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上菜须知》中,袁枚对上菜顺序有这样的要求——

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

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之;虑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

袁枚上述观点,多数好理解,像辛辣的后上,因为此前菜已吃得快饱了,来点辛辣的刺激刺

激;酸甜的也要后上,因为酒喝不少了,来点甜酸的醒一醒身体。

可为什么说菜要先上咸的,再上淡的呢?

想起陆文夫的《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有此,书中这位美食家给大家讲解美食知识,明确说过这样一番话——

“这放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人、因时而变。

一桌酒席摆开,开头的几只菜要偏咸,淡了就要失败。

为啥,因为人们刚刚开始吃,嘴巴淡,体内需要盐。

以后的一只只菜上来,就要逐步地淡下去,如果这桌酒席有四十个菜的话,那最后的一只汤简直就不能放盐,大家一喝,照样喊鲜。

因为那么多的酒和菜都已吃了下去夕身体内的盐份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这时候最需的是水,水里还放了味精,当然鲜!”

听说去,他这说法听有道理。

这还不完,朱自冶还说到“先咸后淡”是如何被发现的——

那最后的一只汤简直不能放盐,是一个有名的厨师在失手中发现的。

那一顿饭从晚上六点吃到十二点,厨师做汤的时候打瞌睡,忘了放盐,等他发觉以后拿了盐

奔进店堂时,人们已经把汤喝光,一致称赞:在所有的菜中汤是第一!

看,吃顿饭,放个盐,还有这么多学问和故事。

这就是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