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BBS到貼吧,網絡社羣二十載的興衰沉浮|劉興亮

文/劉興亮(微信公衆號:劉興亮時間)

圖/來源於網絡

01

過去這一週,心裏很不平靜,先是科技大牛霍金的離開,後是商界大佬李嘉誠的「離開」,最後是文壇怪傑李敖的離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英文「leave」這個詞,翻譯成中文是「離開」,然而卻具有不同的涵義。霍金和李敖的「離開」是去了天堂,而李嘉誠的「離開」則是退休,去養老了。

難怪老外學中文有時候會學到「內心崩潰」。

春天,本不是一個告別的季節,相反,應該是個勃勃生機的季節。然而,在這一週,我們看到的卻是它的反面。

無論怎樣的大牛,都戰勝不了時間,這是一道黃金法則。在自然中,強大如恐龍,也在地球上消失了。在社會中,曾經無比強大的帝國,最後都衰敗,讓位於新主。

偶像個人在歷史舞臺上消失,給世人留下諸多的遺憾,然而,科技在繼續,商業在繼續,世間萬物都在生生不息,自然演化,這不是雞湯,這是「道」。

又想起上週多家媒體報道的百度貼吧事業部總經理胡玥離職的事情。

本來,這樣的離職事情,見得多了。然而,胡玥離職,卻使我想起貼吧曾經的輝煌,一個曾經無比風光的產品,到如今這樣的境地,不由得讓人深思。

進而想起我大學時玩的BBS。從BBS到貼吧,基於興趣的網絡社羣,歷經二十餘載,也是生生不息,不斷演化的過程。

02

早年間上網,BBS幾乎就是所有的快樂時光。那個時候互聯網並沒有開始流行,我們接觸的網絡,是純文字版的。BBS名曰電子公告牌,存在於教育網內,基於Novell的網絡。

機房資源有限,我們甚至逃課去玩BBS。各大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BBS站點,比如清華的「水木清華」,北大的「北大未名」,上海交大的「飲水思源」,我就讀的西南交大則是「錦城驛站」。

這些BBS的版面幾乎一致,板塊都差不多,出自同一個模板,差別比較大的除了名字,登陸圖案,最重要的還是人氣。各個板塊都是基於興趣的,比如「時事論壇」「校園快遞」「綠茵足壇」「情感交流」「文學天地」「詩詞歌賦」「史海沉鉤」……

而那個時候的所謂「上網」,就是混跡於各個論壇,發帖或者圍觀。每個版塊都有版主,負責維護整個版塊,通常是由比較活躍的人士組成。由於都是匿名,所以大家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取的名字也就千奇百怪,簽名檔裏也妙趣橫生。早年間我常用的網名是「后土豆時代」,取出這個名字後,自鳴得意了許久……

版塊裏發帖的內容不一,有原創的,也有轉載的,除了看原貼,評論也是很值得看的。

教育網的BBS,因爲註冊的都是在校大學生爲主,這些人有時間,有才華,所以非常的活躍。通常,理工科的學校的站點比偏文的學校的BBS人氣旺,比如國內比較火的就有「水木清華」「白雲黃鶴」等等。

03

在互聯網走向大衆以前,教育網BBS非常的火。

BBS這種形式,通過興趣的分類,點燃了學生的熱情。只要你有點興趣,就能在裏面找到屬於你的社羣,和一些小夥伴交流,無論是作爲主角還是配角。在這裏,有資訊,有八卦,有互動,有故事……

還記得那個時候,我經常玩兩個小時都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最後都是在機房老師「下機了」的催促中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教育網BBS雖然火,但是也有以下幾個不足:

1)過於分散,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站點,侷限性比較大,跨學校訪問的學生還是比較少,所以流量有限。侷限於教育網內,更是無法做起規模。

2)管理比較鬆散,都是業餘人員來管理,只是提供了學生交流的平臺,完全是一種自發的行爲,沒有一個組織去主導。

3)沒有想過商業模式,完全就是早期網絡發展的思維,基本就是一個字「玩」。

所以,這種原始的只有文字的基於興趣的社羣平臺,只火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只屬於那個特定的年代。當新的形式出現的時候,它雖然還有用戶,但是已經成爲非主流社羣平臺了。

04

進入2000年以後,互聯網開始在中國流行,HTML頁面以其彩色的頁面且結合了文字和圖像,迅速成爲了主流的網絡。這個時候,中國的網民開始迅速增加。

這種背景之下,有些BBS也推出了網頁版,但是由於大學生的習慣,用的人並不多,用得多的還是客戶端登陸。

這個時候,出現了著名的「一塌糊塗」。這個BBS網頁版瀏覽用戶很多。它具有民間性質,具有開放性,在2004年9月13日關站前,一塌糊塗BBS逐步發展到800多個討論區,註冊用戶超過30萬,最大同時在線人數21390。用戶羣主要爲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學生、研究人員、教師及專家學者,以及工作在各行各業的高校畢業生。

我記得當時看到裏面有個版塊叫「菸民空間」,頓時覺得其了不起。身邊喜歡抽菸的朋友衆多,他們聽了後也愛上了「一塌糊塗」。

「一塌糊塗」最終還是關停了,火了一陣子就銷聲匿跡。

這個時候,聞名遐邇的「天涯論壇」崛起了。不同於之前的BBS,天涯是放在互聯網上的論壇站點,註冊面向所有人開放,而且服務器因爲在互聯網上,訪問速度快,興趣版塊衆多,多到連華爲都在上面有一個專門的版塊,經常爆料一些外界不爲所知的新聞八卦。

天涯上比較熱鬧的有熱點事件討論,還有長篇連載。在專門的網絡文學平臺推出之前,天涯一度是文學愛好者閱讀網文連載的一個重要去處。

天涯,將BBS這種論壇形式真正的推向頂峯。它和之前的BBS版面基本沒有差別,只是興趣版塊更多了,註冊用戶更多了,同時在線用戶更多了,當然了,它的後臺服務器也強勁多了。

天涯火了,然而,也僅此而已。坐擁龐大的用戶數,卻在商業上沒有獲得與之匹配的成功,這一直是一個遺憾。

再去看現在的天涯,都不太想說什麼了。機遇稍縱即逝,互聯網就是這麼殘酷,能讓你迅速的成爲流量的巨人,但是也能迅速的將流量帶走。

05

貼吧崛起了。

和BBS論壇這種形式相比,貼吧骨子裏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基於興趣,形成一個個社羣,然後成員在吧,類似於BBS的版塊裏互動交流。

然而,貼吧也有不同之處。其一,吧由用戶自己創建,自己形成興趣部落。其二,它的爸爸叫「百度」,百度搜索給貼吧導流,這是其他任何平臺都是沒法比的。

由於用戶可以自己創建貼吧,所以其數量遠超天涯,其用戶數在百度搜索的帶動下迅速攀升。它的版面和BBS一個模子相比,更加美觀,而且文字圖片視頻一起來,吸引了無數新網民,而這些新網民迅速的成爲了網民的主力軍。

貼吧,成爲那個時代的現象級產品。貼吧,也成就了曾經的百度紅人李明遠。他2004年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百度,作爲百度貼吧首任產品經理,打造了全球最大最熱門的中文網上社區,使當年百度貼吧的流量佔百度流量的比例從1%提升至11%。

在巨大的用戶基數和流量的情況下,貼吧成爲了娛樂明星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成爲了廣告的又一個平臺。

貼吧這麼好的產品,本來可以好好的成功的,但是卻在商業道路上走偏了。這個大家都知道,就是著名的「血友」事件。

「血友」事件,是貼吧的分水嶺。

當然了,看到後來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的崛起,即使沒有「血友」事件,貼吧估計也會走下坡路。只是這個事件讓貼吧背上了道德的鐐銬,使它跌落得更快了。

06

貼吧的衰落,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互聯網世界的變化。PC互聯網時代結束,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還有無數的APP自帶論壇。

這些新的工具,一方面帶走了KOL,而KOL就是流量,是各個平臺爭奪的對象;另一個方面,平臺通喫的局面被打破,一個大而全的興趣平臺被切割,明星帶着娛樂八卦去了微博,微信由於巨大的黏性通過其公衆號帶走了巨大的流量,微信和QQ的各種羣形成了私密的圈子,興趣圈子比較專業一點的人的投奔了知乎,而文藝青年則投奔了豆瓣。

而各個和興趣有關的APP,大部分都自帶自己的論壇,體育的,旅遊的,財經的,在APP內部就完成了交流互動,不需要到專門的平臺上去交流。

KOL走了,圍觀者走了,流量也走了,貼吧還剩下什麼?

互聯網已經不需要一個大而全的興趣社區了,各種興趣的愛好者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興趣永遠是吸引人氣的武器,然而,愛好者都「各找各媽,各回各家」了。

愛好相同的人依然自然的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集的地方,分散在互聯網不同的角落,而不是像之前一樣有一個龐大的「中心」。有點意思,說起來好像有些「去中心化」的特質了。

這是互聯網自然發展的結果使然,是技術進步的結果使然,這種發展無可阻擋。

只能感嘆,在這個階段負責貼吧這個產品,縱然有再好的想法,再強的能力,想扭轉乾坤,也是無比艱難。

辭職,是一種解脫。

07

BBS衰落了,貼吧衰落了,興趣的社羣並沒有消失,只是以前有一個明確的組織,一個明確的聚集地,就如同一個大咖啡館,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現在,則分化成無數個小咖啡館,然後這些咖啡館分別在不同的地方。

人多少是有點愛好的,這一點不會消失,基於興趣的網絡就不會消失,無論是從線下,還是線上,無論是一個產品還是多個產品,無論是一個社羣還是多個社羣。

這種社羣散落在無數個產品中,具有幾個特性,這些特性並沒有根本性變化

(1)核心是共同愛好

(2)圈子文化

(3)有意見領袖

(4)有粉絲

(5)內容很重要

評價指標還是那些:

(1)人氣

(2)流量

(3)活躍程度

從BBS到貼吧,縱觀二十多年,興趣能夠聚集人氣,但是,有一個問題比較難解決,那就是「然後呢」。如果光有人氣,看不到商業模式,解決不了如何變現的問題,最後在「免費」的久而久之之後,那自然就是「沒有然後」了。更何況人氣這個東西,若非持久經營,則難以長久,平臺如何維護用戶免費持久經營的熱情?所以,一旦有更好的平臺,自然離去。

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BBS無數,論壇無數,貼吧甚至背靠大樹,最後都說不上成功。

路在何方?前面迷霧茫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