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類六千年》是一部由劉景華教授創作的世界文明史,上下六千年,縱橫全世界,120多萬字,有細節有過程有研判,堪稱一部完整的世界通史。書中,文明與文化,文明與歷史,文明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的演進與興替以及世界文明中心遷移的軌跡得到了全景式地展現。作者通過六千年文明歷程的梳理,用史實回答:文明是什麼,文明從何而來,文明又將何往,過去的文明對現實社會有什麼影響。作者突破說教的模式,使用敘述的手法來表達思想,尤其着墨於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文字生動,戰爭場面寫得很有感染力。全書選插了120餘幅精美插圖,並由歷史學界齊世榮、錢乘旦兩位教授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

劉景華,天津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義務教育全國統編教材世界史編寫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中國英國史研究會副會長。1988年武漢大學世界史博士研究生畢業,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於廑先生。長期從事世界歷史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完成12個國家及省部級社科項目,出版專著《西歐中世紀城市新論》《城市轉型與英國的勃興》等1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多部作品獲國家及省級獎勵。

精彩書評

歷史睡了,時間醒着;世界睡了,你們醒着。

——洛夫

歷史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它能給人以智慧。在一個功利色彩太重的時代,歷史產生不了實在的好處,卻能給無視歷史的人以歷史的教訓,讀一讀歷史還是必要的。

——錢乘旦

我們尤其需要一部簡明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的作用是區域史、國別史、專門史代替不了的。前者是林,後者是一棵棵的樹。在歷史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尤其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齊世榮

前言/序言

序一

齊世榮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今天,國際社會日益成爲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了解世界,不僅要了解世界的今天,還要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這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具備世界歷史的知識。

廣義的世界史包括地區史、國別史、專門史等等。但對於廣大的中國人民來說,我們尤其需要一部簡明的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的作用是區域史、國別史、專門史代替不了的。前者是林,後者是一棵棵的樹。在歷史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尤其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弗蘭克說:“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只喜歡看具體的歷史樹木;他們忽視,甚至否認樹林的存在,尤其是全球樹林的存在。但是,樹木是在樹林裏生長的,必須在樹林裏才能存活和繁殖。”(《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中文版前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版第18—19頁)

編寫世界通史,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集體合作的辦法,由專家們各寫自己所長的部分,然後由主編統稿,把各部分集合在一起。這樣寫出的世界通史,優點是各段都會有比較精確的敘述和獨到的見解。缺點是全書難免觀點分歧,文風各異,不是一個高度統一的整體。另一種辦法是一人獨撰。這樣寫出的世界通史,優點是全書在觀點上和文風上都能保持一致,首尾通貫。缺點是一個人的知識有限,難免出現“硬傷”。但我們不可因害怕“硬傷”而不敢寫。其實,即使是專家寫自己擅長的那部分歷史,要想無一處“硬傷”,也是幾乎做不到的。總之,兩種辦法各有優缺點,都應嘗試。但集體編寫的世界通史一般篇幅很大,不便於一般讀者的閱讀。個人編寫的世界通史,則篇幅較小,如能下一番功夫,做到內容簡明,文字生動,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劉景華同志有志於一人撰寫世界通史多年。十幾年前,他就出版過一本《人

類六千年》,頗獲社會好評。2000年,在南京全國書市上被讀者評爲“最激發讀者購買慾望的圖書”之一。2009年,又被評爲“廣東省百種社會科學優秀理論讀物(1949—2009)”之一。現在,他將該書加以修訂,又有新的進展。我已年近九十,舊業既荒,新知更乏,豈敢對他的大作妄加評論。但讀後也有幾點建議,聊供今後再版時參考,以報徵序的雅意。1.增加簡要參考書目,以便讀者進一步研究世界史;2.適當增加插圖(包括歷史地圖),力求圖文並茂,引起讀者興趣;3.篇幅再做精簡,以便更多讀者閱讀;4.編制索引。書末附索引,用處很大,已成爲國際學術界一項規範,望能注意及此。

最後,我要再次強調:編寫一本簡明的世界通史,是時代的需要,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人民的需要。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但無論多麼困難,我們也要知難而進。景華同志勇於知難而進,而且敢於挑起一人獨撰的重擔,精神實在感人,我謹以這篇不成其爲序的“序”祝賀他的大作《人類六千年》出版。

2015年6月

序二

錢乘旦

一本好書必須有特色,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的確有其特色。首先,一本世界文明史,上下幾千年,縱橫全世界,厚厚兩大卷,一百多萬字,作者卻僅僅是一人,這在當代中國讀書界,應該是看不到的。但劉景華教授的確是一個人寫出了這本書,而且洋洋灑灑,嚴嚴謹謹,儼然是一部完整的世界通史。當代中國讀者太習慣於“集體創作”了,因此拿到一個人寫的這麼大一部書,便不禁要發問:一個人寫,是否能寫好?其實,一個人寫通史並不是什麼創造,由一個人寫一部通史教科書在國外是司空見慣,在中國也有幾千年的傳統,只不過最近幾十年來人們覺得不習慣了,總以爲“厚書”總得由好多人寫,一個人寫一段纔算是“專家寫書”,否則就寫不好。然而事實卻是,好多人寫的東西經常卻是寫得不好,特別是當好多人不斷地重複別人寫的東西時,就一定寫不好。寫作是一種創造,創造必須有思想,一個人比較容易體現一種專一的思想,而許多人要把思想完全統一成一個樣子,就很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有特色的東西就很難出現,重複現成的說法就成了無奈的選擇,於是一本沒有特色的書就出現了,這是“集體創作”很不容易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劉景華教授敢於突破陳規,嘗試一個人寫一部世界通史,這本身就代表着一種特色,因此是很值得嘗試的。

其次,這本書試圖突破說教的模式,儘量使用敘述的手法,使行文顯得生動。歷史本來是最生動的一種知識,因爲它記載着人類活生生的過去。“歷史”本來和“故事”分不開,離開了人類以往經歷的那些“故事”(即“過去的事”),歷史也就沒有了。但在一段時間中,歷史的“故事”性被取消,歷史成了乾巴巴的說教,成了幾條固定的公式,這就違背了歷史學自身的特性,使它成爲不受歡迎的學科。近年來,史學界深感面臨的危機,亟想改變這種狀況,許多人作了極好的嘗試,也出現了一些較好的成果。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作的,因此,他儘量使用敘事手法來表達思想,刻意着墨於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努力追求生動。在這方面,他的成功是可以感覺到的,讀者們翻開這本書,可以看到有些章節寫得很有感染力。

再次,歷史本身是多方位的,它決不僅只包括一兩個方面。它記載着人類過去的經歷與活動,其內容之豐富,超出人們最大膽的想象。然而當歷史變成乾巴巴的條文之後,它的豐富性就收縮了,只剩下人們蓄意保留的某些方面,甚至只剩下精心挑選的幾件事。歷史變成了用幾根乾枯的棍棒搭起來的一個架子,你不用學歷史,也能夠一目瞭然,也能夠把歷史的“規律”講得頭頭是道。中學的歷史考試就是這樣的,結果,考完之後,學生就從此不看歷史書,因爲他自以爲已經學透了歷史書,歷史不就是那麼幾句公式,背會了公式,也就背會了歷史!這種看法雖說荒謬,卻很真實,在當代的中國廣爲流行。於是,我們這個歷史的泱泱大國就變成了歷史的貧瘠之地,人們不懂歷史,也不懂歷史學爲何物。這樣一種狀態是必須改變的,改變的方法是還歷史的本來面目,讓它顯示出豐富多彩的本性。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它涉及的面比較廣,希望能展示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

總之,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值得希望瞭解世界的人們看一看。歷史是一門有趣的學問,它能給人以智慧。在一個功利色彩太重的時代,歷史產生不了實在的好處,卻能給無視歷史的人以歷史的教訓,讀一讀歷史還是必要的。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結爲一體的世界上,要了解歷史,就不能只知道中國史,還需要知道外國史,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讓人們一窺世界歷史的真貌。歷史的知識是無窮的,歷史書的創作當然也無窮無盡。每一本歷史書都會有它的侷限性,至少它有限的篇幅就是一種侷限。劉景華教授的這部書雖難免有侷限,卻有其相當大的特色。在這短短的前言中我只能簡單地提出其中幾點,但我相信讀者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自然能體會出其中的特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