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部門切實從自身改起,這纔是回應基層痛點的釜底抽薪之策丨晨報有態度

(圖片來源VCG)

歲末年初之際,半月談雜誌梳理出有關基層治理的十大靶點,包括督查檢查頻繁、問責濫用、壓力“甩鍋”、處處留痕、材料論英雄、慵懶幹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等。

基層治理中的這些關鍵詞,對於上級部門來說,是需要格外關注和留意的靶點。對於基層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痛點。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基層之所以出現這些痛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來自上面的治理策略或手法,在基層遭遇水土不服、南轅北轍等問題。基層的調試當然是必要的,但也有不少基層治理策略,看似問題表現在基層,而根源卻在上面。因此,就基層痛點給出有力的回應是必要的。

實際上,高層對於基層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也及時作出了必要的回應。比如,針對各項督查檢查過多、過頻的問題,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覈工作的通知》,提出督查檢查考覈“瘦身減負”。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指導性意見需要中間執行層進行認真的消化落實,基層的痛點才能夠得到真正有效的緩解。對了症狀,也下了藥方,還要堅持喫藥,才能見到療效。

媒體梳理出來的上述十大痛點中,大多數都引起了基層的強烈共鳴。比如材料論英雄的問題,本來上級到下級檢查工作,要掌握的必須是真實的情況,而不僅僅是紙面上的彙報。但是,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下基層搞調研,卻不肯花時間、下功夫,坐在會議室裏聽聽彙報,就算是獲得了第一手資料、掌握了全面情況。這就導致一些下屬單位在實幹上馬馬虎虎,卻花費大量的精力在總結匯報材料方面百般雕琢。媒體披露,湖北的一家衛生院居然請來了作家給他們寫總結,喜好花拳繡腿的歪風可見一斑。

又比如處處留痕的問題。表面上看,這種做法好像是對上述“唯材料論”的改進。上面的領導到基層單位之後,不但要聽彙報,還要檢查彙報中所涉及的工作有沒有留下紮實的“痕跡”。比方說,有沒有會議記錄,有沒有造表造冊。甚至,一些地方和部門還“與時俱進”地要求,基層人員必須通過微信等信息化工具逐日逐項地簽到打卡。打眼一看,工作細了實了。可是,本質上不還是形式主義、文牘主義那一套嗎?所謂的過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毫無實效的過程造假更無意義。

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基層要擔負屬於他們自己的責任,但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他們身上。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像材料論英雄、處處留痕這些問題,看上去表現在基層,實際上還是跟上級部門的考覈方式不科學、工作作風不紮實有關。所以,上級部門切實從自身改起,這纔是回應基層痛點的釜底抽薪之策。

瀟湘晨報評論員周東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