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忆师徒

谁念西风独自凉

三魔一骑一玄奘

坎途遭难慨而慷

潇潇黄沙诉离殇

女儿凝噎泪千行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这样一部旷世经典国产剧,跨越世纪经久不衰。

它如同一团温暖的风,每每从电视机屏幕吹入千家万户,涤荡剧迷不老的情怀。

时代变迁,当合成特效取代了粗糙“五毛”,当暑期档的对手从《武林外传》《家有儿女》变成了《芈月传》《琅琊榜》,它依然不动声色地实力霸屏。

作为国产剧的历史符号,它独树一帜,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它就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央视86版《西游记》

还记得每当“登登等登”的主题曲响起,必是万人空巷。人们挤在电视机前看猴王出世,持一根金箍,扫清三界魑魅魍魉。

“登登等登”这首曲子名叫《云宫迅音》,在它火遍大江南北之前,也曾遭遇过舆论的质疑和非议。

当年,《北京晚报》曾经连续三天发文痛批《云宫迅音》,指责它采用的电子配乐形式与《西游记》作为古典名著的格调不符。

好在剧组杨洁导演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她相信这首曲子没有问题,更相信曲作者的创作天才不可多得。

这位曲作者就是国家一级作曲、86版《西游记》总作曲许镜清

02

许镜清1942年出生在山东龙口黄山馆村,1岁时跟父母闯关东来到黑龙江。他自幼家境贫寒,14岁时,父亲便早早病逝。

回忆说幼年捡垃圾换钱的悲惨境遇,许镜清直说:“穷,穷到不敢有梦想。”

许镜清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这也成为他摆脱贫困的资本。

小时候每当县里的大喇叭播放节目,许镜清就会兴冲冲地跑去听,直到节目播完才离去。

许镜清也喜欢看东北二人转。因为买不起票,他就透过戏场周围的缝隙看“眼儿戏”。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许镜清看二人转入了迷,脚趾冻伤了都浑然不知。

这样的经历刻骨铭心,也为他提供了创作源泉,《猪八戒背媳妇》里的二人转元素就来源于他对“眼儿戏”的记忆。

然而,就是这个后来的作曲大师,却在青年时代想过放弃学业。

许镜清懂事很早,当他看到母亲独自支撑家庭,便想弃学回家帮母亲分担。许母很明事理,她鼓励镜清一定要安心读书。

有母亲做后盾,许镜清发奋学习,当年哈尔滨艺术学院要从一百多名考生中挑选三人录取,许镜清顺利突围。

许镜清196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农业电影制片厂,走上了作曲之路。

期间,许镜清的配乐作品多见于各类农教科普节目,他在五线谱上为祖国建设默默做着贡献。

艰苦的青葱岁月,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真实地体验到什么叫“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段时期许镜清也有成熟的作品。1972年流传于全国的民乐合奏《大寨红花遍地开》就出自他之手。

03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83年的一天,杨洁导演派出的“星探”音乐编辑王文华到制片厂“淘宝”,邂逅许镜清。

王文华很喜欢许镜清,两人一见如故,把他带回了剧组。这个农村走出来的作曲家终于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春天。

说起杨洁正式起用许镜清,还有一段有趣的往事。

当初,挑剔的杨洁导演没少为选作曲人发愁。她耐心听完七位“海选”作曲家的作品,并不满意。

这些作品的通病在于过分强调“民乐”或者“交响乐”,想以此衬托西游的故事背景和恢宏场面,却完全无法表现出其应有的魔幻色彩和荒诞品格。

而这正是《西游记》的灵魂所在。

这时,杨洁不设置任何创作障碍,让作曲人自由发挥,看看会不会有人对影视配乐是否有独到的见解。

许镜清面对这个任务,起初也一筹莫展,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毕竟,《西游记》这样一部剧交到谁手里都会感到沉甸甸的分量。

“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次,许镜清无意间听到临时工在窗外拿着吃饭的锅碗瓢盆敲敲打打,碰撞发出了的“叮叮当当”声,让他一下子来了灵感。

不足两分钟时长的《欢乐的花果山》一气呵成,杨洁听完先是一愣,赶忙问是谁写的,随即拍板“就定许镜清”。

从此,视艺术为生命的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2017年杨洁导演去世。

04

《西游记》拍摄的四年期间,许镜清作曲15首,配乐上百首,人到中年终于迎来事业上的爆发。

女儿国,城墙外,女王陛下望眼欲穿,目送玄奘绝尘而去,这一幕感动过多少国人。

多年后,在央视《西游记》剧组再聚首的大舞台上,女王扮演者朱琳深情地对徐少华说:“自女儿国一别,二十年不见,御弟哥哥,别来无恙。”

音乐响起,再次勾起观众的柔情回忆。

很难想象《女儿情》这样一首百转千回的情歌出自许镜清之手。

看词、看景,正是多年作曲形成的灵感源泉,使得许镜清有了这样的杰作。

拿到歌词后,许镜清脑海中浮现的是唐玄奘与女儿国国王独处的那场戏:“剧本写得很美,拍摄的景象也很美,小园香径,亭台楼轩,杨柳依依,红叶艳艳,一双鸳鸯水中徘徊,虽在人间,却似神仙。”

许镜清用手指敲打节拍,很快“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的旋律就跃然纸上。

他打电话唱给杨洁听,杨洁说不好听,其实是拜他并不优美的嗓音所赐。

后来,录音棚里的《女儿情》引起轰动,杨洁主动把录好的伴奏带拿给大家听,直夸是首好歌。

许镜清身上还体现了一种“艺术无国界”的精神特质。

闫肃写的《天竺少女》里面“沙里瓦”他实在看不懂,就去质问闫肃:“你是不是逗我呢?”

闫肃赶忙说:“没有,这是印度语。”

许镜清借鉴印度老电影《流浪者》中歌曲《拉兹之歌》俏皮欢快的韵律,终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天竺少女》。

05

熟悉许镜清的人,都感慨此人的谦卑低调。

虽然1987年,许镜清有幸负责制作央视大年初一“齐天乐”春节联欢晚会的全部音乐,那也只是“后《西游记》”时代他短暂的高光时刻。

他呕心沥血创作的曲目捧红了蒋大为、李玲玉等歌手,却从未想过从这锅荣誉的浓汤里捞一勺“福利”。

即使所谓“福利”,也只是他该得到的认可。

创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业,尤其是面对《西游记》这样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神仙”剧,如何恰如其分地彰显主题,更是难上加难。

哪怕天赋异禀如许镜清,也需要默默承受着创作的煎熬。

创作《敢问路在何方》时,许镜清把自己关起来找灵感,四五天都理不出头绪。直到他乘坐公交车,看到车水马龙的城市万象,不禁感慨这不就是“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的情景吗?随即便哼唱出来。

他快速地在随身携带的烟盒纸上记下这优美的旋律,高兴得像个孩子。

1988年,《敢问路在何方》被多家媒体一致评为“十大金曲”之一,颁奖时却找不到曲作者。最后,北京电视台在传达室里为许镜清补发了奖品。

版权,对于许镜清而言更是陌生。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使用《女儿情》给他的5万元,是许镜清拿到的最高版权费。

而在手机彩铃大火的那几年,一家网站只用2.7元就买走了彩铃版《猪八戒背媳妇》。

在走穴成风的娱乐圈,我们也很少在各类节目的嘉宾评委席找到许镜清的身影。许镜清不图这些。

06

许镜清,人如其名:心有明镜,善水自清。

《西游记》刚开始热播的时候,许镜清接到妹妹的一个求助电话。

妹妹告诉他,老家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得了白血病,可能是晚期了。女孩跟家里说,想要听一遍《敢问路在何方》。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MP3、互联网,许镜清就日夜不停地赶工给她录制,因为没有现成的带子,就把旧的给复制了一个,给妹妹寄过去。可是等到寄过去以后,女孩儿却已经不幸去世。

这份迟到的祝福成了许镜清的终生遗憾。

微博兴起以后,曾经有一个粉丝跟许镜清私聊,表示想要把《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用在自己的电视剧里。

许镜清好奇这部电视剧跟《西游记》是否有关。了解到是关于儿童的作品后,他二话不说,免费帮助粉丝实现了愿望。

粉丝为此还专程跑来当面感谢。

2017年,故友杨洁逝世,许镜清深夜发表长文缅怀:“我一辈子太过直率,你活着的时候,我们争论一些话题,我有些言语可能不太恰当,做的不太好,你一定要谅解我。”

07

许镜清的晚年生活应了那句话:阳光静好,岁月无声。

他与老伴如今住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一边安心创作,一边尽享爱情。

两位老人相偎相依,粗茶淡饭却内心丰盈。

2017年,许镜清走进《朗读者》的演播厅,他与董卿谈到了《西游记》,谈到了作曲,也谈到了人生。

最后,许镜清满怀深情地为观众朗读了巴金的《灯》。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

看遍世间繁华,当属艺术最真。

其实,早在为张纪中版《西游记》作曲之时,许镜清已经表明了心迹。

许镜清在新版《西游记》里的作品有《来生相见的记号》《多保重》等,但无一例外都没能再创奇迹。

原因是多方面的,按许镜清的话讲就是:“记得那时(上世纪80年代)几声电子鼓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又让人感觉无比新鲜。而今呢,电声已经普及到城市里除了下水道和老鼠洞以外的任何地方了”。

许镜清不是江郎才尽,只是看透了艺术本质。

创作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自我修行。

08

退休多年的许镜清在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西游记》的音乐搬上舞台,让这些音乐在新时代得到升华。

他曾说:“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情感,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将作品呈献给更多的西游文化爱好者和音乐爱好者。”

可是,《西游记》音乐的商业价值一眼就可以望到底,感觉无利可图的投资人纷纷打了退堂鼓。

曾经有一位商人醉酒后表示愿意资助许镜清办音乐会,把许镜清高兴坏了,他拿出多年积蓄的十几万重新编排乐曲、刻录唱片,看似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可等到这位商人酒醒,资助的事情却没了下文。屡遭碰壁的许镜清没有就此放弃对艺术的执着。

他拖着年老的身躯奔走相告,终于在2016年通过2.9万网友众筹到了400多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第一场西游记主题音乐会。

晚会由王为念、方琼主持,并邀请了雷佳、戴玉强等众多艺术家、优秀青年歌唱家以及六小龄童、迟重瑞、马德华、刘大刚助阵参演。

音乐会如期举行,观众座无虚席,后台的许镜清忐忑不安,他担心观众对这样的音乐形式并不买账,毕竟都是些耳朵听出茧子的老歌了。

为此,前一天许镜清一直在现场彩排到凌晨4点,就怕哪里设计不好。

许老多虑了,等到曲终落幕,观众久久不肯散去,他们沉浸在关于《西游记》的回忆里,满心感动。

回到家里,许镜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果,完成了我的心愿。在我的生命之路上,画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句号。真不容易啊 !”

许镜清的音乐梦还在继续,他开始关注如何把原声音乐与符合大众审美的视听体验融合起来,让更多人听到不一样的《西游记》音乐,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

一生专注一件事,把它做好便是极致。

正因如此,十几、二十几年后,我们的童年回忆还能如此紧密地和许镜清的曲子关联在一起。

来源:一日一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