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甲午战争,国人更多五味杂陈。

毫无疑问,清廷之腐败导致这场战争失败。但是,很多人为了证明清廷之腐败,寻找了各种各样的论据。比如,李鸿章那句名言,“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在为李鸿章洗刷“不抵抗”罪名的同时,也证明了清廷内部的分崩离析。比如,淮军已然腐朽,甚至用淮军武器比日军精良来作为佐证。

其实,李鸿章虽然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但是却掌控清廷大半用于军队近代化的“厘金”,所以李鸿章的所谓“北洋一隅之力”不过是托词。毕竟,李鸿章靠着“厘金”可以轻易的掌控其他人的军队,比如甲午战争中屡屡冲杀在前的由宋庆统领的毅军,原本不是淮军序列。但是,到了1881年由于毅军提供军饷的河南省出现资金紧张,李鸿章立即用其控制的“厘金”,拨给宋庆12000两白银,同时还将为宋庆扩编了4营步兵。从此,一下就让这支曾虽左宗棠西征的部队,纳入到了淮军麾下。

当然,李鸿章可以用“厘金”控制人,同样也可以用“厘金”毁灭人。淮军中最著名的两位大将张树生和刘铭传,分别建立了淮军体系内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大枝头”——树字营和铭字营。巅峰时期,这两个“大枝头”各有40营左右的编制,人数规模达到各有2万余人。不过,当张树生和刘铭传逐渐有了脱离李鸿章另立门户之意时,李鸿章立即靠各种手段,再加上停止两“厘金”拨款,将这两个“大枝头”分化瓦解,以至于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曾希望请刘铭传挂帅出征,结果本有一定爱国主义热忱的刘铭传却选择了婉拒。

所以,李鸿章利用其控制“厘金”这一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掌控自己想要控制的军队,同时也可以利用此手段排斥异己。当然,除了利用“厘金”为其控制淮军,李鸿章也不断以此为打压其他势力的手段。比如,1884年中法激战正酣,李鸿章却施展各种手段,从户部每月索要11万两白银,新添了37个营的部队。而要率军南下驰援云桂前线的吴大瀓,以及急切需要军队在台湾布防的刘铭传却难获一分一厘。

李鸿章不仅在陆军建设上使用各种手腕,在海军建设上同样也是采取各种“无赖”手段。1888年,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海军——北洋水师成军。不过这支海军的建设过程,不仅先后占用南洋水师建设费用600余万两。同时,还在北洋水师建设中,将南洋水师的四艘先进“蚊炮船”占用,后将为四艘本不属于北洋的巡洋舰“致远”、“经远”、“来远”和“靖远”也进行了吞并。而后,又将本名“龙威”,划归福建水师的一艘巡洋舰也调入北洋,成为了后来的“平远”舰。

正是靠这种手段,李鸿章在1880年代建立起了一直拥有80多个营4万多人,装备在清军内部来说极为精良的的“私人武装”。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叱咤一时的强大海军。结果,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却埋怨是“北洋一隅之力”,难道他忘记了其他的地方的精兵或被他吞并,或被他击垮了吗?

至于淮军武器是否精良的问题,我们下次再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