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經濟網訊(李同周)在大數據高速發展的今天,智能化作爲重要的生產要素已經滲透到每一個領域,不僅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快速增長,同時也深深地影響着人們的生活。

今年來,西充縣以大數據、智能化爲引領,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經費投入,大力發展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產業、智慧民生……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智慧黨建 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用手機掃下二維碼,黨員的身份、專長、手機號等信息立即顯示。日前,由西充縣檢察院打造的西檢“e黨通”智慧黨建平臺正式上線啓用,這是該縣搭建的首個數字黨建平臺。

據瞭解,西檢“e黨通”平臺以黨員積分制管理爲基礎,以雲計算和數據研判爲技術支撐,形成了黨組織、“智慧黨建”平臺、黨員三層之間信息要素的良性傳導,實現了黨建工作管理、學習、活動、服務、考覈、宣傳六大主體功能的信息化。

西充縣檢察院檢察長唐恆博表示,當前,移動端的智慧服務已融入生活。信息化、數字化的迅速發展深刻影響着黨員幹部的思維觀念和行爲方式,爲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升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今年來該院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運用網絡技術開發並啓動手機應用平臺西檢“e黨通”工程建設,探索信息化助推檢察機關黨建及隊伍建設的新途徑。

“現在只要登陸軟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在線測試,軟件還會自動根據我學習的內容和偏好爲我制定個性規劃。”該院檢察官曹瑋介紹,西檢“e黨通”採用雲平臺技術構建“互聯網+黨建平臺”,通過系統與一體化管理平臺積分統計分析功能,從思想政治、組織生活、紀律作風、工作業績全方位對幹警進行動態管理,並對幹警參加“三會一課”、黨員活動、黨員服務、資料學習、心得撰寫、遵紀守法、檢察工作等黨建活動進行實時監督科學管理,確保黨建工作落實到實處。

“軟件中的黨員積分管理功能可以將黨員的學習、工作、活動、紀律情況用分數呈現,一目瞭然。通過軟件可以隨時檢查黨員學習情況和開展活動情況,大大提升了我們黨務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該院副檢察長張曉波介紹,依託西檢“e黨通”信息化平臺的積分管理機制,該院創新績效考覈方式,積分管理系統對幹警個體積分的智能化分析與數據研判下,自動評選學習型人才、專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季度“黨員之星”。

今年6月剛剛被髮展爲入黨積極分子的青年幹警杜汝岱很高興也被加入到“西檢e黨通”管理中,他的表現也被計入了積分系統,分數將決定、明年是否可以被髮展爲預備黨員。

智慧農業園總控中心

智慧生產 產業裝上信息新引擎“智慧農業”是集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爲一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它與科學的管理制度相結合,讓多種信息技術在農業中實現應用。

近年來,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熱潮下,西充衆多農業企業都開展了智能化生產的實踐。

8月21日,在西充縣義興鎮殿子山村的南充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慧農業示範區看到,蔬菜大棚一片連着一片,大棚內各種蔬菜瓜果長勢正旺,蔬果的藤蔓間分佈着各種感應儀器和噴灌系統,實時監控着大棚裏的溫度、溼度。

管理員趙克勤坐在辦公室裏,一邊吹着空調,一邊注視着監視器,“呀,該澆水了,有點缺水。”他點點鼠標,“好了,水澆上了”。

“我們種植的是有機蔬菜。”趙克勤介紹,有機蔬菜對生長環境特別挑剔,需要優良的土壤、水源、空氣、肥料等,大棚內不僅安裝自動施肥機,還有淨水機,給蔬菜澆的水都要先經過淨化去雜,何時施肥、何時澆水,都由電腦“計算”。

在園區總控制室,趙克勤打開監控屏幕後,便能實景體驗農作物長勢。他介紹,大棚內的在線監測設施和土壤傳感器,能夠全天24小時自動監測園區溫度、空氣質量、水質、風向,以及土壤的PH值、溼度、含水率、電導率,這些數據自動傳輸到總控中心,一旦指標出現超標,系統將立即報警,並自動生成解決方案。

“園區採用世界先進的4.n維空間可視化、物聯網、音視頻、3S、無線通信等“五大”技術集成,實現園區多維可視化、大數據融合與農業物聯網相結合,以及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據該縣農牧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這個園區已經投入了5000萬元,面積達2000畝,包括智慧農業總控制中心、智能玻璃溫室大棚,及新品種示範區、農業物聯網工程等。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到於工業生產中,促使生產線、車間、工廠發生大變革。

位於西充縣多扶工業園的九天真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真空閥門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綜合性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廣泛應用於半導體、能源、航空航天、軍事、環保、醫療、化工等領域。

在該公司的生產廠車間看到,一臺臺機器人按照工作人員預先設置的路線,快速將裝配零件分送至各個車間,方便企業生產。

“使用智能機器人後,原本需要近10人花半小時才能運送的零配件,如今只需要短短10分鐘就能完成。這些機器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輕人力資源,促進企業增產。”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智能化車間,不僅從管理上改變傳統的車間流程,而且提高了車間的運作效率,使整個工廠煥然一新。

據瞭解,今年來,西充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平臺建設,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梯度培育,引導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及生產服務等進行改造升級,智能化技術設備的運用,成爲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巨大動力。

智慧民生 “互聯網+”讓生活更美好坐在家裏輕點鼠標,就能在網上享受行政審批服務;拿起手機,動動手指頭,就能獲取商務、就業、金融服務等信息……今年來,西充縣大力發展“智慧民生工程”,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手段,搭建“快捷通道”,最大限度地方便羣衆生活。

“現在認證真方便,只要一個手機,在家裏就可以完成。” 該縣縣城居民吳素華介紹,每年社會保險養老金待遇領取人員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生存認證,按照以往規定,認證人員必須帶上本人身份證前往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指定的縣、鄉鎮、村(社區)經辦網點進行領取資格認證,這對行動不便和在異地居住人員帶來諸多不便,如今的手機App認證方式給大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其實吳素華說的刷臉認證,就是西充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局推行的手機App“人臉+虹膜”活體檢測認證。爲了鼓勵羣衆使用手機App進行認證,年初該縣召開了全縣44個鄉鎮經辦人員證培訓會,對操作流程進行了詳細講解,同時印發了手機App認證流程宣傳手冊,到街頭、村社、社區設點宣傳講解。

“使用手機App認證,只需對着手機刷一刷,幾秒種就完成認證。這既方便了羣衆,又維護了社保基金安全,還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西充縣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局局長張正鴻告訴記者,爲了響應“互聯網+人社”行動,今年該縣居保局大力推行手機App認證,羣衆只需下載認證軟件,在家就可以進行自助認證,這種認證方式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腿、讓羣衆少跑路”。

同時,利用“互聯網+”,足不出戶,打開電腦,就能將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西充縣古樓鎮過江樓村村民高元鬥是當地種植大戶,有着多年銷售香桃經驗。以前他認爲只有到市場銷售纔是貨真價實地做生意,因此,當該縣商務局鼓勵他開香桃網店時,他心裏沒有底。開了網店後僅一個多月就預售了600多筆生意。高元鬥不禁感嘆:“網上銷售確實比擺攤吆喝來得快。”

在過江樓村,利用“互聯網+”搞營銷的果農不止高元鬥一人。“全村300多戶果農,人人都是‘數字農民’。”高元鬥介紹說,目前該村“充國香桃”的網絡銷售量超過100噸,銷售收入預計超200萬元。

“全國各地的網友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將西充的特色農產品買回家。”西充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每年有50%以上的農產品是通過互聯網銷售到外地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