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悅讀永州] 源遠流長的永州琴脈:永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特色

永州琴脈

◇張京華

永州歷史文化淵源深厚,不僅體現在文學、史學、哲學上,而且也體現在文藝上,在古代書法、繪畫和音樂方面,都有體現。

永州的琴脈源遠流長。

舜帝制五絃琴,歌南風之詩,是爲永州琴脈之始。《南風歌》有三種版本,《唐音統籖》《全唐詩》和羅泌《路史》所載“南風之燻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歸清弦”的版本,字句最美,蘋洲書院正門的楹聯即此二句。舜帝又作《卿雲歌》,“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民國間兩次定爲國歌。“卿雲”又作“慶雲”,即“祥雲”。娥皇、女英也擅長音樂,自古相傳有“湘靈鼓瑟”故事。

南北朝時,丘公字明,會稽人,梁末隱於九疑山,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幽蘭》琴曲今存日本所藏唐人卷子,楊宗稷打譜演奏,並稱:“《幽蘭》取音最爲奇妙,與近時琴曲,迥不相同。”劉異曾聽過此曲的全奏,有一段很美的文字形容它說:“離披錯糅,幽卉蒼莽。翁如繹如,靡猗條昶。霜雪霰零,蕎麥青青。刁調如風之泠,緜芊如春之榮。清閟如谷音,緐脆如風琴,是爲《幽蘭》之聲。”

南宋末,郭沔字楚望,永嘉人,絕愛九疑山。山時時爲瀟湘水雲所蔽,故作蕤賓調《瀟湘水雲》,以寓雲水淡蕩之思。郭楚望又作琴曲《九疑吟》,九疑山在寧遠縣,其山九峯相似,故曰九疑。空明一片,中有無限韞藏。郭楚望望之,得三閭大夫《離騷》之意。娥皇、女英死於江湘之間,故稱湘君、湘妃,琴曲亦詠之。明人烏斯道《瀟湘水雲》詩云:“英英水上雲,乃在瀟湘間。朝隨江風出,暮逐江風還。盤旋復縹緲,遙連九疑山。重瞳不可見,但見江竹斑。”清人陳文述《瀟湘水雲曲》詩:“清流見底瀟湘深,冰弦一一瀟湘音。含輝拂素一千里,微波瑟瑟瀟湘水。”清人張梁《瀟湘水雲曲》詩:“九疑之山相縈帶,虞帝於此曾登臨。……永嘉郭君制此曲,遙和騷人千載音。”

《瀟湘水雲》琴曲共分十段: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雲影、水接天隅、浪捲雲飛、風起雲湧、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在山水雲雨景觀背後,其實無不蘊含着重大的文化元素。

清末民初,楊宗稷字時百,號九疑山人,寧遠縣清水橋平田村人,世稱“民國古琴第一人”,創立了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九疑琴派。查阜西《今虞琴社社啓》說道:“岳雲九疑,樹幟於燕京;南燻愔愔,爭長於湘楚。”原注:“楊時百、乾齋、喬梓及李伯仁、劉蕙農諸先生,既爲岳雲琴集,復立九疑琴社。”人稱楊宗稷爲“丘公後身”。楊宗稷自撰輓聯亦云:“著琴書四十萬言,願滿仍歸極樂土;去丘公千五百歲,來時猶認九疑山。”劉異《琴譜·序》稱:“先生故里,虞帝高陵,南風流韻,斯譜之作豈偶然哉?”劉異《琴學叢書·總序》稱:“先生薰風澡性,舜陵毓祥;蘭氣鬱神,丘公再世。”準確揭示了九疑琴派與舜帝的淵源關係。

歐陽平彪老師現爲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專聘古琴教師,在國學院創立九疑古琴社。字正修,號九疑琴廬,又號舂陵琴蟲。師承九疑琴派第三代傳人李天桓先生,爲第四代傳人。歐陽平彪是楊宗稷先生的族人,其出生地即楊宗稷先生故居。

九疑琴派是一個浸潤着九疑舜陵清淑之氣,澡雪着虞舜湘妃祇祥感召的獨特琴派,是永州歷史文化的重要特色。

來源:2018年6月22日《永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