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我国传统的美食,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公元25-220年 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后来由“道唐使”传入日本,元代之后由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大陆。

面条这个名称是由“饼”转化而来的。那时候古代人做面的时候是手拿着和好的面把它弄成一片一片的,或者是用刀削成条状用清水煮熟。

在魏普(公元220-316年 今河南洛阳)时被称为“汤饼”、“煮饼”。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被称为“水引饼”、“水引面”。唐代(公元618-907 今峡西西安),当时宫廷要求冬天要做“汤饼”,夏天则做“凉淘”(武则天发明的一种面食)即现在的“凉面”。

​在宋朝(公元960-1279年),面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面条”这个名称,到原代(1206-1368年)就是今天的北京,出现了“干面条”这种做法。明代(1368-1644年 如今的北京)又出现了技艺高超的“抻面”,就是我们今天吃的拉面。这些制作面食技术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清代出现的“五香面”和“八珍面”最为有名,而且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能保存时间较长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代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各个地方都有具有自己地方特色风味的面食做法,例如中国六大名面: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以及武汉热干面。加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更令中华面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