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團隊內的成員喜歡互相揭發,背後打小報告,是許多國人的通病。若團隊內告訐成風,意味着惡性競爭大於合作,不利於團隊目標的實現,但這種行爲,又往往被上位者所鼓勵。如果說一個團隊的目標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那上位者爲了加強對下屬的控制,總會鼓勵下屬互相揭發,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說到這種制衡手段,在清朝運用得最好的當數雍正皇帝。雍正在位期間,完善和推行了密摺制度,被雍正選中的官員擁有直接向他密摺上奏的權利,這些人分佈在全國各地,作爲雍正耳目監察百官。

密摺制度,實際上就是鼓勵官員們互相檢舉揭發的制度,但爲何說雍正運用得好?第一是因爲這一制度沒有被濫用,具有密摺言事權力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官員,這是能夠保證公正裁決的前提,否則因工作量太大,裁決權被迫下放,更容易出現權力尋租。第二是實名制,這保證了對誣告行爲的可追責。

曾國藩鼓勵下屬打小報告 收到幾份告狀後 立馬取消該制度

雍正的密摺制度算是個成功案例,對康熙末年以來官場出現的貪腐現象進行了遏制,起到了肅清吏治的作用。下面介紹一個失敗的案例,晚清名臣曾國藩也搞過一個鼓勵下屬打小報告的制度,但因爲制度設計的缺陷,最後不了了之地收場。

曾國藩的朋友歐陽兆熊在《水窗春囈》中記載了一個“設櫃求言”的故事,講道:

“文正在徽,置一櫃,凡言地方利弊,悉投其中,不必列名。”

說是曾國藩在安徽領兵與太平軍作戰時,曾搞了一個舉報箱,不論是誰,都可以暢所欲言告狀,還不用署名。

曾國藩鼓勵下屬打小報告 收到幾份告狀後 立馬取消該制度

曾國藩的本意,是想鼓勵大家儘可能地發揮起下屬的能動性,互相告狀也好,談論軍政得失也好,來幫助自己加強對下屬情況的掌握和控制。

但我們剛剛提到,雍正的密摺制度之所以比較成功,是有兩個前提,而這兩個前提,曾國藩設計的制度中都不具備。所以實行起來的結果,就是告訐之風大起。

告訐成風的危害,往往都是下層首當其衝,所以一開始,在曾國藩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之前,下屬們已深受其害,小人們互相打小報告,而真正想做事的人處處被掣肘。無奈之下,衆人求助於一位老訟師。訟師聽說此事後,說大家放心,不出三日,曾帥必取消這一制度。

曾國藩鼓勵下屬打小報告 收到幾份告狀後 立馬取消該制度

結果不到三日,就在第二天,曾國藩就撤下了舉報箱。衆人問其故,原來是老訟師寫了十幾份不同的舉報信,全部都在信中痛罵曾國藩。對這些告狀曾國藩不得不看,但因爲沒有署名,沒辦法查究,卻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處理這些沒有意義的告狀,於是下令撤銷了這一制度。

舉報信的取消,倒不是因爲曾國藩忍不了別人無故批評自己,而是通過這件事發現了這一制度的缺陷。不署名的辦法不但不能廣開言路,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不公正。

可見曾國藩書生領兵,在起步的階段還是受教條主義的影響,在實踐中鬧出了笑話,但是他學習能力很強,一發現錯誤能夠立刻糾偏,所以他本人和率領的隊伍也能在失敗中不斷進步,最終成就了一代功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