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太再球盲,也知道巴西是一支世界强队。经过我的熏陶,她也知道日本是一支亚洲强队。2:1战胜哥伦比亚后,这种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她的疑惑是:巴西球员看起来也不算特别身强力壮,国家也谈不上特别发达,中国队能不能借鉴一下巴西模式,走走技术流,提高一下足球水平呢?

​毕竟,我们黄种人走对抗流、死磕那些吃牛肉的白种人肯定是一条邪路,但我们技术好啊,我们有转身三周半托马斯全旋加一个西里华尔啊!其实日本就是借鉴巴西的典范,而且一条道走到黑。当中虽然也有过一些荷兰、波黑的烙印,但巴西的总体借鉴风格始终没有改变。日本历史上的两名归化球员——拉莫斯和三都主,也都是巴西籍。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日本从亚洲三流成为了世界杯的常客,高控球率的打法,活脱脱一支亚洲版的巴西队。中国和日本地缘相近,人种特征也差不多,而且地更大物更博还没有核泄漏。既然日本已经率先做出了成功的实验,那么中国能不能复刻呢?毕竟中国不仅地方大,钱也多。真要办大事,真要借鉴甚至照搬照抄,中国的能力举世公认。但中国偏偏没有成功。

​二因为中国不肯只学巴西。我们做事情,比较讲究货比三家。刚刚职业化那会儿,学的是南斯拉夫和独联体地区,主要是那个区域价格便宜、实力也不错,另外很多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就比较复杂了。起始阶段是德国,施拉普纳;后面分别有英国的霍顿、荷兰的阿里汉、西班牙的卡马乔、法国的佩兰……一直到意大利的里皮。俱乐部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历史上中国还有一支健力宝队留洋巴西。人家只学了巴西桑巴,我们接触的有德国战车荷兰全攻全守西班牙的穿控意大利的链式防守……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一会儿要重视体格了,搞什么体测,讲究豹子精神,出道的球员个个五大三粗;后来被西亚人的脚法晃得七荤八素,又突然痛定思痛,要求技术至上;结果赛场上被人撞了几下,又要求威猛雄壮了……最后出来一帮人:要特点没特点,要专长没专长,以前还知道谁是快马谁是铁桩,现在扔上去十一个人,前锋后卫换一下感觉也没什么差别。

​在海纳百川的学习思路中,中国足球算是做到了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按理说,日本的一条道走到黑是一个合理的做法;我们兼容并蓄应该也是个合理的做法,为什么人家取得了成功,我们却玩砸了呢?我小时候一直搞不懂,直到我工作了七八年才恍然大悟。在这七八年里,我接触过不少企业的领导变动,所有变动里最稀缺的品质就是“萧规曹随”:只要换了领导,一定要换规划、一定要改LOGO、改制服、改活动供应商……仿佛不去否定一下前任就是失职。但相当一部分的改变,都是“折腾”。没改不一定差,改了不一定好,改了更差的更是大有人在。有些明明应该微调和改良的事情,偏要搞颠覆,结果搞得大家无所适从,最后一地鸡毛。

​最最后,大家活成了“最安全”的模样——只有放弃所有的特点,才可以适应任何的颠覆。每一个选择都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把缺点无限放大,那基本上没什么事情经得起质疑。巴西还被德国灌过七个球呢。但是,如果我们被灌了七个球,后果会怎样?——开会,换领导,换中层,痛定思痛,重新开始。明明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走两步就换个起点;明明脑袋上有桥,但我们非得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哪里是过河的石头,这就是绊脚石。三顺利时全是优点,好像能百年好合;不顺时全是缺点,一定要翻盘整理。烧饼翻来翻去,一会儿说甜的好,一会儿说咸的好,最后剩下了一张焦饼。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日本效仿五星巴西,日本成了世界杯常客;中国现在开始效仿四星意大利,请来里皮、卡佩罗、卡纳瓦罗……结果意大利无缘世界杯。这倒也体现了大国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