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老故事:宋桂玲、關靈鳳、單紹蓮飾演的千古風流樊梨花

提及樊梨花,恐怕無人不知。她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四大巾幗之一,她的故事被歷代文士婦孺們傳唱着。各種曲藝形式,不同地方劇種,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講頌着這位女英雄。豫劇也不例外。

樊梨花曾是豫劇舞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當年的六大名旦以及司鳳英、徐豔琴、翟彥生、宋桂玲、吳碧波、關靈鳳、孫映雪、胡小鳳等名家爭演的好角色,尤其是《三上關》、《刀劈楊藩》等劇目,唐小寶曾在他的《<刀劈楊藩>:一出豫劇骨子老戲》中記載了早期名家司鳳英、宋桂玲和翟彥生的《刀劈楊藩》的情景:

“這出戏唱得最好的要數上世紀30年代的開封祥符調名家司鳳英了,她的樊梨花戲可謂是無人能及。在“刀劈”一場,她有20多分鐘邊唱邊表的戲,對薛、楊二人進行比較,並責備楊藩不該犯境的長唱段,爲開封老戲迷所稱道。祥符調名家宋桂玲在她的回憶錄中也寫到: 我12歲時在鄭州老墳崗戲院與某某大姐合演了《刀劈楊藩》,我演第一場,她演中間,最後楊藩仍由我來“劈”。她把不好演的場子留給了我,“刀劈”時,要扎大靠翻跟斗,我就是有功底也要多出好些力。豫西調許多名家也常演這出戏,例如王二順和男旦翟彥生也在洛陽一帶演這出戏很出名,王二順飾演楊藩,翟彥生飾演樊梨花,有書上說,他們也演得全身是汗,卸妝時,王對翟風趣地說:"你這個樊梨花把我累死了"。”

樊梨花作爲豫劇舞臺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刀馬旦形象,之所以受早期名家青睞,與當時整個豫劇氛圍有關係,當時雖然坤角登臺了,但實現外八角向內八角的轉換絕不是一日片刻便可以實現的。所以這些登臺的坤角依然要有很漂亮的打出手,也就是都得有”打女“的本事纔行,因爲這種戲有市場,有銷路,所以早期坤角幾乎個個都能演刀馬旦、武旦,而且其技能絕對不是今天舞臺上的刀馬所能比的。隨着”打女“形象在豫劇舞臺上的退居二線,豫劇舞臺上的小生小旦戲多了起來,他們不需要扎大靠弄大槍了,只需要負責漂亮會調情就可以了。於是,刀馬旦、武旦這些藝術形象也漸漸淡出了視線,甚至都很難找出一個漂亮的刀馬旦來了。現在人更多喜歡用”帥旦“這個詞,當然也可以用來歸類樊梨花這個角色。但我依然傾向於以刀馬旦來確定樊梨花的舞臺形象。

豫劇中的樊梨花的戲名很多,大致有《三上關》、《刀劈楊藩》、《三請樊梨花》、《三休樊梨花》、《梨花歸唐》、《樊梨花徵西》、《樊梨花》、《老羊山》、《姑嫂鬥》等。其中一些是完全一樣,一些是劇情上有所側重,可能主要是根據劇團傳統和特色來選擇的吧。1983年開封市豫劇團將這一部樊梨花搬上了大熒屏,取名《樊梨花》,由青年演員李莉、金宏等演出錄像,孫映雪等名家配音。這部影片影響很大,至少在樊梨花這個形象上。但拍攝這個電影的背後卻各種利益輸送的潛規則,原本是孫映雪的樊梨花結果卻李代桃僵,只能在幕後配音。據說孫映雪亦是在此次經歷之後逐漸淡出了豫劇舞臺。開封團的這出戏一直代不乏人,從宋桂玲算起,之後又關靈鳳、侯秀真、單紹蓮、孫映雪、朱巧雲、李英等,都在樊梨花這個形象上有所作爲,基本都被中央或省級電臺錄音或錄像。現在開封團換成了馬派掛帥,不知道這出樊梨花是否還常演,誰擔當?

雖然樊梨花從大舞臺上退了下來,但並沒有像很多劇目那樣成爲一紙文字或空剩一個名目,它在鄉間舞臺上依然是常演的。在豫東、豫南很多劇團都演出此劇,像商丘團的梅花獎獲得者陳新琴也演出此劇。而近些年演出此劇最受關注的則是魏俊英的全新版的《樊梨花》,它將舞臺上的衆多樊梨花劇目濃縮彙集,由孔繁嚴先生編劇而打造的一出相當漂亮的大戲。這出戏整理了很多早已失傳的唱腔和曲牌,一展魏俊英的刀馬巾幗角色。這個戲起初是魏俊英與漯河市豫劇團合排的,後來省一團也有演出,名家李庚春、李斌等都參與其中。此外,位於邯鄲的東風劇團這出戏也一直傳承着,《老羊山》是胡小鳳的一個代表局,是王景中的改編本,胡有全劇在網上可以查到,而且央視名段欣賞也爲其錄有此劇唱段。現在東風劇團的苗青、程霞等也長年演出此劇。

不論哪個版本的樊梨花,都爲我們塑造了一個武藝超羣、能殺慣戰又敢愛敢恨的巾幗形象。我們喜歡她,是因爲她一腔報國的情懷,是她征戰疆場的睿智自如,更是她不失一位女子的和柔愛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