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敖vs田沁鑫:大历史vs幽微人性

话剧|北京法源寺

没看过李敖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你不会明白田沁鑫编导功力的精妙;没看过田沁鑫先生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你不会领悟李敖批阅历史的卓绝。

如果没有田沁鑫,很多年轻人对李敖的认识可能停留于《康熙来了》里的那个思路清晰、扬言要起诉小S、却又对小S上下其手的色老头。而其实,李敖纵横捭阖的大历史观,以及通宵古今的学识,才是他更为重要的一个人生侧面。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作为小说,没法看,因为实在不具备一部优秀小说的素质,通篇就是北京法源寺的高等级的旅游解说词,以及戊戌变法相关人的人物小传,以及由此引发李敖先生学养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人事庞杂,毫无重点,简而言之——掉书袋。

田沁鑫的《北京法源寺》,作为话剧,好极了,因为确实一开场就紧紧地把人吸引住了,在李熬先生的著述里近乎空白的历史时间段以及人性探幽,全部呈现在舞台上,忽地让人潸然动容,看得出田沁鑫对小说鬼斧神工的改造,一句话——真牛啊。

人鬼共处,和谐自如

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呈现方式很新奇,戊戌变法的所有历史人物都已经是历史微尘,却都在与之干系甚深的法源寺聚合,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袁世凯,等等。寺院的大师傅与小和尚有问有答,康梁等人也有说有笑,偶尔还会产生不同次元世界的相互对话,再一下子——

师傅,您怎么对着空气说话呢?

他们都是牌位,上柱香。

阿弥陀佛。(小和尚双手合十对着满台的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居然还会鞠躬还礼)

既魔幻,又让观众毫不费力地感受到了人物的现实感。

若说田沁鑫完全舍弃了李敖,那自是对李敖以及《北京法源寺》的大不敬,话剧舞台上,借助寺院僧人之口或者历史人物自己的嘴巴,不时出现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臧否,那是李敖先生的精神还原。

传统为体,现代为用

话剧《北京法源寺》采用了很多流行音乐,邓丽君&王菲《清平调》,好妹妹乐队《清平调》,好妹妹乐队《心曲》,美空云雀《港町十三番地》,以及民乐,以及佛乐。

康有为有演讲,梁启超有打科插诨,袁世凯有自我申辩,慈禧有袒露心迹,光绪有仓皇失措,间或,他们之间还有娇嗔一样地攻讦与反诉,依据地籍,还时不时地飘来几句广东话,河南话。

按照传统的看法,这不是做历史正剧的路子。在岛叔看来,中国人的精神层面,还没有走完戊戌变法以来的自强救国的历史进程,一说到救亡图存,一说到爱国强国,我们就很容易慷慨悲歌,铮铮铁骨,田沁鑫偏偏软化了这种既定的表达方式,让历史人物活过来,犹如身边人,说着现在的语言,做着我们都有了解的历史事,明明看着现代,手眼身法步却又透着深深的中国戏曲的底子——还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电闪雷鸣间,刹那含永劫,让人扼腕感叹。

索微探幽,还原人性

在小说《北京法源寺》里,李敖忠实记录了这些“戊戌变法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并利用一些历史的错讹将错就错,比如将袁世凯的居住的法华寺与法源寺混为一谈,但完全看不到李敖对任何历史人物何以如此的探究,尤其在人性层面,以及,他一贯的大男子主义,和由此表现出的对女性的不尊重。

作为话剧《北京法源寺》,光绪的踌躇满志与变法失败后仓皇无措,慈禧的舐犊情深与变法前后的心境转换,康有为由改良走向保皇的心路历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外的铁骨柔情,以小说《北京法源寺》为底本,田沁鑫参阅了超过40部历史书籍与文献,将戊戌变法里的各色人等,还原为人,给了每个人他人评述之外、自我明证的机会,正所谓,凡事有三面,你的,我的和事实真相。

话剧《北京法源寺》说,庙堂高耸,人间戏场。

田沁鑫在舞台上,打破了很多历史成见,给每一个历史人物注入了人性的本色,对我们这个曾经多灾多难、受尽欺凌的国家,依旧保持着清醒的热爱与救赎。

如果说对这部话剧有什么担心,就在特别出彩的谭嗣同的扮演者贾一平身上。田沁鑫在与上海的观众交流中曾说到,她在写这部戏时,最先跳出来的两位演员,就是扮演慈禧的奚美娟,与贾一平。

贾一平本身的特色被这部话剧彻底释放出来,谭嗣同身上的儒气、佛气与侠气,被贾一平演绎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贾一平深得陈道明赏识,并得其不遗余力之推荐与提携,受陈道明影响极深。

在岛叔看来,陈道明先生是位偶像派,演谁其实都是在演自己,也因此,很担心贾一平以后再演任何角色,都像在演“谭嗣同”。

与朋友聊这部话剧,她说的一句话岛叔心有戚戚——

好的艺术,就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点都不拧巴,那么自自然然地,一定是个好作品。

乐见田沁鑫版《北京法源寺》终将成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

谨以此文悼念李敖先生仙逝。

►原创才是生产力,原创才能高逼格,期待您的留言,鞭策取走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取走”所有。

转载请通过后台与“取走”取得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