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建日築聞

授權 Archcollege轉載以下內容

不同視角中的建築 ©姚力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由深圳市政府與萬科集團出資,並由萬科代建的深圳支援西藏自治區的重點項目。

場地入口視角 ©姚力

項目基地位於新開發的慈覺林文創園區,地處由拉薩河谷向南延伸形成的平緩地帶,向北與拉薩老城隔河谷相望,而東西南三面,則被山體環抱。

博物館、拉薩河谷與布達拉宮 ©姚力

博物館遠景 ©姚力

西南側視角 ©姚力

我們希望這座博物館能成爲西藏新的文化地標,同時能以友善的姿態融於現有的自然環境和城市肌理之中;另一方面也能與布達拉宮、大昭寺等西藏重要的歷史建築產生文脈上的共生關係,從而形成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項目區位

跨越時空的守望 ©姚力

遠眺布達拉宮 ©姚力

眺望布達拉宮 ©姚力

在拉薩這座及其特殊的城市中,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當下的種種要素相互交匯疊加,形成了我們設計的特定條件和思考原點。

博物館與山脈遙相呼應©姚力

“致敬”"the tribute” ©姚力

西藏是人們心中接近天空的聖地,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更是朝聖的目的地。我們以“天路”作爲項目的基本設計概念,暗合了藏地的最獨特的自然和文化基因。

概念草圖——天路

“天路”生成

在設計之中,“天路”概念體現爲三個層面:首先是物理層面的行走路徑,它提取自布達拉宮之字形步道的原型,經過抽象的演繹,構成了從場地入口迂迴上升進入建築,以及在博物館內部螺旋攀升的基本空間動線。

整體鳥瞰 ©姚力

空間體驗

其次是空間疊加帶來的特殊體驗的路徑:博物館建築原型從大昭寺主殿演化形成,當這種內向而穩定的空間結構和由天路概念形成的參觀路徑相疊加後,則在人與物理空間之間形成了非常多樣化的關係,或高狹,或開闊,或幽暗,或明朗,彷彿在經歷一段特殊的生命旅程。

體積生成

剖面圖

大堂及展廳

內院及坡道

局部特寫 ©姚力

局部特寫 ©姚力

而這種特殊的空間經驗自然而然地引發了人們心理和情感層面的微妙變化,就成爲“天路”的第三重意義——心路。

不同視角中的建築 ©姚力

不同視角中的建築 ©姚力

南側視角 ©姚力

不同視角中的建築 ©姚力

西側視角 ©姚力

參觀者經過艱苦的攀爬,一路領略了藏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達成和布達拉宮的跨越時空的對望。這是一種對話,更是一種致敬,是向西藏偉大的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致敬,也是向每個人心中的那片聖地致敬。

建築與遠山 ©姚力

“致敬”"the tribute” ©姚力

晨光中的博物館 ©姚力

雪中的博物館 ©姚力

Drawing

圖紙信息

模型照片

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四層平面圖

五層平面圖

牆身節點

Information

建築師:深圳華匯設計

地點: 拉薩,西藏

建築面積: 總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

結構材料: 鋼筋混凝土,砌石,鋼結構

設計時間: 2016-2017年

竣工時間: 2018年

主持建築師: 肖誠

設計團隊: 廖國威 朱琳 樑子毅 梁鑑源 徐牧

攝影師: 姚力

施工圖合作: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

規劃設計:深圳華匯設計

景觀設計:朱育帆工作室

室內設計:共和設計

編輯:韓爽,莫因同

編輯| 學院小編

校對| 南柯

版權聲明

內容授權自 建日築聞,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