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是康熙帝的陵寢,在清東陵孝陵的旁邊。

  景陵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頻發大火。對於古建築來講,這可是致命的事情。景陵在歷史上共有過三次起火的記載,先說第一次。

  第一次大火發生在光緒三十一年二月二十日,景陵的隆恩殿起火,把大殿全部燒燬。大殿是陵寢的主要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十分壯麗。但是,人們更關心的是大殿中被燒燬的神碑。

  另外,這次大殿失火也波及了其他建築。大火燃燒後,先是殃及了東西配殿,把兩個配殿的琉璃瓦烤黑了,門窗也烤着了。而大殿後面的三座琉璃門損失最大,琉璃件被烤壞,陵寢門被完全烤着,整個琉璃門毀於大火。

  這件事被守陵的大臣上報給了朝廷。慈禧太后一聽,嚇了一跳,趕忙派出兩個重量級的大臣前往查辦,這兩個人就是趙爾巽和鐵良,一文一武,既有韜略,又有膽識。

  

  他們二人被派往清東陵調查火災事故,採取的辦法就是提審當事人。這些守陵人早嚇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是好,經過提審、分析、調查,結果讓人大喫一驚:這場大火居然是一場怪火。

  “一怪”是起火原因奇怪。我們國家的古建築由於沒有避雷設施,很容易在雨季被雷火擊中而起火,這在北方很普遍。舊曆二月二十日,這個季節北方不會打雷,不打雷就沒有雷擊起火的可能。怎麼能把這麼一個大殿燒燬呢?

  “二怪”是起火的地點不對。按常理,大火都是在地面開始起火,沒有在房檐起火的,而這次大火就是在房檐突然起火。

  於是,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心惶惶。不久,就傳出了一些極爲可怕的說法。

  有種說法說是那些守陵人所爲。這些守陵人怎麼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來呢?原來,這些人平時可能偷過景陵的祭器,爲了掩人耳目,或者怕被人察覺,便放了一把火,把大殿給燒了,從而混淆視聽。

  而趙爾巽和鐵良這時就像兩隻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千頭萬緒,無從下手。兩位一想,乾脆來個明哲保身,難得糊塗,上了個摺子,結論是這是一場怪火,無從查考。

  

  第二次大火是一股奇火,發生在1945年。

  這場火不是發生在地面上,而是發生在地宮裏,確切地說,這場火是從康熙皇帝的棺材之中噴出來的。據盜陵犯交代,他們爲了盜取康熙帝棺材之中的寶物,命令砸開那個最大的棺材。兩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揮舞着斧頭劈向棺材,根本劈不開。於是,找來了一把大鋸,奮力鋸棺,就在將要打開的一剎那,從棺材之中居然噴出一團大火,這團火就像一個圓球一樣躥出來,直接撲向那兩個人,很快就燒壞了他們的臉和身上的衣服,嚇得他們趕緊扔下大鋸逃之夭夭。而當他們第二次再用斧劈棺的時候,居然再次噴出火來,又燒壞了盜賊的臉。難道是機關暗器嗎?

  從康熙皇帝棺材中噴出的這股奇火,最終也沒人解釋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景陵的第三場大火最令人遺憾,它燒掉了康熙帝的一世英名,因爲這場大火燒掉的是景陵的大碑樓。這次大火發生在1952年7月14日,因雷擊起火。

  景陵的這個大碑樓有許多獨到之處,開創了清陵的幾個第一。

  第一次由皇帝親自書寫碑文。雍正皇帝爲了表達自己的孝心,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那就是親自書寫了大碑樓上的文字,有4300多字,這是他的首創。

  

  第一次由皇帝在碑樓上籤章畫押。我們今天的名人書法都要簽章,那才值錢。可是,之前的皇帝碑文上面,再有名的書法家也不敢蓋章,而這次是雍正皇帝親自書寫,爲了表達自己的孝心、誠心、虛心和小心,在碑文的末尾,他特地做了一枚篆字章,文字內容是“雍正尊親之寶”。

  第一次做成了雙碑,這也同樣是破天荒的。爲什麼要做兩個石碑呢?原來是不得已。王公大臣爲康熙撰寫大碑樓上的文字時,經過反覆斟酌,最終留下了4300個漢字,不能再減了,因爲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功績實在太多,事情也多,文字少了概括不了。文字做好後,在同一個石碑之上刻漢文和滿文,這是祖制。可是,這麼多文字要刻在同一石碑之上,裝不下怎麼辦?順治在位時間短,只有1800字,一塊石碑可以裝下,康熙的卻裝不下。於是,王公大臣建議做兩塊石碑,一個刻漢文,一個刻滿文。雍正帝批准了。

  1952年7月14日,正是一個雨季。一個電雷劈到了大碑樓的殿脊,大火燒了起來,不僅燒燬了建築,連裏面的石碑也被燒燬了。

  景陵發生的這三次大火,改變了景陵的命運。隆恩殿的怪火,燒燬了康熙帝的神位;棺材之內噴出的所謂奇火,雖然嚇壞了盜賊,但是最終沒能保住棺材的平安,價值連城的珍寶被洗劫一空。大碑樓的大火,則將康熙帝的豐功偉績燒個精光。試想,如果當初康熙帝像他的父皇順治帝那樣,火化了棺槨,或許掘棺揚屍的災難就不會發生,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估計這位“千年一帝”從未想到自己身後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揭祕:清朝史上康熙皇帝爲何不給孝莊文皇后建陵

  導讀:孝莊文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道遺囑,她以皇太極入葬很久,卑不動尊,留戀順治帝和康熙帝爲理由,要求將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孝莊文皇后的遺囑,給康熙帝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吧,明顯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吧,又違背了祖母的遺囑。玄燁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裏。然後慢慢再想辦法。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給孝莊文皇后建陵。

  爲什麼康熙帝不給祖母建陵?是忘了嗎?是日理萬機,太忙,沒時間、沒精力,顧不上嗎?都不是。康熙皇帝對祖母孝莊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說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在孝莊文皇后停靈東陵後的35年時間裏,康熙先後30次到東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記給祖母建陵嗎?康熙帝一生最緊張的時候莫過於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亂了。就是在那麼緊張的時刻,爲了安葬孝誠皇后,他還建起了景陵。更何況在孝莊死後不久,康熙帝就爲仁憲皇太后(孝惠章皇后)營建了孝東陵。因此說,康熙帝不會忘記給祖母建陵的。更不會因日理萬機而顧不上的。

  那麼到底爲什麼康熙帝不給孝莊建陵呢?史書上沒記載,檔案上找不着。筆者認爲,康熙皇帝確實是沒有找到爲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順的理由。他採取了向後推遲、等待時機的方法,將這一棘手的難題留給後一代解決,也許會容易些。後來的事實證實了這一點。雍正皇帝即位以後,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但這畢竟是一種推想。到底爲什麼康熙帝在長達35年的時間裏不給孝莊文皇后建陵,現在還是一個謎。

  

  37年裏孝莊皇后棺槨怎樣停放

  孝莊文皇后的棺槨是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暫安奉殿裏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宮,在暫安奉殿裏停放了37年之久。她的棺槨是怎樣停放的呢?有許多人認爲就是將棺槨停在了大殿裏。由於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相關的檔案也找不到,所以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人們。

  筆者在多年的陵寢研究中,從《康熙起居注》和清宮檔案的隻言片語中進行認真分析考證,初步可以認定:梓宮不是停放在大殿內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雖然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有重要的佐證。

  理由一,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誠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儘管只停靈幾年,但在京北沙河鞏華城殯宮停靈期間,根據《清實錄》記載,梓宮都是停放在地下,“與地宮無異”。以此推斷,孝莊皇后梓宮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將孝莊文皇后棺槨安放暫安奉殿和後來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宮的文獻中,在字裏行間出現“隧”字、“封掩”等字詞。

  理由三,從時間上推斷,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將孝莊皇后停放在暫安奉殿時,封掩竟用了4天。如果只將棺槨停在殿內而不是將梓宮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根據以上三個理由,孝莊文皇后的棺槨在停靈期間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是不是這樣,還有待史料的進一步證實。

  

  真實的十三阿哥:爲討父寵伏地嗅康熙走過的路

  胤祥出生在一個人口衆多的特殊家庭。他的父親康熙帝玄燁,因早婚、早育、多后妃,生養了衆多子女。

  在清朝皇帝中,玄燁的后妃人數是最多的,與玄燁同葬景陵的一共55位,其中皇后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8人,貴人10人,常在9人,答應9人。需要說明的是,玄燁生前冊封的后妃,只有皇后3人,貴妃2人,妃11人,嬪5人,貴人11人,常在14人,答應9

  人。他死後,因雍正、乾隆二朝對其妃嬪又有追封,纔出現后妃品級不同的現象。

  這就是說,胤祥的生母、嫡母、庶母加在一起有55位以上。一個皇子有這麼多的母親,不僅在清朝,即便是在中國歷史上大概也是屈指可數了。

  何況,他的兄弟姐妹也多得驚人。玄燁12歲(週歲11歲)大婚,兩年後(1667)即14歲第一個孩子出生,至65歲最後一個孩子出生,玄燁前後一共生有55個子女。胤祥曾有過54個兄弟姐妹,這又是一個奇蹟。

  

  在康熙帝的衆多后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並不據有顯赫的位置。她出身一般,是滿洲鑲黃旗參領海寬的女兒。初入宮,冊封妃。她於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在四年零兩個月內,連續生了三個孩子。這在玄燁中年以後的嬪妃中再無二例,說明她一度很受皇帝的寵幸。但是,她享壽不長,康熙三十八年(1699)去世。這時,她的兒女尚幼,胤祥14歲,皇十三女13歲,十五女9歲。估計章佳氏本人死時也還年輕。章佳氏死後,玄燁降諭禮部:“妃張雅氏(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嫺內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爲軫(zhěn)悼,其諡爲敏妃。”

  幼年喪母,胤祥和兩個妹妹只好由其他嬪妃代爲撫養。據說,撫養胤祥的是德妃烏雅氏,即後來繼承皇位的雍正帝胤禛的母親。這種陰錯陽差的安排,早早就把他與胤禛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兩兄弟自幼晨夕聚處,感情深篤,胤禛奉命教胤祥算學,日事討論。每逢塞外扈從,也形影相依。兄弟相聚,宴集唱和,弟有所作,每就正於兄;兄扈從塞外,弟也間或有句相贈。胤禛長胤祥8歲。這種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隨他們終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而胤祥人生的得與失,喜與悲,榮與損,起與落,又無不以此種關係來貫穿。

  在清朝皇室中,皇子皇女幼殤的比例很高,康熙帝玄燁的子女也不例外。他的55個子女內,長大成人的只有28人。55位子女的平均壽命,只有26��95歲。胤祥的兩個胞妹雖長大成人,也都壽命不永。他的大妹妹(皇十三女)20歲受封爲和碩溫憲公主,遠嫁蒙古翁牛特部博爾濟吉特氏杜凌郡王倉津,三年後因難產死去,時年23歲。他的小妹妹(皇十五女)18歲時受封和碩敦恪公主,下嫁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臺吉多爾濟,一年後去世,年僅19歲。這樣,兩個與胤祥血緣最近的親人就過早離世了。

  

  胤祥6歲開始在皇宮內就學讀書。學習內容包括滿漢文化,儒家經典,以及書法繪畫。他的師傅法海,是康熙帝玄燁的舅舅佟國綱的第二子,換句話說,法海是玄燁的表弟,也即胤祥的表叔。法海是當時滿洲人中不可多得的博學碩儒。他23歲考中進士,授爲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書房行走,成爲玄燁身邊的文學詞臣。康熙三十七年(1698),玄燁選派他在懋勤殿輔導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禎(雍正繼位後改爲允)。胤禎是胤禛胞弟,胤祥與胤禎一同就學,同樣反映了他與胤禛的特殊關係。這時,胤祥13歲,胤禎11歲。他們在法海門下一學就是10年,兩兄弟後來才學俱佳,與法海執教有很大關係。

  胤祥幼時很得父皇寵愛。13歲時,胤祥第一次離開京城,隨父皇玄燁前往謁陵。此後,玄燁經常帶他四出巡幸。玄燁一生先後六次南巡,在諸皇子中,隨行次數最多的,就是胤祥。玄燁第三、四、五、六次南巡,他都參與其間。他還隨同玄燁巡幸過京畿、陝西西安、山西五臺山,或往塞外避暑圍獵。這說明,他在青少年時代,曾深得父皇的寵愛。

  玄燁有那麼多皇子,衆皇子對他猶如羣星拱月,爲什麼卻對胤祥偏愛?

  第一,他自幼溫文爾雅,在父親面前顯得很乖巧。《欽定八旗通志》記載:胤祥“幼偕諸王侍聖祖於宮廷。嘗隨行,以稚弱未能前視,聖祖過,尋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大意是說,胤祥幼時與諸兄一起侍從皇父於宮廷,因年齡小、個子矮,他幾乎看不見在衆人簇擁下一晃而過的父親。爲了表示對父親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親剛剛留下的腳印上一個勁地聞起來。這個記載或者有所誇大,但印證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死後被追諡爲“賢”來看,他在爲人之道上,無論是對父母、對兄長、對臣民,都很符合儒家傳統推崇的典範。

  

  第二,他經過系統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奮努力,才華橫溢。能文能詩,書畫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燁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隨駕。某日,玄燁在行宮召集大臣和皇子們研習書法。玄燁一時興起,談起自己習練書法的體會:“學書須臨古人法帖,其用筆時輕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體勢。

  宮中古法帖甚多,朕皆臨閱。”說罷,他意猶未盡,又親書大字對聯當場展示。隨即,他邀請衆人觀賞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書寫的對聯,據說,諸臣環視,“無不歡躍欽服”。如此驚歎的舉動,自然有阿諛逢迎的成分,但兩位皇子擅長書法確是事實。這一年,胤祥17歲,已學習書法多年,如果不是心裏有底,玄燁又怎麼會讓他同皇兄一起當場獻技呢?

  胤祥隨從父皇巡幸各地,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歷。他往往把內心感受即興寫成詩篇。他的詩清新雋永,很有意境。如《恭讀御製耕織圖詩敬成二律》:

  歷歷三時況,如陳七月篇。

  秋雲青甸裏,春雨綠疇邊。

  聖政先無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總向畫圖傳。

  玉帛梯航遠,山龍繪繡工。

  

  豈知寒女事,猶入睿吟中。

  勤儉昭淳俗,勞思愛古風。

  垂裳開至治,衣被萬民同。

  在詩中,他刻畫了農村田園詩的秀色,歌頌了父皇賢明的治理,同時流露出對百姓生計的關切。

  第三,他繼承了滿洲人的傳統技藝,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有記載提到,他“精於騎射,發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獵,一隻猛虎突出林間,他神色不動,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見者無不佩服他的神勇。

  胤祥出生時,父親給他取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依據的是《禮記·中庸》中的“國家將興,必有禎祥”,給他取名胤祥,給他的弟弟(皇十四子)取名胤禎。然而,祝福歸祝福,亦如出生在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一樣,胤祥的人生道路也充滿了撲朔迷離的變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