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张案”始末 重审的悲与喜

□法制日报《法人》记者 崔晓林

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改变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激活了市场,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和中国改革开放一样,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在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企业和企业家,也因法律知识匮乏和法律意识淡薄,在逐利过程中,走了弯路,甚至有些企业因触犯法律而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顾雏军、张文中案重审改判,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法律界人士认为,一系列重大案件的再审和改判,体现了中国依法保护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力度和决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的充分体现。

本文将还原顾雏军、张文中案件的案发过程,并通过对案件始末的追踪与重审进程的梳理,与读者一起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思想的重大意义。

“顾张案”始末 重审的悲与喜

顾雏军:技术狂人走“麦城”

认识顾雏军的人,多少都能察觉到他的“分裂质”性格。他智商极高,“文革”后恢复高考,他仅复习两个星期便考上了江苏工学院,而且分数高得可以上北大;毕业后又成为全班唯一考上外地研究生的人,而且考上的还是本专业顶尖的天津大学。

孤傲的技术男

绝顶聪明的顾雏军,却有着与智商反差强烈的情商,他大学时的同窗曾向记者回忆,年轻时的顾雏军,不太会处理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他总是昂着下颏走路,斜着眼睛看人,一副‘众皆凡人吾乃仙’的高冷神情”。

作为资深技术男,顾雏军具有出众的科研天赋和设计灵感,但孤傲的性格却令他四处树敌。在天津大学读研究生时,他竟然与自己导师成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尽管人缘不怎么样,但顾雏军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科研上。1988年夏天,成功留校任教的“顾才子”出人意料地亮出了三招必杀技:先是“顾式热力循环理论”横空出世,继而“顾式制冷机”试验成功,随后顾雏军携专利技术下海经商。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与自己导师关系紧张,只是顾雏军情商“捉急”的早期症状。踏入商海后,顾雏军同样目中无人,几年后便在北京“混不下去”,不得不到海外二次创业。

1990年,顾雏军在英国注册成立公司推广格林柯尔制冷剂。顾雏军在海外折腾四年,拿到了资本,而且还掌握了资本运作技巧。

疯狂的并购控

1995年10月,顾雏军信心满满杀回中国,随后,他一手创建的格林柯尔公司在香港上市。此时,作为上市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的顾雏军,其狂人本色彻底显露,他先后击败通用电气、惠尔普等一批国际巨头,于2001年10月吞掉2000年度亏损6.78亿元的科龙电器。紧接着,又拿下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冰箱厂、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冰箱生产线、远东阿里斯顿全部生产线、杭州西泠集团及美菱电器、南京伯乐等制冷企业,还投资兴建了科龙南昌工业园及扬州科龙生产基地,其开疆拓土之势异常凶猛狂暴。

历时两年的系列收购之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成为中国冰箱业的老大与空调业的劲旅,产能直奔每年1000万台冰箱的规模,直逼全球老大地位,顾雏军明确表示,自己第一目标是垄断国内市场,然后包下全球所有制冷行业的OEM合同,获得与拥有原创技术国际巨头的谈判资格,最终反打高端,成就霸业。

“顾张案”始末 重审的悲与喜

重审的悲与喜

格林柯尔的大肆收购和扩张,开始引发行业和相关人士质疑。2004年8月10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他还明确提出:科龙被收购前连续两年高达8.3亿元和15.6亿元的巨额亏损实际上是利用不当坏账计提方式做出来的,而其后盈利则是将前期计提资金回转后带来的“虚假利润”。一场席卷全国的“郎顾之争”从此拉开序幕。

2005年7月,顾雏军在北京首都机场被警方带走,随后包括顾雏军在内的9名科龙及格林柯尔高管因涉嫌虚假出资、虚假财务报表、挪用资产和职务侵占等罪名被警方正式拘捕。2008年1月,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格林柯尔系掌门人顾雏军案一审做出判决,顾雏军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款680万元。

2019年4月10日上午9时30分,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前格林柯尔集团创始人、原科龙电器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等人虚报注册资本,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判决撤销原审判决对顾雏军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定罪量刑部分和挪用资金罪量刑部分,对顾雏军犯挪用资金罪改判有期徒刑五年;撤销原判对原审被告人张宏犯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定罪量刑部分,维持原判以挪用资金罪对张宏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定罪量刑部分;对原审被告人姜宝军、刘义忠、张细汉、严友松、晏果茹、刘科均宣告无罪。

“顾张案”始末 重审的悲与喜

张文中蒙冤12年

“原审被告人张文中,无罪。”——2018年5月31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至此,争论了十多年的张文中案终于尘埃落定。

法庭上的张文中,没有出现令人期待的欣喜神色,没有热泪盈眶,甚至面部毫无表情。没有人知道,这位从大庆油田职工“跳到”斯坦福大学读博士;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变身”北京“超市之父”的百变能人,“出来”之后,将如何开启他的人生新路。

从油田职工到博士后

张文中,196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83年,从南开大学管理学本科毕业后,张文中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胸怀大志的张文中,于1985年告别荒凉寒冷的大庆油田,返回南开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

成绩优异的张文中提前一年拿到硕士学位,并被分配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在“国研中心”期间,张文中就中国石油发展战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等课题发表了大量论文。

1990年,张文中担任世界银行和国家“863”高科技发展基金支持的“中国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课题组长。此后,因主持中国石油价格政策研究,得到中央有关部委重视,并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在斯坦福大学做系统工程学博士后研究。

这一时期的张文中,其身份标签是“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和学者”,而接下来,他将开启一段“商海沉浮”的反转大戏。

从经济学家到超市王

在美国特别是在硅谷的经历,使张文中理解到什么是市场经济,认识到“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创业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做的事情”。

而张文中下定决心经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源于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大力发展私有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所释放的政策信号,给了他下海经商的动力。

1992年,从美国归来的张文中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一个研究宏观经济的人却开始鼓捣软件,这种跨越令张文中身边人很是疑惑和担忧。但事实证明,张文中的IT事业顺风顺水,他不仅为大型国企开发软件项目,还于1994年成功研制出了pos机。

缘于对信息技术前景广阔的笃信,加上对商业零售业情有独钟,张文中创办了北京物美超市,开始了他的商品零售业创业之旅。

除了中国零售业pos系统的鼻祖,物美的信息化技术还创下了许多中国之最:中国零售业最早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平台的企业;中国最早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品采购和管理的连锁企业;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民营零售企业,率先长了资本翅膀而飞速扩张,高峰时曾先后在全国布下400多个销售网点,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流通企业。

从民企楷模到阶下囚

和顾雏军一样,张文中也栽在了“买买买”上。

自2004年起,张文中通过托管、收购、重组等方式,收购了北京惠新大卖场、北京超市发、京北大世界、天津大荣等商业企业或者零售业网点。

张文中创新商超经营模式,把互联网应用到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存货管理当中,使物美超市成为北京第一家真正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采购和管理的连锁企业。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为稳定北京市场,保证商品供应,张文中亲自拟定“非典时期物美的十六字方针,“应对非典、保证供有、一次购足、少来多买”,以缓解客流拥堵,减少在购物中增加的感染非典的可能性。此举获得全国商业联合会、北京市颁发的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 。

然而,正在张文中带领物美超市高歌猛进之时,2007年12月25日,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物美集团创始人、被告人张文中犯诈骗罪、单位行贿罪、挪用公款罪,向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至此,张文中由创始人变为被告人锒铛入狱,并在漫长的宣判、上诉、驳回、再上诉轮回中挣扎起伏。

2008年10月9日,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认定张文中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犯单位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犯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宣判后,张文中提出上诉。

2009年3月30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判决对张文中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定罪量刑和诈骗罪定罪部分;认定张文中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与其所犯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万元。

2017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依法提审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一案。

2018年2月12日,张文中案公开开庭进行审理,同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同时改判原审同案被告人张伟春、原审同案被告单位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罪,原判已执行罚金及追缴的财产,依法予以返还。

“顾张案”始末 重审的悲与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