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處隴山之西,山大溝深,河流縱橫,林木廣佈,自古即是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交匯點,所以一直是民族鬥爭、民族融合的大舞臺。天水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複雜的民族色彩和過渡性特徵造就了天水特有的歷史文化,也造就了衆多的天水籍名人。武將卓異,文士風流,可謂文武之道薈萃於斯了。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先秦

時期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人文始祖伏羲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伏羲氏,傳說中的第一位帝王。一作宓羲、伏戲、庖羲等,又稱羲皇、戲皇、太昊、大皓等。風姓,生於古成紀。古成紀地域廣泛,其中心在今天水市境。天水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稱。

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皞庖犧(伏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爲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

由此可見,伏羲不但是八卦的始制人,而且教人漁獵、制禮儀、馴養百獸、造書契、做琴瑟、定曆法,故而被譽爲“人文始祖”,民間尊稱“人宗爺”。其“人首蛇身”之說,是“荒古時代的圖騰主義的遺蹟”(聞一多《伏羲考》),近年陸續出土和發現的彩陶、石刻、磚雕、壁畫上“人首蛇身”圖案可爲史證。今天水市境出土兩件人首鯢魚身彩陶瓶,當正是伏羲的原始形象。據考證,伏羲時代約在距今7000—5000年間,和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大致相當。伏羲的發明創造其實就是仰韶時代原始文明的反映。天水市內現有兩處伏羲廟。1992年,江澤民視察天水時題詞“羲皇故里”。

女媧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女媧,相傳是伏羲的妹妹,又傳是伏羲的妻子或皇位的繼承人。風姓,人首蛇身。許慎《說文解字·媧》說:“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據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地之初,天地間沒有人類,於是女媧摶黃土造人;還有一傳說,人世間遭洪水劫難,只剩伏羲、女禍兄妹兩人,即結爲夫婦,繁衍人類,故自漢以來多見伏羲女媧交尾的藝術形象。

誕生於天水的女媧,在神話中不僅是以人之母的形象出現,還是一位賑災救民的英雄。《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今境內秦安縣傳爲“媧皇故里”,縣城有媧鄉聖母祠和女媧祠;隴城鄉有女媧廟;還有許多和女媧相關的地名。如媧皇村、龍泉村、鳳尾村、風臺、風谷、風塋,有女媧生風溝、長風臺、葬風塋之說。

軒轅黃帝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軒轅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生於清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爲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爲“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黃帝繼承了以伏羲氏族爲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別是仰韶文化的繁榮,達到鼎盛階段,造就了當時的酋邦文明,並給後來夏朝的奴隸制文明奠定了基礎。軒轅黃帝是華夏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傑出締造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發明創造及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不僅永遠載入中國史冊,而且永世不衰地被後人傳承和弘揚。特別是在軒轅黃帝的家鄉,千百年來,人們用最樸素的立廟焚香的方式,表達着對軒轅黃帝的敬仰和思念。

嬴非子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嬴秦的先祖,非子。

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於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宮(後稱犬丘,今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邊),是秦的開國君主,他因擅長養馬,好畜牧而應周孝王徵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汧水、渭水間替周王室主持牧馬,馬羣得到了大量繁殖,爲周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工具,無馬不成行,無馬不成軍,馭馬和軍馬在經濟、交通、國防上作用十分重大。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爲附庸(國),准許在秦地(即秦亭,今張川縣後川河谷)建邑,號稱嬴秦。秦由此正式成爲周朝在西域的封國,開始了秦族走向強盛的歷史。

秦文公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秦國第二代國君,在位50年。公元前770年,文公父襄公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功封諸侯,開基立國。公元前766年,襄公爲恢復周王室封地同戎族血戰而亡。文公在內憂外困的形勢下繼承王位,以出衆的才華很快穩定局面,即位的第三年,親自率兵700人,大規模向東遊獵,次年抵達汧渭匯合處,察看地形之後,便舉族遷徙,在此建立新都邑。至此,秦人主體遷出今天水市轄區,而依舊保有西垂土地。這一戰略性舉動對秦以後擁有關中具有決定性意義。公元前750年興兵伐戎,真正佔有了岐山之西周朝的封地,全面接收周的遺民。

岐山本是周王朝的發祥地,農業經濟相當發達,秦人佔有這一地區之後,完全結束了遊牧生活,開始農耕生活,社會制度也隨之由原始部落轉入奴隸社會,秦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元前716年,文公卒,葬故地西山。據嘉慶《大清一統志》:文公墓在麥積崖對面陽坡下。

尹喜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文始真人、關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甘肅天水人,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

尹喜得《道德經》後,辭去關令,專心苦讀,研究其奧妙。終於弄通了老子用“道”來說明宇宙間演變規律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觀點,以及“無爲而治”的思想;對老子同情貧苦百姓、抨擊統治者違背天道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的認識深有同感。三年後,著成《關尹子》9篇,宣傳和闡釋老子的思想。

尹喜去世後,戰國至秦漢間即有崇其道者聚集周至舊宅樓觀臺,弘揚其道。至魏晉時形成了道教樓觀派,尊老子爲始祖,尹喜爲真人。其後道教一直延續至今,成爲現今五大宗教中唯一起始於中國本土的宗教。

今天水市東的麥積區伯陽鎮,傳爲尹喜故里,並有老子、尹喜傳道、講經故址以及煉丹竈、老子庵等遺蹟。

石作蜀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石子,名作蜀,字子明,古冀(今天水市甘谷縣)人,春秋時秦國大儒,曾受業儒家創始人孔丘門下,學有所成,爲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學成之後返回故里,在隴上宣揚儒家學說,傳播先進文化,敦教化,移風俗,使文教大興,人文蔚起。

唐宋以來,尊孔日盛,石子亦被封爲郈邑伯、成紀侯,稱先賢,從祀於孔廟。今甘谷四十里鋪人稱“石子故里”,原有石子祠和石子墓。新立的碑文勒在十里鋪小學院內。朗朗書聲與兩千年前石子先生的播火之魂朝夕相伴,是爲最永久、最美好的紀念和承嗣。清代教諭吳可讀有一聯雲:“梓里訪遺蹤,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毀,何處是唐封宋贊?杏壇親教澤,聽渭水鶯啼隴山鳥語,此中有化雨春風。”可謂極備貼切的禮讚。

秦漢

時期

李信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祖居槐裏(今陝西興平),遷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戰國末秦將。李信年輕時即以勇武稱著。其時秦王政連年用兵,攻伐不已,李信正得其時,被嬴政擢拔爲將軍,屢建功績。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姬丹派刺客荊軻往咸陽謀殺嬴政,結果被嬴政所殺。秦王怒,即派大將王翦伐燕。李信隨王翦出征。燕王姬喜及太子知不能抵拒,率精兵東走遼東,李信統所部數千人窮追不捨,直到衍水(在遼東),迫使燕王遣殺姬丹獻於秦軍,由此益得嬴政信任。

李信爲大將軍,隴西侯。李信的後裔,名將輩出。漢代的飛將軍李廣,李廣從弟丞相安樂侯李蔡等都以勇武出名。

紀信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紀信(?—前204年,漢書高帝本紀作紀成)漢忠烈侯,史上有“西漢一人”“功蓋三傑”之譽。天水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由於身形及樣貌恰似劉邦,在滎陽城危時假裝劉邦的樣貌,向西楚詐降,被俘。項羽見紀忠心,有意招降,但紀信拒絕。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多年後被鄭州人民奉爲城隍。

李廣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廣(?—公元前119年),西漢名將。原秦將軍李信之後,隴西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北)人。精騎善射。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李廣從軍,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箭無虛發而首立戰功,被漢文帝封爲郎(皇帝侍從),不久又提爲武騎常侍。

漢景帝時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參加平定吳楚等七國叛亂的戰爭,再立戰功,以勇力名聞天下。武帝時,李廣先後擔任上谷、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右北平等邊郡太守,後官至未央宮衛尉,均以力戰聞名。在右北平郡任內,李廣時常縱騎馳騁,弓弦響處,敵兵應聲而斃。匈奴憚其威名,稱“漢之飛將”,數年不敢攻擾。公元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任前將軍,率部隨大將軍衛青進攻匈奴,分軍策應,因迷道誤期,衛青藉機責難,李廣憂憤自刎。

李廣爲人正直,清正廉潔,擔任郡太守官職40多年,而家無長物,生與匈奴作戰大小70餘次,功勳卓著。後世每至邊關戰事喫緊,便想起這位飛將軍。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有詩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今天水市城區西關有飛將巷,城南石馬坪有李廣衣冠冢。

趙充國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趙充國(前137~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郡上邽縣(今甘肅天水秦州區)人。是西漢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史稱爲“中興良將”,亦被後世譽之爲“救時賢相”。趙充國生活在西漢武、昭、宣三帝在位期間。他幼時就矢志刻苦攻讀詩書,鑽研《孫子兵法》,苦練騎射本領,瞭解少數民族內情。良好的家教和隴西尚武精神的薰陶,使趙充國“爲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太初三年(前104年),趙充國以“六郡良家子”被選入建章宮爲羽林騎兵,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戎馬生涯。

趙充國一生身經百戰,戰匈奴、安朝廷、平羌亂,深受時人稱頌和後人懷念。毛澤東曾多次提及趙充國,稱他很能堅持真理,並指出其屯田策起初贊成者不過十之一二,到後來贊成者竟達十之八九。毛澤東還感慨說,真理要被人接受,總要有個過程,古今無不如此。

今天水市清水縣城北一里的白土崖村有趙充國墓。據《甘肅省通志稿》記載,墓修於東漢建安年間,宋代擴大墓區保護範圍,以後久廢失修。清嘉慶、道光年間進行過較大的整修。解放後,墓區被列入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墓區經大規模修復、保護和拓展,建爲趙充國陵園。現在,墓區牌坊高聳、青松蔥鬱、花草茂盛、石碑燦然、造像偉峻、墓冢完整,這裏已成爲憑弔軍事家、政治家趙充國和觀光遊覽的勝景。

段會宗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段會宗(公元前83—前9年),西漢名將。字子松,天水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區)人。少年老成,有治邊才能。公元前33年(漢竟寧元年)出任西域都護,任期3年;公元前22年(漢陽朔三年)第二次出任西域都護,任期2年;在都護任內,積極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打井、鑄鐵、耕作、水利等農業生產技術,使許多瘠土變成沃田,對發展西域農業、安定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和西域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段會宗任職期滿還朝時,西域各國人民盡皆挽留,哭跪不起。漢成帝時又四次專使烏孫,講究策略,動情曉理,恩威並重,最終平息烏孫內亂。元延四年病逝烏孫。西域各國感其恩德,不約而同爲他發喪,並立祠紀念。

隗囂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隗囂(?—公元33年),字季孟,西漢末天水成紀人。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隗崔、楊廣、隗囂等聚衆起義,反抗王莽統治,攻佔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縣城)。隗器因飽讀詩書,素有聲望而被推舉爲上將軍,隨即建號“復漢”。分兵攻佔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6郡,控制隴右地區成爲割據政權。關隴豪傑紛紛依附,由此名震西州。後曾一度依附更始帝劉玄,又依附光武帝劉秀,最終反目。

從公元30年(建武六年)始,和東漢展開爭奪隴右的拉鋸戰,漢軍屢次受挫。公元33年(建武九年),漢軍壓境,四面圍困,隗囂憂憤而卒。次年,漢軍攻破囂子純據守的最後一個據點落門聚,至此隗囂割據政權覆滅,天水歸漢。

對於隗囂抗漢一事,歷代政治家從封建正統觀念出發指指點點,衆口一詞指斥爲“不識時務”。倒是清初詩人王際有《隗囂宮》一詩一反諸多庸說,道出實情:

咄嗟季孟何爲者,今睹遺基向可哀。

樵路久迷過輦道,耕犁偶出斷碑苔。

雄圖未展英雄逝,殘照空餘雉兒來。

項羽與君曾識否,東西兩漢帝王材。

韓順

韓順(生卒不詳),字子良,西漢末年天水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韓順因“經行清白”,朝廷準備提拔他擔任州宰(刺史)之職,韓順拒而不就。王莽末年,韓順隱居天水南山之中。韓順的同縣人隗囂聚衆起兵,割據隴右,附者蜂擁,朝野震驚,但韓順卻仍然修道山中執操不回。隗囂派人拿着美玉絲帛去請韓順,想聘他做自己的老師。韓順對來者說:“禮有來學,義無往教,既然要拜師,只能委屈他到山中來學。”隗囂聽說這話後感到惶恐不安,再也不敢強逼韓順從己了。

錫光

錫光(生卒年不詳),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東)人。西漢平帝時,擔任交趾郡(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他用禮儀道德教化百姓,使當地的風俗逐漸改變。王莽篡位後,錫光佔據交趾郡不依附,閉境拒守。東漢光武帝即位後,錫光即派使者向朝廷貢獻,歸順漢朝。爲此,光武帝嘉獎他忠節愛國,授給他大將軍的官職。

郭荷 郭整

郭荷(生卒年不詳),字承休,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東)人,郭荷是郭整的六世孫,東漢安帝順帝時期,“公府八辟,公車五徵”,郭整都不答應做官。從郭整到郭荷,祖祖輩輩研究教授經學。郭荷讀了許多書籍,尤其精於史學。州郡多次請他出仕,他都一概拒絕。前涼(320~376年)張祚曾派遣使者用豪華的車駕和豐厚的禮物去請他,讓他做博士祭酒的官,他不答應,使者逼迫,他才無奈的去應召。可到了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郭荷“署太子友”,仍不去應職。不僅如此,郭荷還一再上書請求回去。張祚見他無心留在都城,便答應了他的請求。郭荷離開京的時候,張祚特意讓郭荷坐着非常豪華的車駕將其送回“張掖東山”。送還家。郭荷活了84歲逝世,諡“元德先生”。

天水市秦州區大城裏舊有“鄉隱六先生祠”,祀郭整、郭荷、任棠、姜岐。楊軻、周蕙共6人。今祠已不存。

楊子阿

楊子阿(生卒不詳),東漢漢陽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精通經術,兼通相馬法。西河人子輿以善相馬聞名於世,他最早將相馬法傳給儀長孺,後來儀長孺又傳給了丁君都,再後來丁君都又傳給了楊子阿。伏波將軍馬援曾拜楊子阿爲師學得相馬骨法,後朝廷派馬援帶軍討伐交趾(今越南),獲駱越銅鼓一面,馬援就銷燬銅鼓,鑄成“馬式表”敬獻給了皇上。

柳倩娘

柳倩娘(生卒年不詳),祖籍爲西漢天水郡成紀人(今甘肅天水秦安縣),爲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夫人。柳倩娘忠於丈夫的著史大業,曾協助丈夫完成《史記》並保護了這部鉅著。

柳倩娘品貌端莊,溫柔賢淑。結婚後,在司馬遷爲撰史搜索史料時,她不僅操持家中一切事務,更幫其落實考證資料。在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後,柳倩娘更是深明大義、無怨無悔地鼓勵丈夫完成其志。《史記》寫成不久,司馬遷又被權奸李廣利陷害入獄,慘死獄中。柳倩娘聞知噩耗,立即將《史記》書稿(竹簡)和司馬遷的一套舊衣裳埋藏在韓城的一個山崗上,堆起一座墳塋,並植上了一棵柏樹作爲掩護。正是柳倩孃的遠見和勇氣,《史記》這部被魯迅贊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煌煌鉅著才得以流傳至今。

三國兩晉

南北朝時期

龐德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龐德(?—219年),字令明,東漢末南安郡騵道(今甘肅天水武山縣)人。少爲郡吏,遷州從事。獻帝初平(190-193年)中,隨徵西將軍馬騰擊羌、氐,以功升校尉。獻帝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河北袁譚、袁尚(俱爲袁紹子,時袁紹已死)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袁譚遣部將郭援、高幹略河東(在今山西),曹操令關中諸將討伐,龐德爲先鋒,親斬郭援首,以功晉升中郎將,封都亭侯。不久又隨馬騰徵叛將張白騎於弘農(今河南省西部),破叛軍於兩崤間。每戰常陷陣卻敵,勇冠全軍。建安十三年(208年)馬騰入朝爲衛尉後,龐德留關中,爲馬騰子馬超部屬。之後隨馬超征戰。圍冀城、投漢中,直至曹操平定漢中後,始歸曹操。曹操素知其驍勇善戰,授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食邑300戶。

今武山縣東南四門鎮有龐德墓,人稱其地爲“龐德故里”,有上馬石等遺蹟。

楊阜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楊阜(生卒年不詳),字義山,東漢末漢陽郡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人。爲人性剛直,重氣節,不好名利,常以天下爲已任,名著關隴。及入朝,則以直言敢諫而聞名。

姜維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姜維(202—264年),三國時蜀漢後期主將。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天水市甘谷縣東南)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書多稱天水姜維。推崇鄭玄經學,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參軍。228年(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歸蜀,深受諸葛亮器重,稱讚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土也”(時涼州州治在冀縣,故有是說),徵爲丞相府倉曹掾,封當亭侯。諸葛亮病逝後,姜維總領諸軍協助大將軍蔣琬、費禕共理朝政。256年(延熙十九年),進位大將軍,獨力支撐岌岌可危的蜀國,爲實現諸葛亮興復漢室的願望,統軍而後,九次北伐,七出隴右,連年轉戰於隴蜀之間,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才能。其征戰地武城山、落門、段谷、上邽等都在今天水市境內,武山縣民間至今有“姜維大戰鐵籠山”的傳說。263年(景耀六年),魏大舉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擊鐘會,使之寸步難行。而後主劉禪率先投降鄧艾,蜀國亡。姜維迫於形勢,僞降鍾會,次年,慫恿鍾會叛亂,試圖藉機恢復蜀漢,泄密被殺。

今甘谷縣六峯鄉姜家莊世傳爲姜維故里,有姜維衣冠冢。傳說姜維兵變被殺後,暴屍原野,魏派專人監視,不得掩葬。隨從設法偷得衣冠靴子,揹回故里,家鄉人民非常悲憤依南山築衣冠冢,靴子別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稱。姜家莊的後人爲了使他們的先祖魂歸故里,特製《招魂曲》兩闋,世代傳唱,以慰藉這位壯志未酬的大將軍。每至祭日,高照明燈,悲唱招魂。

齊萬年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齊萬年(?—299年),秦州區人,氐族。原爲秦州氐族首領,後流徙關中扶風爲編民。晉元康四年(294年),上黨、北地爆發匈奴、氐、羌各族人民反抗起義,關中略陽、天水扶風、始平、武都、陰平6郡的氐羌人民紛紛響應。元康六年(296年)秋八月,秦、雍二州氐、羌立氐帥齊萬年爲帝起義。起義軍佔據隴山一帶,擁衆10萬。元康七年(297年),起義軍主力7萬移駐梁山,由此東攻長安,與晉將周處、解系、盧播戰於六陌,晉軍大敗。六陌之戰後,起義軍分兵攻打雍、汧、陳倉城。齊萬年率軍圍攻雍城,晉派左積弩將軍孟觀率軍支援,萬年因糧盡援絕而戰敗被獲。檻送洛陽,不久被殺。

陳安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陳安(?~323年),北朝時期秦州略陽(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

陳安原爲晉南陽王司馬模帳下都尉,官關中。西晉永嘉五年(311年),“永嘉之亂”發生,晉懷帝司馬熾被漢趙帝劉聰所俘,司馬模亦戰敗被殺。

陳安不但英勇無敵,而且優待將士、體恤士兵,及死,隴上人思之爲作《隴上陳安歌》來歌頌他:

隴上壯士有陳安,驅幹雖小腹中寬。

愛養將士同心肝,驄(cong)父馬鐵瑕鞍。

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

十蕩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

棄我驄竄巖幽,爲我外援而懸頭。

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

據說劉曜聽後也十分感傷,因此命樂府譜曲傳唱。後來唐朝的大詩人李白,也作詩《司馬將軍歌(代隴上健兒陳安)》來讚美陳安。

苻堅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苻堅(338—385年),東晉十六國時前秦皇帝,在位29年。字永固,氐族,略陽臨渭(今麥積區社棠鎮)人。其多才多藝,深通謀略,初封東海王。357年(晉升平三年),誅殺暴君苻生,自立大秦天王。之後,勵精圖治,任人惟賢,摒棄平庸的宗室外戚子弟,任用呂婆樓、權冀、薛瓚、梁平老等文武英才,尤其對王猛視爲肱股,軍國大事一任處置。同時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倡儒學,興辦學校,勸農耕桑,興修水利,振興關中經濟。由此,前秦國力日漸強盛。370年(晉太和五年)攻滅前燕,次年攻滅仇池國,373年(晉寧康元年)攻取東晉梁、雍二州,376年(晉太元元年)攻滅前涼、代,統一北方。在此形勢下,苻堅認爲統一全國的時機已成熟,不顧苻融、權冀、石越及太子、皇后勸阻,背王猛遺言,一意孤行,傾前秦全國力量攻打東晉。淝水一戰,前秦大敗。認爲可以投鞭斷流、蕩平東晉的苻堅大帝身中流矢,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倉皇逃竄淮北。

隨即鮮卑慕容垂、羌族姚萇先後背叛,分別建立後燕、後秦,前秦分裂。次年,苻堅最終被姚萇擒殺。英明一世的苻堅一生只犯了決戰淝水這一次大錯,卻沒有了任何改正的機會。江山更替英雄事,只今淝水嘆苻堅。

王嘉

王嘉(?—390年),東晉十六國時期隱士、文學家。字子年,前秦隴西安陽(今天水市秦安縣古城鄉)人。初隱居今秦安境內的東陽穀,又隱居關中的終南山和倒獸山。後在前秦王苻堅威逼之下,出山任諮詢,居宮中外殿。後秦姚萇在位時效法苻堅的做法,迫使王嘉繼續任諮詢顧問。當時姚萇和前秦王苻堅相持不下。姚萇請教王嘉:“吾得殺苻堅而定天下否?”王嘉回答:“略得之!”姚萇認爲這是戲弄他的言詞,怒殺王嘉。

王嘉著有筆記小說《拾遺記》,現流傳的共10卷,100多篇。其中代表作有《怨碑》、《洞庭湖》等,文字優美,富於想象,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

李特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特(?—303年),晉末秦雍流民首領。字玄休,祖籍巴西宕渠,氐族。東漢末年,李特族人遷徙略陽郡(今天水市秦安縣東)定居,號巴氐。李特早年在州郡做官,沉穩大度,雄武善射。298年(晉元康八年),秦雍大旱災,略陽、天水等郡漢、氐各族流亡漢中就食,李特隨行。接着又隨流民流亡蜀中,在路過劍閣天險時,感嘆:“劉禪有如此之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邪!”充分顯露了他的遠大抱負,隨即被流民推舉爲首領。301年(晉永寧元年),李特在綿竹設營收容秦雍流民,被官府威逼,於是發動起義,攻佔廣漢郡,多次打敗前來鎮壓的晉軍。302年(晉太安元年),李特自稱益州牧、大將軍、大都督,改年號建初。304年(太安三年),圍攻成都,兵敗被殺。次年,李雄承遺志,攻戰成都,正式建立成漢割據政權。

呂光

呂光(338—399年),東晉十六國時後涼的創建者,在位14年。字世明,氐族,略陽郡人。早年隨宰相王猛對外征戰,頗有威名,深得賞識,任步兵校尉、驃騎將軍。383年(晉太元八年),受苻堅派遣,率精兵7.5萬西征西域。次年,大敗龜茲等國聯軍,降服西域,用2萬頭駱駝滿載掠奪的西域各國珍寶、奇玩,率軍東返,進駐姑藏(今甘肅武威市),據有涼州。386年(太元十一年),呂光自稱涼州牧、酒泉公,建立後涼國,隨後又改稱三河王、天王。晚年昏聵,聽信讒言,政治腐敗混亂。399年(晉隆安三年)呂光死,後涼被後秦所滅。

莫折大提 莫折念生

莫折大提(?—524年),羌族,北朝北魏秦州(今甘肅天水市)人。一作莫折太提,北魏末年秦州關隴一帶各族人民起義的首領。

莫折念生,莫折大提第四子。莫折大提卒後,秦隴起義軍由莫折念生統領。

莫折大提、莫折念生領導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北魏政權的統治,加速了北魏政權的瓦解,同時又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在當時產生了積極影響。

蘇蕙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蘇蕙,生卒年不詳,字若蘭,前秦秦州刺史竇滔之妻。本是今陝西武功人,隨夫遷居秦州。竇滔在刺史任內觸犯朝廷,被充軍流放邊關,蘇蕙日夜思念親人,爲訴說離別之苦、恩愛之情,用綵線織錦爲文,製成璇璣圖詩,以橫豎各29字、共841字的矩陣組成。此詩順讀、倒讀、橫讀、斜讀、交互讀、疊字讀、退一字讀、進一字讀,皆可成三、四、五、六、七言詩,可組成200多首,成爲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觀。另外,天水民間流傳有一種璇璣圖詩,共7行,每行14字,共98字,可迴旋讀成一首16行的七言詩,言詞哀婉,情真意切,最後兩句是:“織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據說前秦王苻堅看到迴文詩後,大受感動,即特赦竇滔歸故里與蘇蕙團圓。

史籍中有關織錦回文詩的原由說法不盡相同,流傳的迴文詩也有好幾種,但不可否認的是,迴文詩是蘇蕙首創,從而在中國文學史上傳爲佳話。唐代武則天皇帝感迴文詩之絕妙,親爲蘇蕙作傳。李白有詩曰:“機中織錦秦州女,碧紗如煙隔窗語。”天水市秦城區西關原有門樓,正反兩面分別懸“晉竇滔裏”和“古織錦臺”巨匾。

隋唐

時期

李淵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淵(566—635年),字叔德,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天水市秦安北)。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孫,7歲襲封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慰少卿等職。後又任弘化留守、山西河東宣撫使。617年(隋大業十三年),任太原留守,起兵拔京城,進封唐王。618年(義寧二年)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624年(武德七年)後,先後擊敗薛舉、薛仁杲、李密、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徐圓朗等,又討伐劉武周、高開道,降李軌、杜伏威、李子通、馮盎,統一全國。置郡置州,改太守爲刺史,實行道、州、縣三級建置;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廢隋大業律令,頒新律;頒佈租庸調法,實行均田制;興辦學校。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其子秦王李世民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迫淵遜位,尊爲太上皇,629年(貞觀三年),徙居大安宮。卒後,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獻陵。

李世民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世民(599-649年),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李淵次子。他自幼喜讀兵書,精於騎射。隋大業十三年(617年),18歲的李世民建議父親起兵反隋。李淵起兵後,李世民率軍攻取西河(今山西汾陽),得封敦煌郡公。後又屢敗隋軍,攻入長安。次年,父親李淵稱帝,他被任爲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封秦王。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崩,“諡文唐帝”,廟號“太宗”。

趙仲卿

趙仲卿(541~605年),天水隴西(今甘肅天水市)人,北周、隋時期著名將領。

隋煬帝嗣位後,趙仲卿任兵部、工部二曹尚書。大業元年(605年)去世,時年64歲,諡號爲“肅”。因趙仲卿法令嚴猛,故名列《隋書·酷吏傳》中。有子弘嗣。

李思訓、李昭道

李思訓,字建,一作建景,唐秦州成紀(天水市秦安縣北)人。高宗時任江都令。武則天當政,棄官隱匿。705年(神龍元年)出爲宗正卿。玄宗開元初官武衛大將軍。工書法,尤擅畫山、水、樹、石,筆力遒勁,格調細密,好寫湍瀕潺湲、雲霞飄渺大景,鳥獸草木,皆窮其態。唐朱景立說他“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唐代張彥遠說:“山水之變,始於吳(道子),成於二李'(思訓、昭道)。”畫跡有《山居四皓圖》、《江山漁樂圖》、《羣峯茂林圖》等1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存世作品有《江帆樓閣圖》軸,絹本,淡色,長松秀嶺,翠竹掩映,山徑層疊,碧殿朱廊,江天闊渺,風帆沂流,具唐衣冠者4人。山石青綠,有簡單斫筆,着色古豔,筆墨起佚。李思訓去世後,大書法家李邕書寫墓碑,即著名的《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李昭道,思訓子,玄宗開元中爲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官至太子中書舍人,擅長青綠山水畫,世稱“小李將軍”,兼善鳥獸、樓臺、人物,並創海景,畫風巧贍精緻,雖“豆人寸馬”也畫得鬚眉畢現。張彥遠評價說:“變父之勢,故又過之。”由於畫面繁複、線條纖細,觀者亦有“筆力不及思訓”之評。畫跡有《海岸圖》、《摘瓜圖》等6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圖》軸、《明皇入蜀圖》卷。

李白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白(701-762年),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生於中亞碎葉,幼年隨叔父返蜀,在家鄉綿州匡山刻苦攻讀,兼習劍術。726年(開元二十四年),李白隻身仗劍,出蜀漫遊,任俠訪道,先後遊歷洞庭、金陵、揚州、襄陽、洛陽、太原等地。

玄宗天寶年間,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因寫下抒發憤懣、抨擊現實的詩篇,爲權貴不容,棄官去京,以開封爲中心,來往於齊、魯、淮、泗、江東之間,並北至幽燕一帶。安史之亂起,爲平叛參加永王李璘幕府。在唐王室的宮廷鬥爭中,李璘兵敗,李白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輾轉流落於襄漢及江淮一帶。代宗寶應元年病逝於其族叔當塗李陽冰處。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詩作感情奔放,想象豐富,語言瑰麗,擅長樂府歌行、七絕、五律。其詩存990餘首,文60餘篇,有《李太白全集》行世。

上官婉兒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2013年9月,陝西咸陽發現一座帶有5個天井的唐代墓葬,根據墓蓋上篆書“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確定該墓墓主爲上官婉兒,葬於唐景雲元年(710年)8月。發現歷史名人的古墓本不足奇,可值得注意的是,該墓誌銘中關於主人的籍貫、生平與評價,與正史和長久以來有關學術界形成的固定看法多有不同,這不能不引起業內人士的研討興趣。

史載,上官婉兒,複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三門峽)人,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後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爲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爲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爲昭容,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710年,在臨淄王李隆基發動的唐隆政變中,與韋后同時被殺。

咸陽出土的上官婉兒墓誌73釐米見方,志文楷書,縱32行,橫33行,有空格,計982字,記載上官昭容世系、生平、享年、葬地等信息。墓誌對其籍貫是這樣記述的:“……婕妤,姓上官,隴西上人也。”上,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縣,後改爲上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是其中一縣;漢唐之間爲秦隴地區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晉以後常爲秦州治所。

古時候高等級官員或名人的墓誌銘大都是當代的一些鴻學大儒根據官方檔案來寫的,是我們現在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當時人記當時事,檔案資料齊全,年代幾無差別,且沒有篡改籍貫的必要。由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上官婉兒的祖籍應以墓誌銘爲準,她是甘肅天水人!

李翱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李翱(772-841年),字習之,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爲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後魏上述左僕射李衝的十世孫。其父李楚金,官至貝州司法參軍。李翱“幼勤於儒學,博雅好古,爲文尚氣質”。

李翱生活於唐代後期的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諸朝,歷仕德宗以來七帝,可謂是七朝老臣,但由於“翱性剛急,論議無所避。執政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故久次不遷”。仕途並不順利。儘管如此,李翱仍效忠朝廷,心繫天下,爲挽救日益衰落的唐王朝奔走呼號,從而在事功和文學上都做出了一番成績。其文學主張和思想對唐代和後世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文學作品不少,但大量失傳,今傳《李文公集》,收錄其作品104篇。

權德輿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權德輿(759—818年),中唐政治家、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天水市秦安縣東)人。自幼好學,“三歲能辨四聲,四歲能爲詩”。15歲時已著有文章幾百篇,頗負聲譽。792年(唐貞元八年),徵召爲太常博士,歷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禮部尚書,後升至宰相。813年(元和八年)罷相,以吏部尚書留守東都洛陽,官終山南西道節度使。

宰相任內不畏邪惡,秉公執政,體察民情,舉賢薦能,人稱賢相。正如韓愈在他的墓誌中所贊:“人所憚爲,公勇爲之;人所競馳,公絕不窺。”遺著有《權文公集》50卷。今秦安縣王尹鄉第七溝有權德輿墓,俗稱“權家衙”。

端甫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端甫(770~836年),即大達法師,俗姓趙,唐代天水(今甘肅天水市)人,世爲秦大姓。其母張氏,篤信佛教,受家庭薰陶影響,端甫10歲依祟福寺道悟禪師,17歲度爲比丘,隸名安國寺。後受具足戒於西明寺(以上寺院皆在長安),先後學習《唯識》《涅槃》等經及佛教戒律,學成後“謁文殊於清涼,衆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由武宗皇帝下詔,宰相裴休撰《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頌其德。大書法家柳公權丹書,立碑紀念,是爲著名的《玄祕塔碑》,原碑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端甫是唐代中後期一位很有影響的佛教領袖。生前曾講涅架、唯識經論160多次,僧俗聽衆極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豪俠、工匠、商賈,都對他非常崇拜。“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端甫門下弟子僧尼千餘人,或講論玄言,或主持寺院,修禪持律,堪爲人師者50餘人。

五代宋元

時期

王仁裕

王仁裕(879~956年),字德輦,生於晚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卒於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天水人。他前後歷經七個朝代,並出任岐王李茂貞等6個政權,可謂久居官場,身臨高位。但他卻以長於詩文而名著五代,流芳千古。

尹崇珂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尹崇珂(927~968年),北宋秦州天水人。將門出身,開始在後周爲將,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今山西省境)大戰,立有戰功;從周世宗徵淮南,因功遷都指揮使,後改授殿前都指揮使。

入宋,出任淄州刺史,有政績,民衆刻石頌德。乾德元年(963年),隨慕容延釗等徵荊湘,破朗州,授朗州團練使,繼而又和潘美等破彬州。開寶三年(970年),作爲副帥隨潘美徵嶺南,連戰皆捷。次年,攻克南漢都城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太祖詔命與美同援廣州知州,兼市舶轉運使。後升遷保信軍節度使,任內平定南漢舊將叛亂。乾德六年(968年)卒於治所,歸葬洛陽。

淑德皇后

淑德皇后(生卒年不詳),秦州人。她是宋代名人尹崇珂的妹妹。尹崇珂初爲周都虞侯、殿前都指揮使。及宋,任溜州刺史,郎州團練使,保信軍節度使,曾領軍平荊南、南漢有軍功。尹氏是宋太宗在後周時娶的妻子,早年去世,因其賢淑,到太宗即位後,追封爲皇后,諡號“淑德”,葬於孝明陵西北,神主升袱大廟。

李仕衡

李仕衡(生卒年不詳),字天均,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後遷家京兆府。北宋時著名循吏。

李仕衡因善於理財和籌措軍費,先後升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度支副使、河北轉運使、工部侍郎、尚書,知天雄軍。任內屢爲百姓上書,賑濟災民,深得民心。

李仕衡前後掌握財政大權20年,爲真宗朝財政危機排除了不少困難。但仕衡爲官卻相當貪婪,家中積聚財富鉅萬,其私宅富麗堂皇,如同皇宮。李仕衡因“才智過人”而身居要津,然“朱門藏朽貫,聲名頓落萬千尋”,他也因其貪財而聲名掃地。

崔嘉彥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崔嘉彥(約1111—1191年),字希範,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淳熙年間(1174~1189年)曾爲道士,賜號紫虛。南宋時期著名醫學家。

崔嘉彥初有志於政治,向時貴趙唯相獻策,不用,而隱遁。崔嘉彥注重醫學人才的培養,淳熙年間僑寓江茜廬山西原庵養生濟世時,收徒講學,以口傳心授濟世之術及脈學。後世因此稱崔嘉彥爲西原庵脈學流派的祖師。

汪惟永

汪惟永(1264~1325年),元初寧遠環川鄉(今甘肅天水武山縣四門鄉西川村)人。祖籍漳縣,元隴右王汪世顯三世孫,梁國公汪良臣第五子。其父汪良臣以戰功升副帥,汪惟永22歲即代總帥之職,平定四川后,元世祖授其爲贊善大夫、中書左丞、行四川中書省事,後改授安西王相,贈“進城保德宣力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忠梁國公”。

明清

時期

門克新

門克新(1326-1396年),是元明之際秦州(即今天水)載入國史的鄉賢名宦。他生於元后期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的青年時代是在元末社會動盪和改朝換代中度過的,及至明朝建立,門克新已年屆42歲正值中年。其見於正史的事蹟也主要發生於進入明朝的中晚年時期,尤詳於其晚年任職京師。

胡纘宗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胡纘宗(1480—1560年),明代大學者。字孝思,號鳥鼠山人,陝西布政司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縣)人。1508年(正德三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513年(正德八年)出任地方官,歷任潼川州知州、安慶知府、蘇州知府等,升至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撫右副都御史。任內爲官清廉,所至皆有善政,深得民心。1539年(嘉靖十八年),因官署失火,引咎辭職,結束仕途。

胡纘宗精研文史,博學多才,於詩詞歌賦、散文、經學、方誌學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其在方誌學方面貢獻更爲突出。其著作非常豐富,有數十種之多,主要有《鳥鼠山人集》、《春秋本義》、《儀禮集註》《安慶府志》、《秦州志》、《鞏郡記》、《秦安志》等。其中《明史·藝文志》收錄9種,《四庫全書》也收錄其部分作品。有詩讚曰:“一代文章霸,三臺位望隆。”胡纘宗還擅長書法,師法顏真卿,剛健遒勁,輾轉各地爲官,名山大寺多有他的手跡。今江蘇鎮江金山寺摩崖有巨書“海不揚波”;蘇州虎丘有篆書“千人坐”;山東曲阜孔廟第一牌坊有“金聲玉振”巨匾;天水伏羲廟有“與天地準”巨匾;秦安縣般若殿有“般若”巨匾。行草書《早朝詩》由後代刻版留存,歷來爲愛好者傳拓,至今民間廣爲流傳。

胡來縉、胡忻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胡來縉,字仲章,明秦州人,祖籍南直隸鳳陽府五河縣,明初遷居秦州東鄉馬跑泉。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舉人,曾任大興知縣。有人向他建議,大興是京郊縣,權貴經常干預政事,不好管理,最好換任他縣。而胡來縉說:“京縣之難爲,以惜官徇情耳,吾爲循理守法,他何如焉!”在任3年,公正廉潔贏得聲譽,調任戶部,累官至山西按察司副使,皆有政聲。

胡忻(1556—1616年),系胡來縉之子。字慕之,號慕東,生而穎敏,沉勇有大志。1589年(萬曆十七年)進士,初授山西臨汾知縣,任內勸善懲惡,刑清政簡,整頓租稅,興修學宮,甚得民心。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以循良吏授工部給事中,繼而調任兵部、禮部,遷太常寺少卿、正卿。前後上疏百餘次,力陳弊政,直聲震朝野。其中《請竣大工罷冗役疏》揭露宦官和姦商的投機行徑,省宮殿建設費用一半;《極諫礦累乞免包疏》揭露實情,神宗爲此撤回稅監梁永,免秦州礦稅。終因有關奏請皇帝親祀郊廟的奏疏,言辭激進,引起神宗不悅,且胡忻系東林黨人,爲宦官忌恨,時思摒斥。胡忻見在朝不可能有大的作爲,便疏請退休回籍,卒於家。《東林始末記》有傳。去世後,父子俱崇祀鄉賢,立有牌坊。羣衆稱州城故居爲南北宅子,今存,2001年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奏疏多收入《欲焚草》中,共4卷98疏。清初大詩人宋豌在《欲焚草序》中評論說:“(奏疏)大者關國是,次之陳民瘼;或婉諷而曲諭,或慷慨而危涕,炳炳焉經世之訐謨也。”

鞏建豐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鞏建豐(1673—1748年),清前期教育家。字文在,號渭川,一號介亭,又號朱圉山人,甘肅鞏昌府伏羌(今天水市甘谷縣)人,幼年穎悟,謙誠好學。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中進士,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1724年(雍正二年),主持四川鄉試,選拔英俊,獨具卓識,所取舉人後多成名成才,人贊爲“當代伯樂”。

1726年,出任雲南學政。任內以身作則,嚴格考試製度起草《滇南課士條約》,大辦教育,極力選拔人才,使西南邊陲文風大振,同時提倡樸素節儉風尚,反對各種陋習,成績卓著。1729年離任時雲南學子依依不捨,一直護送到300公里以外的金沙江畔,在江岸懸崖鐫刻“鞏大宗師”大幅摩崖,以志紀念。

鞏建豐回京後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主殿試讀卷,1732年(雍正十年)告老還鄉。傳雍正皇帝敬重其老成持重,有意挽留,於是出聯試探去留實情:“十口心思,思父思鄉思妻子。”鞏應聲對道:“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雍正感其應對絕妙,不便託辭,只好恩准。

歸裏後鞏建豐以講學著書爲務,以灌園吟詠爲樂;在縣城文廟設坊,教徒數百人,遠近學者也紛紛登門請教,坐而論道,孜孜不倦,被奉爲“關西師表”。著有《朱圉山人集》、《伏羌縣誌》等。今甘谷縣鞏建豐故居尚存,已闢爲鞏建豐紀念館。

李則廣

李則廣(?-1861年),字曠西,號天乙,晚年自號“看雲道人”,伏羌(今甘肅省甘谷縣)人。道光戊子科舉人,王辰科進士。歷任四川青神、雲陽、浙江奉化知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奉化知縣任滿返鄉,主講隴右各書院②。咸豐元年(1851年)復出,任四川彭水縣知縣。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卒於家。

李則廣自幼聰穎,博涉經史辭章,其文酣暢淋漓,變幻出奇。長於謎語對聯,所作對聯既通俗易懂,又典雅工整。在奉化任知縣時,親撰大堂對聯:“民未有不奉者;我將何以化之。”巧妙嵌入“奉化”二字。任職四川時,爲許多寺院道觀題詞書字。他爲岳陽樓書寫的聯語被譽爲千古名聯。聯曰: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他的書法作品也是獨闢蹊徑,超凡脫俗,“別開生面,自成一家”。他著述甚多,惜多亡佚,存世作品有《讀經筆記》《讀史筆記》各若干卷。

王尚概 王汝翼

王尚概(1792-1844年),字季平,清秦州北鄉王家莊人(今麥積區三陽川中灘鎮人)。因三陽川之西有伏羲畫卦臺,人稱羲川先生。

王尚概學風嚴謹,每成書,即虛心求教他人,不輕易付梓印行。雖然一生著述宏富,但存世的僅有《讀十三經管見草》和張澍作序的《大易貫解》《春秋貫解》。諸如《四書節解》《孝經儀禮輯》《詩書禮輯解》《犧經管見草》等已亡佚,僅見存目。清代陝甘學政戴蘭芬題匾“羲皇羽翼”,中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題匾“關隴耆儒”,爲《清史稿》入編的天水兩位名人之一。

王汝翼(1879~1960年),字鷺洲,北道區中灘鄉(今麥積區中灘鎮)四合村王家莊人。出身耕讀世家,曾祖父王尚概,爲隴上名儒。

王權

王權(1822—1905年),晚清學者,字心如,號笠雲,甘肅鞏昌府伏羌縣人。其父汝揆曾任平涼府教諭,弟王樹曾任徽縣教諭,以及次子念詒都先後中舉,一門三代四舉人,傳爲美談。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王權中舉後,先後主講岷州文晶、秦州天水、寧遠正興、文縣興文四書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1872年(同治十一年)任陝西延長知縣。後歷任興平、富平知縣,簡約爲政,扶危濟困,成績優異;興平知縣任內,陝甘總督左宗棠路過,王權迎謁路旁,左敬佩王的爲人,下車扶起說“足下,隴右讀書人也,宰相不爲縣令下車,我爲隴右讀書人下車。”留談多時。左宗棠給陝西巡撫的信中說:“王權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爲陝甘第一。”1866年(光緒十二年),王權辭官回鄉,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孜孜以求。著有《笠雲山房文集》、《笠雲山房詩集》《秦州直隸州新志》(和秦州任其昌合纂)、《輿地辨同》、《辨同錄》《典昉》、《詁剩》《童稚》《炳燭雜誌》、《全國郡縣沿革略》、《古今同姓錄》《甲子編年》等著作10餘種。

任其昌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任其昌(1830—1900年),晚清教育家、學者。字士言,秦州伏羲城(今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人。其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刻苦攻讀。1865年(同治四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妻喪、母病,辭官歸裏,受聘擔任天水書院山長。數年後又移講隴南書院,從事教育30年,言傳身教,使秦州學風士習爲之一變,弟子滿隴右,進士及第和中舉者達八九十人之多,被譽爲“隴南文宗”。教學而外,任其昌還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曾總理賑濟災民,集資重修伏羲廟。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京師失守,他憂國傷時,掛念親人,遂染疾病,臥牀不起,手書《自輓詩》而逝。詩云:“飛雨流雲過此生,今情何似總無情。可憐耿耿胸中血,埋向青山作王兵。”愛國之情躍然紙上,甚爲感人。著有《敦素堂詩文集》、《秦州直隸州新志》(和伏羌王權合纂)、《蒲城縣誌》、《史臆》等,後人將其故居所在街巷命名“士言巷”以志紀念。

張世英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張世英(1843—1915年),晚清教育家。字育生,甘肅秦州(今天水市秦州區)人,1880年(光緒六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1883年改任地方官,歷任陝西甘泉、蒲城、渭南等8縣知縣,邠州知州,歷時28年。所到之處,推行新政,革弊興利,多次受到嘉獎。正如《天水縣誌》所言:“政績爲三秦之最,循良稱全陝第一。”

張世英對辦教育情有獨鍾,認爲:“文明存國野蠻亡,滄海桑田此道長。種族欲延黃帝脈,除宏教育再無方。”明確提出“教育救國”的主張,並身體力行。其在渭南知縣任內辦學尤爲卓異,興辦小學堂200餘所、宣講所100餘所,極大地推動了渭南教育的發展。1908年捐資在秦州創辦孰本學堂,後改爲亦渭學堂,成爲天水的模範學校。1911年,在秦州組織試辦自治,在擬定的自治綱領中,將教育放在首位。在他的倡導下,天水城鄉共辦夜校1300餘所,“無處不聞講訓絃歌之聲”。之後他又被推舉爲天水教育會長,退休後依舊在家中讀書養神,教兒童讀書識字。其著有《歸山文牘》、《邠渭偶存》、《癸丑記別》、《鄉飲習》、《秦州自治節錄》等。病逝之後,地方人士改其故居二郎巷爲“育生巷”以作紀念。

武頌揚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武頌揚(1846~1916年),字贊卿,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人。其父武登瀛爲秀才,在家鄉開辦私塾,門生遍及秦州南鄉及隴南的高橋、鹽官等地,有數千人之多,成名的弟子有百餘人,秦州南鄉的重教之風由此而開。

王維

王維(1849-1965年),字顯齋,初名王文。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利橋人。16歲拜利橋大雄山道士爲師,練氣功、習武術、學文化、背誦道家經書。23歲離開大雄山雲遊四方,先到四川峨眉,後去上海。48歲開始出入於北京各廟觀中,最後隱居於北京萬壽山一座古廟觀。

他博古通今,學識豐富,登門求教及問事者絡繹不絕。雖是道士,也崇信佛法,處世超俗,志氣遠大,常懷有安邦之志。生活極爲儉樸,常年粗茶淡飯,敝巾破衫,自己並不覺得簡陋,即是罐中無隔夜之糧,也不以爲意。把勸人爲善當作終身責任。如有困難登門求助者,不分親朋好友,或是過路生人,慨不吝嗇,都是熱心接待,慷慨賙濟,名傳京城,衆人讚頌。可是,要問及身世或原籍,即使是知己好友,也只告訴他是甘肅人。因此,人們更覺得行跡奇異。

有人說他是俠客,有人說他是半仙。因其劍術高超,又有人稱“王劍仙”。平日喜歡購置一些粗糙的鐵石,琢磨製作器皿,並對人說:“要以金石之性磨礪自己”。他的朋友中有衆多的三教九流,和知己好友聊天,廢寢忘食,不論寒冬酷暑,一聊就聊到深夜。常常哀嘆說:“大丈夫得志則行於天下,不得志則獨善其身”。

王維生性耿直,激憤當時豺狼當道,軍閥混戰的社會,深嘆才能沒能發揮,一生委屈於古剎院中。《中華武術匯宗》有傳,中華武術大師萬賴聲先生曾以爲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維已經年近百歲,雖有報國之志,然年邁體弱,力不從心。1965年病逝,終年116歲。

安維峻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安維峻(1854—1925),晚清直臣、學者。字曉峯,號渭襟,甘肅秦安(今天水市秦安縣)人。家境貧寒,入學較晚,16歲後才專一讀書。1880年(光緒六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1893年(光緒十九年)出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時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安維峻直言上諫,支持主戰派,堅決與主和派鬥爭,不到一年上疏60餘道。清戰敗後,又上著名的《請誅李鴻章書》,揭露其賣國行徑,主張立斬以謝國人,同時指責慈禧垂簾聽政,因此被貶職發配張家口。安維峻不畏權貴、捨身爲國的精神贏得廣泛的稱讚與支持,時人譽之爲“隴上鐵漢”。正如《清史稿》本傳所言“可見公道在人心,曉峯當此不朽矣”。

放逐期滿後歸裏,他受聘主編《甘肅省新通志》,並著有《望雲山房文集》、《望雲山房詩集》、《諫垣存稿》等。

安維峻(1854—1925),晚清直臣、學者。字曉峯,號渭襟,甘肅秦安(今天水市秦安縣)人。家境貧寒,入學較晚,16歲後才專一讀書。1880年(光緒六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1893年(光緒十九年)出任都察院福建道監察御史。時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安維峻直言上諫,支持主戰派,堅決與主和派鬥爭,不到一年上疏60餘道。清戰敗後,又上著名的《請誅李鴻章書》,揭露其賣國行徑,主張立斬以謝國人,同時指責慈禧垂簾聽政,因此被貶職發配張家口。安維峻不畏權貴、捨身爲國的精神贏得廣泛的稱讚與支持,時人譽之爲“隴上鐵漢”。正如《清史稿》本傳所言“可見公道在人心,曉峯當此不朽矣”。

放逐期滿後歸裏,他受聘主編《甘肅省新通志》,並著有《望雲山房文集》、《望雲山房詩集》、《諫垣存稿》等。

中華民國

時期

宋廷楨

宋廷楨(1858-1933年),字挺生,甘谷縣人。清光緒拔貢,曾任渭南縣丞。辛亥革命後,辭職返里,與王海涵經理城防。王歿,繼任伏羌縣總紳士,領導民衆疏浚通濟陸田兩渠,由是渭河南岸深得灌溉之利,產量大增。隴南鎮守使孔繁錦爲其獎贈“工崇禹績”匾額以作鼓勵。宋廷楨任縣紳多年,廉潔奉公,爲民謀利,人皆不呼其名,尊稱“宋老太爺”。

陳青選

陳青選(1864-1947年),字萬欽,今武山縣大柳樹人。兩歲喪父母親以打麻繩謀生。上私塾時,因家貧無紙,常折柳枝劃地習字,深受老師憐愛。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考取舉人。先後任榆中書院山長、隴西南安書院教授、山長及寧遠正興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任縣高等小學堂儒學教授兼寧遠縣教育會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縣立第三高等小學(洛門小學)開辦,爲該校高年級講授古文。投身教育30多年,在榆中、渭源、隴西、武山一帶,桃李遍佈。生活一貫儉樸,對村中斷糧停炊以及喪葬困難戶,常施救濟,春節前夕也給窮戶送油、面、菜、醋等,因此邑人尊稱“萬爺”。長於作詩,著有《逸鶴鳴秋集》。

周務學

周務學(1869-1921年),字本齋,今秦州區周家巷人。自幼喜好習武,愛讀忠烈信義人物傳記,尤對嶽武穆、文天祥捨身報國的精神與爲人忠信的品德仰慕崇敬至極,又善書法,性格豪爽,爲人耿直。

周務學著有《忠武堂詩》《墨龍碑記》等。傳世書作遺墨有牌匾2幅,楹聯6幅,條幅1條,中堂4幅,四屏3篇(12條),信札1封。以楷、行、草三體爲主,藝術形式多樣,載體有宣紙、木板、石頭、碑刻。其行、草瘦勁秀美,楷書則沉穩大度,端莊凝重,充分體現了他剛烈忠勇,崇尚氣節的本性和忠君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鄧寶珊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鄧寶珊(1894—1968年),今天水市秦州區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開始後,鄧寶珊堅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曾出任第二十一軍團軍團長,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建立睦鄰友好關係。1939年、1943年,鄧寶珊應約赴重慶開會,均取道延安,和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晤談,共商抗日大計。在重慶與蔣介石談話中,大膽勸言蔣介石以抗日爲重,並陳言自己的觀點:“我願把領袖擁護成華盛頓,不願把領袖擁護成拿破崙。”由於鄧部和陝甘寧邊區和睦相處,胡宗南反共圍剿計劃屢遭失敗。1944年毛澤東在給鄧寶珊的一封信中說:“去年時局轉移,先生盡了大力,我們不會忘記,八年抗戰,先生支持北線,保護邊區,爲德之大,更不敢忘... ...”

新中國成立後,鄧寶珊榮任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長。“文革”中受到“造反派”衝擊,1968年在北京逝世。1979年4月,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在北京爲鄧寶珊補行了追悼會。1994年,當鄧寶珊一百週年誕辰,天水市在南郭寺森林公園專建“鄧寶珊將軍紀念亭”以志紀念。亭名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

徐國珍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徐國珍(1921—1993年),今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鎮人。1949年7月,甘肅軍區成立,徐國珍任第一副司令員。1955年,蘭州軍區成立,徐國珍任副司令員,同年,國務院授少將軍銜。

馮國瑞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馮國瑞(1901—1963年),著名學者。字仲翔,齋名“絳華樓”,今天水市秦州區人。1927年清華研究院畢業,深受恩師梁啓超賞識。梁啓超在給甘肅省長的推薦信中寫道:“此纔在今日,求諸中原,亦不可多覯。百年以來,甘涼學者,武威二酉堂(即張澍)之外,殆未或能先也。”馮曾任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馮國瑞天資聰穎,才華橫溢,於文史、詩詞、書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對石窟藝術用力尤勤,著有《麥積山石窟志》、《調查麥積山石窟報告書》、《炳靈寺石窟考察記》、《炳靈寺石窟的歷史淵源與地理環境》等;其他著述還有《張介侯先生年譜》《守雅堂稿輯存》、《秦州記》(輯佚本)、《天水出土秦器匯考》;詩詞結集爲《壯遊草》、《絳華樓詩集》。文論刊行者21篇,另有50餘種未刊稿散佚。

現當代

時期

任法融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任法融(1936——),甘肅天水人,俗名任志剛,其外祖父爲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教學爲生,其母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並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在易學方面主要研讀易經、陰陽系統論、人體生物節律學等。

現任世界宗教和平會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國家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前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道教協會會長,山西道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道教學院院長,陝西周至樓觀臺道觀監院。

任法融是我國著名道教學者,慈善家,著名書法家,傳統文化專家、著名易學專家,國際風水大師。

霍松林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霍松林(1921年9月-2017年2月1日)1921年9月生,甘肅天水人。著名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詩人、書法家,德高望重,蜚聲四海。3歲起隨父認字讀書,12歲前已熟讀“四書五經”,“神童”之譽名聞天水。上中學時他就曾發表大量雜文、新舊體詩宣傳抗戰並引起轟動。被國學大師于右任稱其爲“我們西北少見的青年”。

1944年,這位自謙爲“窮鄉僻壤放羊娃”的年輕人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後遷至南京)攻讀中國文學專業後,獲得了胡小石、朱東潤、羅根澤、汪闢疆、陳匪石等學者名流的讚賞、指導和教誨,並與汪闢疆、陳匪石兩位先生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先生們淵博的學識、高深的修養和嚴謹的治學風範,爲他此後的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1953年始,霍松林一直任教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爲本科生講授過8門課程,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是中國古典文學博士點的帶頭人、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基地的奠基人。作爲陝西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導,他還身兼中國古文論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世界漢詩學會等名譽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委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政協常委、中國杜甫研究會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紐約四海詩社名譽社長等。著作有《文藝學概論》《歷代好詩詮評》等四十多種。1988年應聘任美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指導委員會副會長,獲頒“終身學術成就”金像獎。1989年被評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國作協列入“抗戰時期老作家”名單,獲頒“以筆爲槍,投身抗戰”獎牌。2008年獲“改革開放三十年陝西高等教育突出貢獻獎”,並與孫軼青、葉嘉瑩、劉徵、李汝倫等四位詩詞大家同獲“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

雷達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雷達,原名雷達學,(1943年3月23日—2018年3月31日),甘肅天水人。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主任,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作協名譽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以及多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曾兼任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甘肅省文學院名譽院長、西北師大傳媒學院名譽院長等。

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優秀理論評論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優秀作家貢獻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中國當代文學優秀科研獎;“上海文學獎“以及“北京文學”,“鐘山”,“崑崙”等重要文學獎項。在《文學評論》、《光明日報》、《文藝研究》、《文藝報》《文匯報》《小說評論》等報刊發表有影響論文五百餘萬字。出版《民族靈魂的重鑄》《重建文學的審美精神》(上下卷)《蛻變與新潮》《思潮與文體__20世紀末小說觀察》、《當前文學症候分析》《重新發現文學》等論文集15部;同時從事散文創作,出版《雷達散文》《縮略時代》《皋蘭夜語》等散文集多部。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通史》,《中國新文學大系·長篇小說卷》、《現代中國文學精品文庫》,《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彙編》、《近三十年中國文學思潮》《新中國文學精品文庫》等多種大型圖書。

潘石屹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潘石屹先生從80年代起就一直活躍在中國地產界,1995年與夫人張欣共同創立SOHO中國。憑藉卓越的商業敏銳度和營銷天賦,潘石屹先生帶領公司 在與衆不同的商業模式下發展壯大,成長爲中國最大的甲級辦公樓開發商之一。多年來,SOHO中國與多位國際知名建築師合作,打造了一系列風格獨特 的地標性建築,改變了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天際線。2015年,潘石屹推出靈活便捷的共享辦公產品SOHO 3Q, 順應移動互聯網潮流, 爲創新型企業和年輕人提供交流平臺。

潘石屹先生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從中國石油管道學院畢業後分配至原國家石油部工作,80年代後期辭職下海到深圳、海南創業,後到北京從事房地產開發。在許多中國人眼裏,潘石屹的勵志經歷,是一個傳奇的成功故事:出身西部貧困地區的年輕人,堅持夢想,展現商業才能與創新精神,最終成爲無數創業者及年輕人的楷模。


天水古今名人大全(2019版)

(天水在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