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幾期有關 MOTO 的極客博物館欄目中,在評論區能夠看到非常多網友提到一個名字——戴妃,這是中國用戶根據諧音給 MOTO Defy 起的‘中國名字’。就像是標題中說的那樣,在中國市場上 Defy 這款機型遠比 Milestone(里程碑)更親切、更受歡迎,本期極客博物館就來回顧這款呼聲很高的三防手機經典之作——MOTO Defy。

稍顯遺憾的是,極客之選這次淘到的商品有點‘貨不對板’,這款型號爲 ME525+的機型,也就是 Defy 的升級版 Defy+。儘管它們之間相似度有 90%,但讓強迫症的我多多少少內心有些不舒服。

讓三防成功進入大衆視線

MOTO Defy 可能並不是第一款三防智能手機,但它絕對是讓‘三防’概念進入主流市場的最大功臣(西門子 M65 同樣也很經典,但認知度要稍差一些)。手機市場其實並不缺乏三防手機,但這些廠商往往很小衆,即使是一些大品牌所推出的三防手機,比如西門子 M65,或多或少都因爲產品本身採用了厚重的設計,對於日常體驗往往會起到反作用,讓三防機型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進入智能時代之後,觸屏手機越來越大的屏幕也讓自己與三防二字離的越來越遠,而 MOTO 在這時做出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推出一款基於 Android 系統的三防手機,這對於當時剛乘着 Android 這股東風緩過一口氣的 MOTO 來說確實非常冒險,但結局大家都知道,MOTO 非但沒有失敗,反而是意外的成功。

‘三防’指的是防塵、防震、防水,就像是前文說的那樣,那些傳統的面對小衆用戶羣體推出的專業三防機型往往因爲厚重的造型不被更多人接受,但普通的三防手機並沒有達到三防該有的效果,MOTO Defy 則在兩者之間取得了平衡,既擁有 IP67 級別的防塵防水能力,外觀設計則更加容易接受。

MOTO Defy 擁有一塊 3.7 英寸的 TFT 屏幕,之所以配得上三防的稱號,是因爲該機採用了來自於康寧的大猩猩玻璃,要知道那時候康寧並不是一個被消費者所熟知的供應商品牌。因爲當時還是非全貼合的屏幕,再加上三防的因素,我總感覺 Defy 的內屏與外屏之間的空隙要比同期常規機型更大一些,在顯示效果上也相應的打了些折扣,不過 MOTO 一向在顯示效果上沒有什麼優勢。

在屏幕下方,MOTO Defy 還有當時所有 Android 機型標配的‘四大金剛’按鍵,相比當時的競品機型, MOTO 算是率先採用了電容式觸控按鍵的廠商之一,其他很多機型在 2010 年左右依舊在使用實體按鍵。

因爲當時的智能手機並不是很薄,所以 MOTO Defy 看起來並沒有太過笨重,而且造型上也沒有刻意的追求特立獨行,只保留一些三防機型特有的元素,比如防塵蓋、外露的螺絲以及很個性的打開後蓋的方式。

現在大多數 IP67 級別防塵防水的智能手機,都不會在耳機孔、數據線插孔處設置橡膠塞,而是在內部使用膠水或者橡膠圈進行阻隔,而 MOTO Defy 則是採用了簡單有效的橡膠塞。不過,這種方式也會相應帶來弊端,就是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或者橡膠老化之後密封性會隨之變差,防護性也就變弱了。要知道的是,在大部分廠商的保修政策裏,即使宣傳支持 IP67 級別防塵防水,但假如機身內部有液體進入,官方也是不予以保修的喲!

MOTO Defy 的後蓋採用了非常特殊的開啓方式,滑動底部的橫條即可開啓,內部能夠看到密封圈。MOTO 爲了區隔 Defy 和 Defy+,兩者在外觀上還是一定區別的,黑色版本 Defy+的中框部分變成藏藍色;而白色版本的‘熊貓機’Defy+則把音量鍵和後蓋上的滑動開關變成粉色,非常的騷氣。另外,MOTO Defy+的電池型號爲 HF5X,容量也提升到了 1700mAh,比 Defy 的 BF5X 電池多了 200mAh,這讓 Defy+在續航上的表現要明顯優於 Defy。

傳家寶式的 TI OMAP36X0 處理器

MOTO Defy 和 Defy+對應的型號分別是 ME525 和 ME525+,國際版的型號則是 MB525 和 MB526,儘管從參數來看 Defy+的 CPU 主頻比 Defy 高了 200MHz,但其實這也是官方超頻罷了。

MOTO 那時對於德州儀器(TI)的處理器似乎有着特殊的偏愛,從里程碑到 Defy 再到後續衆多雙核機型都採用了德儀的 OMAP 處理器。不過,Defy 和 Defy+雖說是一代和二代,但它們的性能差距並不是很大。

MOTO Defy 採用了德儀 OMAP 3610 處理器,該處理器採用了單核 Cortex-A8 架構,主頻爲 800MHz;MOTO Defy+則採用了德儀 OMAP 3620 處理器,依然是單個 Cortex-A8 架構核心,但主頻提升到了 1GHz,其實這個 1GHz 是由超頻而來的,MOTO Defy 通過刷機也能開啓 1GHz 的主頻。不過德儀 OMAP 3620 集成了 PowerVR 的 SGX530 圖形處理器,所以把德儀 OMAP 3620 稱之爲 SoC(System On Chip)更合適一些,這也讓搭載德儀 OMAP 3620 的 MOTO Defy+在 3D 圖形性能和遊戲性能上優於 MOTO Defy。

在同期機型以及後續幾款機型上,MOTO 很多機型都會採用德儀 OMAP 3620/3630 處理器,可以說是傳家寶一般的存在,當然比佳能的那塊傳家寶 CMOS 還是差了一些。

MOTO Blur 與 MIUI

採用 Android 機型的廠商爲了提升自家的優勢,往往都會採用定製化的 UI,在早期比較知名的有 HTC Sense、三星 TouchWiz 等等,MOTO Blur 其實存在感並不是很高,但 MOTO 確實是率先採用定製化 UI 的幾家廠商之一。

其實 MOTO Blur 本身並沒有在交互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動,更多的是在社交上進行融合,另外在主題色彩和視覺元素上符合當時 MOTO 黑紅的主色調。另外麗音技術,在當時的 MOTO 機型上也廣泛應用,可以說作爲老牌手機廠商,MOTO 的麗音技術確實能在聽感上帶來非常明顯的提升。

事實上,之所以 MOTO Defy 和 Defy+能受到歡迎是因爲它們擁有非常多的第三方 ROM 可供用戶選擇,要知道在 Android 2.X 的時代,通過刷機能夠獲得非常多必要功能的補充,比如說截圖。

很多人會選擇爲 MOTO Defy 刷入 MIUI,儘管現如今 MIUI 依然是不錯的選擇,但在那個時代 MIUI 在體驗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寫在最後

MOTO Defy 是 Milestone 之後推出的又一個爆款機型,儘管 MOTO 依然在拍照方面輸的一塌糊塗,但對於一款擁有三防特性的手機來說,這個缺點並不算什麼。極客之選相信很多擁有過它的小夥伴,都有過把 Defy 放進水池或者類似的炫耀三防功能的舉動。

對於 MOTO Defy 來說,2000 多元的一線國際大牌,主流性能、做工出色、豐富的第三方 ROM,它幾乎具備了彼時一切熱門機型的特質。之所以很多人對 MOTO Defy 有感情,或許因爲它是很多用戶的第一款 Android 手機或者說智能手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