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甲午戰爭,國人更多五味雜陳。

毫無疑問,清廷之腐敗導致這場戰爭失敗。但是,很多人爲了證明清廷之腐敗,尋找了各種各樣的論據。比如,李鴻章那句名言,“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在爲李鴻章洗刷“不抵抗”罪名的同時,也證明了清廷內部的分崩離析。比如,淮軍已然腐朽,甚至用淮軍武器比日軍精良來作爲佐證。

其實,李鴻章雖然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但是卻掌控清廷大半用於軍隊近代化的“厘金”,所以李鴻章的所謂“北洋一隅之力”不過是託詞。畢竟,李鴻章靠着“厘金”可以輕易的掌控其他人的軍隊,比如甲午戰爭中屢屢衝殺在前的由宋慶統領的毅軍,原本不是淮軍序列。但是,到了1881年由於毅軍提供軍餉的河南省出現資金緊張,李鴻章立即用其控制的“厘金”,撥給宋慶12000兩白銀,同時還將爲宋慶擴編了4營步兵。從此,一下就讓這支曾雖左宗棠西征的部隊,納入到了淮軍麾下。

當然,李鴻章可以用“厘金”控制人,同樣也可以用“厘金”毀滅人。淮軍中最著名的兩位大將張樹生和劉銘傳,分別建立了淮軍體系內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兩個“大枝頭”——樹字營和銘字營。巔峯時期,這兩個“大枝頭”各有40營左右的編制,人數規模達到各有2萬餘人。不過,當張樹生和劉銘傳逐漸有了脫離李鴻章另立門戶之意時,李鴻章立即靠各種手段,再加上停止兩“厘金”撥款,將這兩個“大枝頭”分化瓦解,以至於到了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曾希望請劉銘傳掛帥出征,結果本有一定愛國主義熱忱的劉銘傳卻選擇了婉拒。

所以,李鴻章利用其控制“厘金”這一重要手段,不僅可以掌控自己想要控制的軍隊,同時也可以利用此手段排斥異己。當然,除了利用“厘金”爲其控制淮軍,李鴻章也不斷以此爲打壓其他勢力的手段。比如,1884年中法激戰正酣,李鴻章卻施展各種手段,從戶部每月索要11萬兩白銀,新添了37個營的部隊。而要率軍南下馳援雲桂前線的吳大瀓,以及急切需要軍隊在臺灣佈防的劉銘傳卻難獲一分一釐。

李鴻章不僅在陸軍建設上使用各種手腕,在海軍建設上同樣也是採取各種“無賴”手段。1888年,當時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海軍——北洋水師成軍。不過這支海軍的建設過程,不僅先後佔用南洋水師建設費用600餘萬兩。同時,還在北洋水師建設中,將南洋水師的四艘先進“蚊炮船”佔用,後將爲四艘本不屬於北洋的巡洋艦“致遠”、“經遠”、“來遠”和“靖遠”也進行了吞併。而後,又將本名“龍威”,劃歸福建水師的一艘巡洋艦也調入北洋,成爲了後來的“平遠”艦。

正是靠這種手段,李鴻章在1880年代建立起了一直擁有80多個營4萬多人,裝備在清軍內部來說極爲精良的的“私人武裝”。同時,也建立了一支叱吒一時的強大海軍。結果,甲午戰爭時,李鴻章卻埋怨是“北洋一隅之力”,難道他忘記了其他的地方的精兵或被他吞併,或被他擊垮了嗎?

至於淮軍武器是否精良的問題,我們下次再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