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唱法中運用真假聲混聲唱法演唱時,要及時、準確地判斷髮聲、歌唱中出現的問題並加以解決,才能爲好的聲音提供基礎的保證,這對我們的民族唱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民族唱法;真假混聲;演唱;技法

一、混聲唱法及其原理

民族唱法中的混聲唱法是假聲與真聲兩種機能的有機統一,這兩種聲音狀態能夠自然、穩定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運用。這是一種獨特的發聲方法,是聲帶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發聲的機能狀態的具體體現,在發聲時進行真假音的交替,是一種唱高音時用假聲,唱低音時用真聲的特殊技巧。也就是說在發聲時所有的音都要達到混音的狀態,低音要有假聲的成分,高音也要具有真聲的成分,這樣纔會具有真實感。

另外,真假音的比例會隨着高音的變化而發生不同的變化。在唱中、低音區的時候,口腔、胸腔共鳴與真聲的成分就會相繼增多,反之假聲的因素就會減少。聲音也就變得越來越結實與飽滿。而越是唱高音區時,假聲與頭腔共鳴的因素也就越多,真聲的成分也就越少,聲音也會變得非常輕盈與柔和,最終達到聲音的整體協調。這就是混聲的原理。

李維渤在《發聲訓練中的四個“R”》一文中,在對混合聲區進行探討時,把胸區用土來形容,把頭聲區用水來進行比喻,並且進一步把混聲唱法比作水泥。也就是頭聲區與胸區的結合運用就如土與水的混合物水泥一樣,他認爲胸區與頭聲區的發聲不同,決定了這種嗓音在進行調節歌唱時必然會出現一種靜止的狀態。爲了克服這種靜止狀態的產生,就必須進行混聲唱法的運用。

把混聲唱法運用到歌唱當中,就會使整個聲區達到自然、協調、統一的整體和諧狀態。混聲唱法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的變化,並且音色豐富,音域也較爲寬廣,能夠達到很好的共鳴。有一些需要吐字清晰,以及感情變化豐富的歌劇詠歎調或藝術歌曲最爲適合運用混聲唱法來進行表達。

二、混聲唱法能夠做到聲區的統一

衆所周知,在民族唱法的演唱過程中都要經過三種不同的聲區,即高聲區、中聲區與低聲區。而混聲唱法是由於真假聲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演唱方法,兼顧不同聲區的演唱特點,所以它能很好而且自然地將高、中、低三個不同的聲區統一起來,形成—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在演唱每一個聲區時,都需要以真聲爲基礎,使低聲區、中聲區和高聲區三個聲區的音色統一成一種音色,而不要使每個聲區彼此孤立開來。同時,在氣息的正確控制與支持下,還可以得到既關閉又明亮、靠前的聲音狀態,使聲音更具魅力與穿透力。

三、混聲唱法能使聲音產生焦點

焦點原是光學名詞,幾何學、力學、聲學都曾借用過。聲與光都具有直射、折射、反射的屬性,都會產生焦點。而作爲聲音的焦點,主要是指發聲的共鳴集中點,不用費很大的力氣就可以取得效果非常好的共鳴。頭腔的共鳴賦予了真聲柔和、清晰的共鳴音,即使是在中、低聲區也是如此。另外假聲所產生的上胸腔共鳴,可以在高聲區發出穿透力極強且明亮的共鳴音,從而達到明亮的共鳴音和暗的共鳴音的自如運用、協調統一。

四、混聲唱法能夠使音色獲得統一

由於民族唱法中的混聲唱法是綜合地運用真假聲這兩種不同的聲音狀態機能,並把不同聲區統一爲一個整體。假聲有別於真聲的一點是,假聲存在幾種類型,大致分爲:傳統型假聲、借鑑型假聲和混聲型假聲。傳統型假聲,相對美聲唱法的假聲來說,聲音比較尖,不夠豐滿。借鑑型假聲從美聲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鑑獲得。這種假聲較空、暗而且靠後,如果借鑑不合適,容易出現低、中、高各聲區的音色不統一。混合型假聲,藉助於咽壁的力量,使真聲獲得較高的聲音位置,有假聲混入真聲的感覺。這種聲音結實、穿透力強,既像真聲又像假聲,有些接近於對半混的混聲。因此,在演唱時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一個整體統一的音色當中並保持不變,從而使聲音更加甜美、色彩動人。

五、混聲唱法可以使各共鳴腔體統一協調

由於民族唱法中的混聲唱法既是將胸聲區與頭聲區有機結合,也是將真聲與假聲這兩種不同聲音狀態的混合運用,所以,在演唱過程中,既有頭腔共鳴(假聲)的參與,又有胸腔與口腔共鳴(真聲)的密切配合。從而最終達到身體各個共鳴腔整體統一的聲音效果。

六、混聲唱法能夠獲得好的聲音位置

民族唱法中的混聲唱法由於混有假聲的成分,很容易使頭腔共鳴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也爲高位置聲音的獲得提供極爲有利的前提條件。又由於有高位置的聲音,所以演唱的音域也就相應地得到擴展。

總之,在民族唱法的演唱過程中,由於混合唱法的綜合運用,既能使演唱者獲得高位置的聲音,又能使其音域範圍得到進一步增強,從而爲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聲樂作品的演唱提供更大的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