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曾有不少專言灸療的著作,極談灸法之神奇,認爲湯藥時有不可及艾法之功,以灸爲治病之最要。我喜歡用灸法治療一些發作性皮膚病,特別是奇癢難忍的病證。

我們時常講鍼灸,其實是針刺和灸法兩個治療方法的合稱。針刺有卓越的治病功效,路人盡知。豈不知,灸法亦有極爲神奇的效果在此,專門談一下關於灸法治病的問題,藉以推廣灸法,以方便諸位居家防病養生之需。

十數年前,我在老家威海認識一位韓國朋友,六十多歲,與我相見甚歡,交情很好。他知道我學中醫,一天指着他上臂的一塊皮癬說,你能幫我治這個嗎?我一看,在小臂背側有一圓形的一塊錢硬幣大小的皮癬,略見白色脫屑,似是牛皮癬。他說已經癢了二十年了,極是難忍,且百治無功。我說可以試試吧,就去藥店買了艾條回來,給他在皮癬的局部溫灸了二十多分鐘。隔日又灸了一次,用完了一根艾條。過了十數天,他興奮地來找我說,你好厲害,我的病好了。我一看,果然他皮膚已經光鮮如滑,哪裏有什麼皮癬存在。

發作性皮膚病,艾灸神效

我喜歡用灸法治療一些發作性皮膚病,特別是奇癢難忍的病證。如果癢處面積不太大,即用艾條懸灸之,多可收到極好的效果。並且,灸法對於各種瘡瘍溼疹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我們奧地利門診前不久治療一例糖尿病壞疽病人,其右足五個腳趾全部發黑,且疼痛劇烈,呼天搶地一般,瘡口潰爛,數月未能癒合。西醫打算截肢,但病人心存僥倖,求治於中醫。急爲針數穴而劇痛立止,囑助手用艾條灸其瘡口。兩三次後即略見瘡處收口,且發黑的腳趾漸而紅潤起來病人看到了希望,極是感謝,現仍在積極鍼灸治療之中。灸療之功如斯之偉,真讓人歎服不已。

對於灸法的幾個觀點

古人曾有不少專言灸療的著作,極談灸法之神奇,認爲湯藥時有不可及艾法之功,以灸爲治病之最要。

欲除根本,必須火艾,專恃湯藥,則不可瘥。

——《千金方》

我們應該充分重視這一方法,並認真地把灸法實踐起來。以下談我對於灸法的幾個觀點。

一則,隨身當備些艾條或者艾絨。

藥王孫思邈極是重視灸法,他說,“凡人居家及遠行,隨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是說,要隨身帶些精製的艾絨,以備養生保健之需。

我吸取經驗,每於家中、工作室以及隨身包中放點艾絨,當然也放數支鍼灸針,以備必要時救急。學了鍼灸,最是方便,可隨時救急,遠非用藥可及。

二則,常人亦可經常灸療以養生防病。

我們知道灸法有扶陽通經之功,對養生防病極有好處。藥王孫思邈亦認爲,平時健康無病的人需要經常灸幾個穴位以泄風氣,不要認爲健康就不以爲然,常需安不忘危。分析其理,我認爲可以灸足三里曲池穴,有降陰濁泄風氣之功。

並且,我主張每當二十四節氣之時,要灸一下關元或者氣海穴。人感天地之氣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氣影響。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化極是劇烈,此時當溫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養生之妙用。

三則,三陰病證必需用灸法。

三陰證,指的是邪氣內客三陰經(包括太陰、少陰和厥陰)所發生的症候羣。一般來說,疾病在陰證階段,多反應爲裏、虛、寒的證候,屬於病邪由表入裏,正氣漸衰的階段。醫聖張仲景於此類病證多用灸法,認爲有回陽救逆之功。

查《傷寒雜病論》一書,醫聖多喜灸少陰腎經之太溪穴,足厥陰肝經之太沖穴,再加上具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的氣海、關元等,常可散寒溼、益元陽、挽回厥逆。

四則,大病必灸才能真正痊癒。

大病指的是久年不愈,反覆發作之病。此類病證之所以反覆難愈,主要是人體正氣不足,無力祛邪外出,因此,正邪交正而成纏綿之勢。如果能及時溫灸以助正氣,則可能收以全功。

當年華佗治療曹操的頭風病,一針即痛止,但反覆發作。後來曹操仍是死於頭風病。孫思邈認爲,這是因爲當時華佗故意沒有用灸法。他說:“學者不得專恃於針及湯藥等,望病畢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雖豐藥餌,諸療之要在火艾爲良。”明確地肯定了灸法治療疾病的巨大作用。

灸法注意事項:

一則,不可濫用灸法

三陽病證,需少灸。即使灸,亦當壯數少些,勿貪大壯猛火之灸。體胖之人,多屬陽虛,可稍重灸,而體瘦之人,皮淺肉薄,多屬陰虧而木火偏旺,當少灸。且灸火易擾動清陽,上炎爲患,於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二則,灸後當戒冷飲冷食

灸後當戒冷飲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當適當溫飲,以助陰液,補灼艾傷陰之弊端。

三則,戒房事數日

灸後陽事易旺,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陽動,耗損真精。當戒房事數日,以助陽氣內斂。

四則,灸後要注意休息

不可勞累妄動,致陽氣耗損,當靜養數日。

五則,防灸後傷陰

或灸後傷陰,出現失眠心煩,或者煩躁不安。當急服黃連阿膠湯一兩付即可,藥量不必大,但取其滋陰斂降之功即可。如果灸後出現亡陽之象,病人驚擾狂動,起臥不安,這是因爲灸火擾動太陽,導致大汗亡陽,當用仲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之意,斂降亢陽。艾灸傷陰爲輕爲緩,而亡陽爲重爲急,灸療者當加以注意。

鍼灸之功,實在是融入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時時可以取效,時時可以救急。爲自己考慮,也爲家人的健康考慮,我們是不是應該學點鍼灸技術呢?

本文作者:董洪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