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末,節日越來越多,現在電商的活動也是花樣百出,雙十一過了有雙十二、黑色星期五,最近又正好在“雙旦”,淘寶、京東的促銷也是馬不停蹄,可以說是爲我們的“非理性消費”敞開了大門。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五個常見的金融行爲認知偏差。

賭徒謬誤

“The gambler's fallacy, also known as the Monte Carlo fallacy or the fallacy of the maturity of chances, is the mistaken belief that, if something happens more frequently than normal during a given period, it will happen less frequently in the future (or vice versa)."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人乘坐飛機時總帶着一顆炸彈,他認爲這樣就不會被恐怖分子炸飛機了,因爲一架飛機上有兩顆炸彈的可能性非常小。同樣的,戰場上士兵有個說法,如果戰鬥中炸彈在你身邊爆炸,你應該迅速跳進那個彈坑,因爲兩顆炸彈不大可能打到同一個地方。

這兩個笑話的背後,就是賭徒謬誤,也被稱爲蒙特卡羅謬誤,以爲隨機序列中事件發生的概率之間有關係,即其發生的機會率會隨着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

學會這五大經典金融行爲認知偏差,你再也不會“買完就後悔”了!

通俗點說,就是“風水輪流轉”,最近經常發生的事情,以後不會再發生。比如你打麻將連輸幾把,是不是會有種強烈的感覺,覺得自己很快該贏了?你買賣股票,連着三個月都虧損,你會不會覺得自己下一次賺錢的概率很大?你是不是會覺得,“倒過的黴不會再倒”,“中過的大獎就不會再中”?

它的錯誤在於把“大數法則”中出現的概率,盲目運用到“小數事件”中。誤認爲拋硬幣時,如果連續出現了多次正面,那麼下一次出現反面的機會就會增加。

錨定效應

“Anchoring or focalism is a cognitive bias for an individual to rely too heavily on an initial piece of information offered (known as the "anchor") when making decisions.”

錨定效應,做決策或者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容易受過去或者他人建議的影響,提前定位基點。通俗點說,就是先入爲主,在人們心中養成的固定或者定式的思維。它可以用來解釋的羣體的非理性。

這種錨有三種:數量錨、道德錨和心理錨。

數量錨是對某一數字的固定思維。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輪盤上列出1-100的數字,隨機選出來一個。然後向被測試者提問,“非洲國家中有多少是聯合國的成員國?”結果發現,被測試者回答的數字的平均值一般都在輪盤指針的附近。如果輪盤停在20處,被測試者回答數字的平均數就在25左右;如果輪盤停在60處,平均值就會變成50。雖然輪盤的數字是隨機的,被測試者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還是會受到這一數字的影響。

我們對於股票的判斷也是如此,某隻股票過去的最高價,往往會成爲投資者的盈利目標,因此常常會選擇在這一點賣出。相應地,過去的最低價也常常會成爲投資者的買入價。

道德錨,在人們決定是保持投資還是消費的時候起作用,當投資者感覺股價過高,就會放棄買進。它和數量錨的區別在於,投資者衡量股市定價高低的依據不是數量,而是一個感性的認知。比如可能你得到了個小道消息,騰訊買了個新遊戲,市場規模要擴張。於是就去買騰訊的股票,至於這個消息是不是真的,這個新遊戲好不好,不知道。所以泡沫就是在這種一傳十,十傳百的情況下越堆積越多的。

心理錨,人們總認爲自己知道的比實際多,就像總認爲自己開車比別人好一樣,過度自信使得人們忽略了自身過去經驗很可能只是運氣好。而這種心理錨,還有容易從衆、害怕自己選錯的影響。

這三者,就構成了經濟泡沫的心理因素載體。市場從本質上講是由許許多多的投資者組成的,這些投資者中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但大部分時候是非理性的。

當我們把賭注都放在某一種行業或者商品上,讓這個行業變得繁榮了,繁榮得都冒泡了。又都因爲理性而做出相同的“避害”行爲時,泡沫戳破,經濟危機就出現了。

羊羣效應

“Herd behavior describes how individuals in a group can act collectively without centralized direction. The term can refer to the behavior of animals in herds,packs,bird flocks,fish schools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behavior of humans in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general strikes,sporting events, religious gatherings, episodes of mob violence and everyday decision-making, judgement and opinion-forming."

錨定效應解釋的是羣體的非理性,羊羣效應,則解釋個人的非理性。通俗點說,羊羣效應就是一種從衆行爲。

學會這五大經典金融行爲認知偏差,你再也不會“買完就後悔”了!

就好比中午喫飯,有兩個緊挨着的餐館,沙縣小喫和蘭州拉麪。於是你擲了個硬幣,決定去蘭州拉麪。然後你會發現,在你後面的人,當看到蘭州拉麪裏面有1個人,而沙縣小喫沒有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判斷,也不會去研究誰家乾淨,性價比好什麼的,而是相信你今天坐在蘭州拉麪店裏是有原因的,你已經把研究都做好了。所以,他可能就直接走進了蘭州拉麪的館子,坐在你不遠的座位上。未來的1個小時裏,蘭州拉麪的生意就會顯著的好於沙縣小喫。而你做了什麼?除了擲硬幣,隨機做出了選擇,什麼研究也沒做。如果擲硬幣選擇了沙縣小喫,那結果就是今天的沙縣小喫門庭若市,而蘭州拉麪可能就會稍遜不如。

這用在股市也是一樣,所有的人都認爲其他人進行了合理的研究,但是在真正買入股票,推高股價的過程中,我們卻很可能做出的不是理性行爲,僅僅是看他人的操作,或者今天漲幅最好的股票是誰,就直接殺入了。

動物精神

“Animal spirits is the term John Maynard Keynes used in his 1936 book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to describe the instincts, proclivities and emotions that ostensibly influence and guide human behavior, and which can be measured in terms of, for example, consumer confidence. It has since been argued that trust is also included in or produced by ‘animal spirits’."

什麼是動物精神?你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森林裏的動物是什麼樣的,他們行動、廝殺靠的是本能和慾望驅動,而不會通過大腦理性的分析來權衡利弊。動物精神就是用來統指人們可能會做出來的本能的行爲,而並非經過思考的理性行爲。

學會這五大經典金融行爲認知偏差,你再也不會“買完就後悔”了!

在市場經濟裏面不存在救世主,就算是政府要員,他們也是普通人,也有動物精神。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動物精神遠遠比個人的情況可怕,它帶來的不是經濟運行的低效率,而是一場危及每個人的經濟危機。

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因爲2001年開始,格林斯潘爲了讓經濟從互聯網泡沫中復甦,刺激經濟發展,推行了多年的低利率,結果加劇了房地產泡沫,監管層又任由華爾街的金融大佬們研究各種衍生品,毫不約束。結果玩過了頭,在7年之後,引發了這樣一場規模堪比1929年大蕭條的全球危機。

傑塞爾悖論

價格高位時,你賣給誰?

這是格林斯潘在位時提出的一個概念,來源於著名喜劇演員員喬治·傑塞爾的一個故事。有一個投資者在買股票方面非常謹慎,他先買入少量交易量很少的低信用股票,結果發現價格立刻漲了1美元。於是他想,爲什麼不多買一點推高價格呢?於是繼續買入,直到股票價格又漲了20美元的時候,他決定套現離場,就給經紀人打電話。結果經紀人猶豫問他:“賣給誰呢?”。

這就是傑塞爾悖論,沒有人願意當接盤俠。房地產市場也是如此,我前段時間聽上海的朋友說準備買一套房子,看了很多二手房。結果發現,很多房東都願意在市場價的基礎上,降價20萬出售,但是依然賣不出去。

學會這五大經典金融行爲認知偏差,你再也不會“買完就後悔”了!

2018年,房地產交易量和2016年相比近乎腰斬,房地產市場的冬天也已經有段時間,希望2019年能一切安好。

當然,除了這五個認知偏差,關於行爲金融學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只是,雖然這些偏差和侷限性逐漸被認清、被瞭解,但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修正這些偏差。這是一個不斷求索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克服自我的過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