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專家組組長信立祥先生作客中華書局的伯鴻講堂,他的演講題目是“隕落帝星的無限哀榮——西漢海昏侯墓發掘的價值和意義”。

講座伊始,信先生便簡要梳理了海昏侯墓由被盜到被考古工作者們發現,再到正式發掘這麼一個過程。海昏侯墓自發掘以來引起全國上下的轟動,可謂盛況空前,但是海昏侯墓的價值絕不僅僅侷限於它到目前爲止出土的一萬餘件(套)精美文物,而是還原了西漢列侯墓的葬制問題。

信先生說,通常解決歷史時期的考古問題,要依據三方面的材料: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和考古材料,這三方面互相印證和排比,才能大致還原出“歷史本身的面貌”,海昏侯墓也不例外,要研究它首先要從我們熟知的傳世文獻入手。

《漢書》告訴我們,劉賀(公元前92—前59年)是漢武帝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的長子,西漢第九位皇帝。5歲的時候他就繼承父位,當上了第二代昌邑王。到了18歲的時候被權臣霍光擁立爲帝,但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以霍光爲首的大臣們廢黜了,史書上說他“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到元康三年,漢宣帝發善心,可憐這位廢帝,給他封了海昏侯,而此時距劉賀被廢已經過去11年。

在這11年裏,霍光家族敗亡了,但劉賀本人的日子肯定也不好過,他回到已被除了國的昌邑,囚禁在昌邑王的故宮中,依靠侮辱性的“兩千戶湯沐浴”薪資過活,而“湯沐浴”是賞賜給女性和宦官的。

我們看到“大劉記印”這麼一個用詞十分含糊的私印,很可能就是劉賀在他被囚禁的11年裏使用的,畢竟這枚印的發現位置沒有在劉賀的腰部,而是在內棺外,他腰部佩戴的正是“劉賀”印。即使是食邑四千戶的海昏侯,劉賀過得也不安穩,不久他又因爲“謗議政事”的罪名而被削爲不足爲外人道的千戶侯。

史書也告訴我們,劉賀本人身體羸弱,似有風溼病,所以常常和藥罐子打交道,考古專家在海昏侯墓裏發現了不少藥用器具和簡牘書寫的藥方,也能互相印證。正是由於他身體本來就不好,被廢黜後又回到溼熱和瘴氣橫行的老家,加之過度鬱鬱寡歡,因此,劉賀在32歲的時候就因病早逝了。

從昌邑王到皇帝再到廢帝,最後封侯得以善終,劉賀的一生是極具戲劇性的,而且他的墓葬也極具研究價值,因爲它是我國迄今爲止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佈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能獲得如此評價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埋在自己的封地內;保存得比較完好;由於政治問題而不被恩准越制。而能同時滿足這三者的列侯墓少之又少,到目前爲止,西漢一代我們能確定爲列侯墓的只有20座,可這與當時的實際情況並不相符,西漢一代大致有三種侯:宗室血緣下數量龐大的王子侯、功臣侯和以外戚爲主體的恩澤侯,漢初始封侯時就封了425人,而惠帝時也有100多人因功封侯,據不完全統計,西漢一代擁有列侯身份的就達到1500人以上,但是爲什麼列侯墓這麼少呢?

除了人爲破壞等原因,列侯本身是比較複雜的,有的是因爲在朝中做官,得到天子恩准,被允許僭越列侯之制;有的是到諸侯國內部去做官,因此埋葬時“入鄉隨俗”,不依列侯葬制,比如馬王堆的一號墓——辛追墓,它是按照楚國的葬制來下葬的,也就是墓室呈盒狀,陪葬品和棺都是自上而下放入不同的槨室之中,彼此空間是封閉的,和漢制有很大不同。另外,列侯與列侯之間的差別也非常大,比如說代侯才食邑600戶,而漢武帝時,丞相封侯往往達千戶以上,列侯們由於身份和財富的不同,墓葬自然也有所差異。

除此之外,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有關西漢的葬律極少,傳世文獻很多都是東漢經學家依據東漢的制度來註釋的,所以真正的西漢列侯葬制是什麼樣,在海昏侯墓之前我們並不清楚。

2006年湖北雲夢出土了一些竹簡,其中有5根是關於西漢葬律的,記載的恰巧是有關列侯葬制的內容,它反映的是文景時候的葬制,關於殮服、棺槨、墓地、祠堂等方面。經學者研究,文景之時並沒有出臺過關於葬制的律令,因此就推斷它大概是高祖和惠帝時由大儒叔孫通制定的。可文景之時到劉賀下葬的神爵三年(前59年)過了大約一百年,而且中間隔了個漢武帝,在漢武帝時,西漢的很多制度有所變動。

據著名的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研究,漢代墓葬體制發生過兩次大的變化:首先是由戰國的墓室格狀化到漢武帝時呈居室化和宅院化,到了西漢晚期又發生變化,轉向了石室墓和磚室墓。

海昏侯墓的橫空出世不僅滿足了上述的三個條件,而且爲我們研究西漢中期偏晚段的列侯葬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標本,那麼這個時期列侯葬制特點是什麼呢?

首先,海昏侯葬在墩墩山上,說是山,其實高度不過25-30米,也就是一座土崗,結合《史記·淮陰侯列傳》,我們發現韓信在給他父母擇墓的時候也選擇了高敞之地,可以說高敞之地是平民和貴族選擇墓地的標準之一。

第二,該土崗呈長條形的東西走向,侯墓位於最西側,而侯夫人墓位於東側,他們共享一個夯土平臺,也就是將高崗夯平整之後再挖墓坑的。劉賀和她夫人是埋葬在一個墓園之中、同塋異穴而葬,這種方式與西漢帝陵的排列也是一樣的。

第三,海昏侯墓園大概爲46000㎡,墓園有牆,長度大約800米,有東、北側的兩個門,門外立有雙闕,這一點和2006年出土的葬律大致吻合。

葬律中規定,列侯墓的東西長45丈,南北長42丈,它的面積正好合漢代的20畝,這一點也符合傳世文獻的記載,比如說飛將軍李廣的堂弟死後陪葬皇陵,皇家賞賜他的正是20畝。由此可見,對於一些小侯而言,在京師地區這個規定執行起來還是比較嚴格的;但對大侯而言,往往就可以突破這個界限。信先生自己做過實地考察,如漢武帝的茂陵陪葬墓,如霍去病墓、霍光墓,以及前不久發掘的漢宣帝的陪葬墓——張安世墓,它們的面積都超過20畝,所以說一些大侯或者在得到皇帝恩准的情況下是可以越制的,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劉賀和他夫人的墓加上祠堂的面積正好合漢代的20畝,可以說是非常合乎規矩的,但我們看到整個海昏侯墓園有46000㎡,它大概合漢代的一百畝,這又是爲什麼呢?是因爲它不僅包括了劉賀夫婦墓,還包括劉賀孩子、妾等人的墓葬。這點與王陵、帝陵不同,他們的陵園中只能有一個男性,剩下的都是女性,而列侯墓園是家族式的聚居而葬。

劉賀和他的夫人共享一個祠堂,且祠堂位於南側,祠堂到他們墓葬的距離都是相同的,漢制規定,男性墓主無論有多少妻妾只能有一座祠堂,東面沒有祠堂的三座墓葬很可能就埋葬着劉賀的妾們,在侯墓的後排是劉賀的孩子,這點從祠堂的有無和所在位置也能判別出來。祠堂是祭祀的地方,每到初一、十五和寒食都要舉行祭拜儀式,一年達25次之多。

除祠堂外,西側還設有寢,寢是幹嘛的呢?漢人“視死如視生”,寢是劉賀之靈居住的地方,擺放着死者生前用過的衣服,每天都會有專門的人負責給死去的“劉賀”端茶倒水,加以服侍,我們在西側還發現了一口井,很可能就是給“劉賀”做飯用的。

就墓葬而言,侯墓和侯夫人墓都有封土,封土高七米,合漢代的三丈,這一點也與葬律相符,但在東漢鄭玄所注的《周禮》中,提到封土高四丈,他依據的應是東漢時期的律令。

海昏侯墓呈甲字形,墓道朝南,其中的墓室結構非常複雜,最大的特點是高度的居室化和宅院化,這點和戰國的周制、楚制有很大區別,後者多爲豎穴土坑墓,墓室呈盒狀,其中用不同的“格”來劃分空間,同時,它們的墓道不會修到墓底,而是修到槨室的上面,隨葬品和棺都是從上面放入。而漢制則是把墓道修到墓底,墓室中有各種通道可以到達墓室中的各個地點。

海昏侯墓就好比一個大院子,一進門就是甬道,在甬道的東西兩側是車馬庫,甬道正對着主槨室,而主槨室非常高,要高出外藏槨60公分,同時它又分爲東西兩室,中間被隔牆隔開,彼此獨立。東側放棺,是爲寢,西側爲堂。主槨室周邊有迴廊形通道,在這裏放的是戈、戟和盾牌,起到的是警衛作用,而廊道外面是儲藏槨。

第四,劉賀的槨室用非常粗大的木料製作,並用席包裹起來,而它的棺是兩重棺,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棺還能分出重來,但是槨就不行了,一般按內容分,比如說是否使用了黃腸題湊等等,這和戰國時期的喪制有所區別。

所以,西漢列侯一般爲內外兩重棺,棺體巨大,它的內外兩層棺的前部都會空出一塊地方,以便盛放東西。它的質地是桐木,合乎葬律中列侯死後用桐木棺下葬的規定。棺放在一輛四個輪子沒有輻條、矮牀形的小車上,它的名子叫“輁軸”,通常會使用三次,第一次在入殮時;第二次在移屍宗廟告慰自己的祖先時;第三次就是在下葬的時候。

最後,列侯墓通常不能使用金縷玉衣,而周勃和他的夫人使用銀縷玉衣是一個特例,因爲周勃可是一位大功臣。劉賀墓的內棺蓋上有冠帷的痕跡,他本人沒有資格使用金縷玉衣,因此使用的是多層衣衾交織的絞衾制,我們看到內棺中紡織品疊壓所留下的痕跡,也說明了這一點。在絲織品之下靠近軀體的地方擺有大量玉璧,而劉賀的臉上也會蓋着東西,它叫做“掩”,我們目前還不確定它的質地,但這一切已經表明劉賀的葬制是非常合乎禮制的。

海昏侯墓中最吸引大衆的就是金與錢,金爲黃金,而錢指的就是五銖錢。其中黃金又分金板、金餅、馬蹄金、麟趾金等等,到目前爲止共發現378枚(塊),合重一百餘斤;而五銖錢大概有200萬枚,重達十幾噸。

然而劉賀並沒有僭越,衆所周知,黃金和它的墨書反映了西漢一朝的酎金制度。從漢文帝時開始,王侯需要按照封地大小和人口,在每年宗廟祭祀時獻上黃金,當時進獻的還不多,大抵是按照食邑的人口數,兩百戶四兩黃金,西漢一戶五口人,也就是每千人才交四兩。但到了漢武帝時,它就成了皇帝打着黃金不合法度(例如分量不足、成色不好等)來進行削藩的藉口。而海昏侯墓中有那麼多的馬蹄金和麟趾金也是得益於漢武帝的賞賜,畢竟是自己的骨肉。

這些黃金的純度都非常高,高達99%以上,其中金板的純度更是接近100%,之所以提純效果那麼好,有些專家認爲當時採用了混熔法,也就是把黃金和水銀放在一起來提純,水銀蒸發後其中留下的自然都是純度很高的黃金。關於它們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就是馬蹄金和麟趾金上的“上”“中”“下”字鑄文,因爲純度一致,所以下一步我們要對它們進行稱量統計,看看它們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可爲什麼劉賀墓能有如此之多的黃金呢?我們在金餅的墨書中發現了蛛絲馬跡,其上有“元康三年……海昏侯臣賀……酎黃金……”的字樣,這一年他剛被封爲海昏侯。也就是說,漢宣帝並不給他進行皇家宗廟祭祀的權利。鑄好的黃金也就沒地兒可用,只好隨葬到自己的墓中去了。而隨葬品中的一些麟趾金和馬蹄金,還有一些高等級的車馬器等物品,都不是劉賀所用之物,應是他父親劉髆的生前之物。爲什麼劉賀墓埋葬了很多他父親留下的東西?

這不得不說劉賀一生的坎坷,他雖然被封了海昏侯,但是依然逃不過政客們的打擊,他不僅在當海昏侯時被降了級,甚至在他去世時,由於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離世,所以就被再次除了國。而在當時,也不是山高皇帝遠就可以隨便僭越的,皇帝會派太常大夫去監視列侯們的喪葬行爲,而對太常大夫來說,最爲省事兒的辦法莫過於把昌邑王時期和海昏侯時期的遺物統統都埋進劉賀的墓葬中。畢竟在這時,西漢的海昏侯國告一段落了。

而那些重達十幾噸的五銖錢真的算不上什麼,東漢時,皇帝對兩千石的官吏也通常會賜錢百萬,即使到了銅錢匱乏的漢安帝時,也會給始封的諸侯王賜錢一千萬,這都反映了漢代喪葬中的賜錢制度。而其中令我們欣慰的是,在一堆五銖錢的底部,還發現了一串完整的五銖錢,它正合一串一千的數量,以往認爲唐宋時期纔開始的這一計數單位,其實早在西漢中期偏晚就已開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