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90.23亿元!我省拿出真金白银强农惠农富农

强农 惠农 富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大手笔”


  四大类23个重点方向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六大工程打造我省有机旱作农业金字招牌

  74.65亿元资金推动生态宜居六类重点项目

  全过程来监管支农资金管好用好每一分钱

  本报讯(记者贾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8月1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决定投入90.2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2018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纳入其中统筹实施。那么,这90.23亿元钱从哪里来?又用在哪里呢?8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四大类23个重点方向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省财政厅副厅长黄庙表示,《通知》涉及政策措施非常多,可概括为4大类、23个重点方向,其中9.9亿元用于促进产业兴旺,74.65亿元推动生态宜居,4.2亿元推动公共服务,1.48亿元用于深化农村改革。每项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有相对应的资金投入,可谓是用真金白银作保障,政策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今年的财政投入总量达90.23亿元,既有原来渠道的资金,也有新的增量资金。省财政统筹整合的这些资金,将集中用于乡村振兴战略。《通知》涉及的各项政策措施都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确定的。比如,在产业兴旺方面:龙头企业、有机旱作农业、城郊高效农业、农业“三大省级战略”、优势产业集群基地和产业园观光农业、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等六大重点方向,都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我省乡村发展中的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都是乡村振兴的龙头和关键所在。从2009年到2017年的九年间,我省每年都出台实施了十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累计出台90项扶持政策。今年也把这些政策措施纳入进来统筹实施,从而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六大工程打造我省有机旱作农业金字招牌
  《通知》提出,我省要将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为此安排资金1.55亿元。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和平介绍,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我省布局了雁门关、吕梁山、太行山、上党盆地、汾河平原、城郊农业六大区域,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主打“特色优质”牌。突出抓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水集约增效工程、旱作良种攻关工程、农技集成创新工程、农机配套融合工程、绿色循环发展工程等6大工程。2018年是全面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的启动之年,我省将抓好“大力提升耕地质量、集约利用农水资源、加快旱作良种攻关、推进旱作农艺创新、推进农机配套融合、推进绿色循环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培育有机旱作品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典型”等十大项重点任务。同时,着力抓好长治市,娄烦县、山阴县、神池县、兴县和陵川县等5个县,以及清徐、阳曲、灵丘、广灵县等30个县的有机旱作典型示范创建,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典型,集成推广一批技术,进一步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把资金用好,把项目管好。

  74.65亿元资金推动生态宜居六类重点项目
  从《通知》中可以看出,我省把74.65亿元用在了推动生态宜居上,占总投入资金八成之多。主要涉及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推进七河流域生态修复、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示范村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林业生态扶贫工程建设以及实施冬季清洁取暖奖补项目。其中,将安排3.61亿元资金用于完成2018年36.1万座厕所改造任务,每座补助1000元;11亿元用于对全省11个市冬季取暖“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进行奖补,支持我省打好“蓝天保卫战”;4亿元重点解决计划退出的26个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2200个左右脱贫村及非贫困村脱贫户的饮水安全问题。

  全过程来监管支农资金管好用好每一分钱
  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管好用好每一分,将财政支农资金用在乡村振兴最急需、最迫切、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为此,省财政厅将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监管,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制度,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省财政厅总会计师安晓飞表示,“我省将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省财政新增近15亿元专项用于实施乡村振兴,将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支持“三农”,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鼓励各市县在年度政府债券限额内,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领域的公共性项目建设。我省将推进多层次、普惠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农作物保险覆盖面,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扩大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规模,因地制宜推广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建立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的多元化支农政策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