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此,監管設定了區域經營和槓桿率限制,小貸公司做不大,才甘於做服務縣域和三農的金融毛細血管。如遼寧明確要求小貸公司註冊資本上限爲2億元,疊加1.5倍槓桿率限制,發展極限不過3個億。

近幾年小貸行業的變局不斷,傳統龍頭漸漸淡出,互聯網巨頭紛紛湧入。這裏面既有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原因,也有各金融牌照價值的核心差異減弱的影響,小貸公司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龍頭更迭過程中,小貸公司慢慢背離了最初的定位,踏上了大型化之路。

2008年5月,銀監會發布《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開篇就明確政策目標,“引導資金流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促進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服務三農、將資金引入欠發達地區,是監管推動小貸公司試點的政策本心。爲此,監管設定了區域經營和槓桿率限制,小貸公司做不大,才甘於做服務縣域和三農的金融毛細血管。

先看區域限制。市場規律下,資金天然流向經濟發達地區,讓資金踏踏實實待在欠發達地區,不準跨區域經營是必要條件。

再看槓桿率限制。《指導意見》要求小貸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入資金餘額,不得超過資本淨額的50%。意味着,若註冊資本1個億,只能從銀行借款5000萬,可放貸資金不過1.5個億,即槓桿率不超過1.5倍。

既然已經將資金限制在欠發達地區,爲何還要對放貸能力設置諸多障礙呢?這背後有多重考量。

一則,限制從銀行借入資金規模,也限制了風險向銀行的傳遞。但1.5倍的槓桿下,小貸公司不良率超過66%(把三分之二的資本金虧完)纔會對銀行帶來實質風險,僅從風險傳染的角度,不足以解釋1.5倍槓桿的苛刻。

二則,放貸能力受限,與大項目無緣,才能甘於服務小微客戶。試點出臺的那幾年,中國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基建、地產、製造業擴大再生產,實體經濟不缺項目缺資金,金融機構樂於壘大戶,小微客戶嘛,金額小、手續繁、成本高,無人問津。

爲避免小貸公司壘大戶,只能把小貸公司變小,越小越好。1.5倍的槓桿率限制,卡住了小貸公司的脖子,也卡住了規模增長空間。待《指導意見》在地方落地時,一些省市進一步收緊繮繩。如遼寧明確要求小貸公司註冊資本上限爲2億元,疊加1.5倍槓桿率限制,發展極限不過3個億。

不過,網絡小貸的出現、互聯網巨頭的入局,小貸公司成了巨頭佈局金融的第一站,在大型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日前,網傳監管正在醞釀統一的互聯網小貸監管辦法,將註冊資本提升至5億元,槓桿倍數擴大至3-5倍。這可看作政策層面對小貸公司大型化的默許。

當前,經濟下行,金融機構壘大戶的環境不復存在,大型銀行也在發力小微金融;在規模層面給小貸公司鬆綁,已不會影響小貸公司聚焦小微金融的初衷。

小貸公司大型化,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再深一層看,小貸公司大型化,也是科技重塑金融的必然要求。

科技打穿了時空界限,消解了“小而美”模式的生存空間,大型化疊加科技化,是金融機構的唯一出路,也是小貸公司唯一的出路。

從“小”到“大”的過程,優勝劣汰、整合重組將成爲家常便飯,行業發展進入全新階段。

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