比如,有的單位購買辦公設備,需要層層保密審批,卻從來不見保密部門去檢測購買的設備是否有後門或者其他漏洞,一般單位也沒有檢測技術手段,集中文印室的打印機、複印機還大都是外國貨,要真有個什麼後門芯片,要保密的資料還不一窩端?所以,保密審批到底又是爲了什麼呢?走完各種手續就安全了?

比如,集中文印耗費大量人力精力,可能還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往往一個營區或者一棟大樓配置一個集中文印室,日常辦公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來回文印的路上。最重要的是,保密隱患更大,心懷不鬼之人現在只要搞定文印室一個人,那麼全單位打印的文件將徹底無密可保。況且反觀這些年的失泄密案件,又有多少是通過紙質媒介發生的?

比如,文件定密級問題,從來都是具體承辦人直接在起草文件時自己把握,而一直沒有明確的定密標準界限。有時一個消息,全國發行的軍報都全文刊登了,結果正式文件下來,成了祕密級的了,好像但凡一個文件不帶祕都不負責任、都掉價似的。出了問題,只要是封面有祕密二字,不管內容有沒有實質性內容,都是一刀切必須處理人,可保密部門連祕級如何確定把握都說不清。試問,我們保密關注的是那封面上的祕密二字嗎?

比如,有的軍校每門課上完、組織考試之後,就把教材統一收上去了,怕泄密。有的學員考試沒通過要補考,找到書庫,回答說沒有了。再三請求之下,說你等一下,我打個電話。半小時之後來了一個人,手裏拿着那本要找的教材。事後才知道,那人是附近收廢品的。你說諷刺不諷刺,可笑不可笑?

3.不消停的朋友圈

隨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普遍使用,更給軍官保密帶來巨大挑戰,於是各單位制定了很多措施,積極防止失泄密。初衷雖好,但有的規定過於不切實際,而且前後矛盾,頗有些不可理喻和令人哭笑不得的味道。

“各位兄弟,單位安全保密檢查,我先退羣保平安了!”“最近失聯一下,東廠下來了,你懂的!”類似這樣的“黑話”“俏皮話”,相信在戰友羣和朋友圈中並不少見。可是,禁止大家在羣裏亂聊、甚至禁止大家加入各種羣,是否真的就能有效保住祕密呢?像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應付,甚至有的官兵爲了對付檢查準備了兩個手機、其中一個是專門上交的,真的能夠實現保密的目的嗎?

有的單位規定,手機裏不能存放着軍裝的照片,朋友圈不能暴露自己軍人的身份,甚至手機屏保是自己穿着軍裝與愛人的結婚照都不行!有一名戰士,因爲發了自己早餐的照片在手機上,也被發現了給予通報,理由是他身着迷彩、背後是單位食堂背景,暴露了身份,泄密了!他百思不得其解泄了什麼密。有高人指點:你發的照片,早餐伙食看起來那麼差,當然是泄露了該單位最大的祕密……

有的單位規定,單位信息不讓發朋友圈,說擔心暴露軍人身份,但是新聞量化排名,又要求官兵轉發本單位新聞以壯聲勢,等到了保密檢查的時候,卻說你暴露軍人身份了;不讓官兵用智能手機,但是某些官方公衆號要擴大影響,又要求官兵到朋友圈去拉票,這是有多麼自打自臉和精神分裂?

更爲尷尬的是,不讓基層官兵使用進口手機,說是統一配發“保密機”,然後套餐資費既高,信號還不好,不是說團購的資費應該更經濟的嗎?不讓基層官兵在辦公時間使用智能手機,卻經常見上面來檢查的機關領導一邊檢查,一邊隨手就掏出一個最新款的蘋果手機打起電話來……能不能不要搞兩套標準?能不能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敢情那些掌握機密最少的基層羣衆,反而纔是最容易泄密的了?

4.癥結與原因

以上種種現象,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些問題:

定密權限不明,定密範圍混亂。不管什麼內容,不管什麼定密範圍,全都設成密級,決不放過一個,說是爲了明確責任,實則是爲了逃避責任。

保密手段落後,主要全靠封堵。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啥都不幹,最有效的管理就是全面封禁。這既是一個方法的問題,但首先也是一個觀念的問題。

權力過於任性,表態甚於實效。很多工作,不是從實效性出發,而是從政治態度和上級觀感角度出發,並且不顧基層實際強制推行,似乎就是爲了讓上級看態度、看錶現的。

剖析原因,也無非早已根深蒂固的那幾種:

思想觀念的落後。我軍許多領導幹部,從最初的對待互聯網、對待軍營網吧,到現在的對待智能手機、對待自媒體,都是如出一轍的害怕、惶恐和不安。其中既有對技術發展的不瞭解,也有許多怕思想亂了、不好哄不好管的原因在。習慣了我講什麼你信什麼、我說你做套路的人,自然會對新鮮事務抱有一種天生的反感。於是封堵和禁止,成爲最省事、最放心的辦法。

缺乏應有的擔當。好多明知不切實際的要求,他們也不反對不糾正,多是覺得小題大作,反而會影響自己的烏紗帽。比如集中文印這事,據說是“房老虎”的發明,而“房倒”之後雖然基層建議取消的聲音很大,但依然沒人拍板來做這件事,倒真不是因爲有“不因人廢事”的覺悟,而是因爲領導們不用去受那個上下奔波去打印的罪,反正拿到手的都是打印好的,照常簽字就是。從上到下的安全保密責任狀,層層設立的安全保密網,也有很多是出於分散責任的需要。

私心雜念作怪。爲什麼在一些單位,很多時候會發生那種矯枉過正、表現得特別“左”的事情?除了思維習慣和工作套路的慣性,有的確實是受一些不健康的政績觀的左右。做爲看,以表態當政績,拿官兵利益當梯子踩;甚至也不乏一些流毒餘孽,在正風肅紀的持續打擊下遑遑不可終日,特意做出一些越左越革命的行爲來隱藏自己,或者表示效忠臣服。這樣的人,往往隱蔽性和危害性都是很大的。

5.應對與解決之策

保密就是保戰鬥力,對安全保密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成爲我們的日常工作,成爲我們的行爲習慣。

但針對那些矯枉過正、甚至干擾和阻礙正常工作訓練的做法,也非常有必要認清危害,及時加以糾正。

首先要更新觀念。保密是爲了戰鬥力,科學技術的提升同樣有利於戰鬥力,不能爲了保密需要而有意迴避那些先進技術。迴避不是辦法,積極面對並且戰而勝之纔是致勝之道。如果4g時代的保密都還有這麼多簡單問題解決不了,當極具革命性的5g時代馬上就要到來,美軍已經將5g技術視作下一場技術革命的關鍵性技術,我們總不能爲了保密安全將之拒之門外吧?

其次要拓清界限。比如密級的設定,最近中央專門有一個文件,批評了有些部門和單位人爲提高密級、亂定密級的行爲,應該同樣引起軍方重視。其實,全軍負責這一工作的部門應該統一做出細緻的規定,哪些內容、哪些性質、什麼級別的文件,由哪一級可以根據什麼原則確定什麼樣的密級,應該有個權威的說法。另外,就是工作和生活圈,對保密的要求也應作出限定,在總體提高保密意識的前提下,工作圈與生活圈不宜採取同樣的標準、並且對生活圈施以過多的、不恰當的干擾。當然,對不守規定發生問題的處理,還是要堅決而嚴肅的。

再次要撥亂反正。有關部門應該做一個調查,哪些規定和做法是有必要的,只是落實當中出現了偏差,就要在強調繼續執行的基礎上給以完善和調整;而哪些規定和做法是不必要的,甚至已經被證實影響了工作、成爲戰鬥力的阻礙,就要及時而堅決地中止和取締。身處改革當中,必然有一些事物是需要不斷驗證、不斷修正的,錯了的改過來就好。判斷對錯的唯一標準,是看是否有利於戰鬥力的提高,而非有利於對部隊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不出事和保住自己的烏紗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