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與預言中很少涉及人類或者外星生物擺脫對恆星的依賴的情節,比如《星際迷航》系列中的大型空間站,不依賴恆星,內部卻是一個繁華的星際大都市。

1964年,蘇聯人卡爾達肖夫提出了著名的卡爾達肖夫指數,這是一種用一般方法來度量文明的指標,主要度量能源的使用率,雖然這一指標只是假設,但仍被SETI項目、科幻小說家、預言家作爲一項重要的標準。一級卡爾達肖夫指數可以控制並利用一顆恆星,而二級卡爾達肖夫指數可以控制利用一顆恆星,具體地說,就是Ⅱ級文明可以建造類似戴森球的設施,處理恆星的能量輸出。

雖然這一級別的文明可以完全利用自己的恆星,將其能量最大化利用,但是他們仍然需要依賴於戴森球生存,也就是恆星的能量,如果沒有恆星,其能量來源也將枯竭。

恆星的依賴並非只是提供天然的能源,還有一整個生態行星系的生態環境,比如恆星能提供給行星一個某一個時間段內(恆星的生命週期內,比如太陽是在變成紅巨星之前,還有40多億年時間)比較穩定的軌道,也能避免星際風(高能粒子)直接轟擊系內行星,恆星系內適當的巨大氣態行星可以避免行星被大量小行星轟擊等,如果失去恆星,對於行星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要擺脫對恆星的依賴,至少要達到Ⅱ級文明的基礎,但還需要哪些技術才能在不借助恆星能源的情況下自給自足是未知的。可控核聚變可以在很小的程度上彌補恆星能量輸入的空缺,在一定的範圍內,比如大型宇宙飛船、大型空間站,人類可以通過反應堆的能量滿足生活的需要,還能製造食物、衣服等日常所需的物品。

就拿我們的地球來說,目前我們還無法操控整個行星的能量,人類的文明連一級都還沒有達到,只能算是0.7級文明。假如我們人類的科技文明不停的發展,且發展的道路通順無比,要想達到2級文明也是一個未知。可能千年,也可能萬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