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糧食庫存積壓話題,陳健介紹,當前國家已實施糧食市場化改革,在逐步釋放庫存,東北地區也在通過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來改善這一現狀。

現象

糧食商品率高促使東北成爲“糧倉”

北青報:東北一直以來有“天下糧倉”之稱,您如何評價這一說法?

陳健:首先,東北位於世界上兩大玉米生產帶之一。地處松遼平原,土壤肥沃、耕地連片、雨熱同季,非常適宜玉米的生長。所以,從生產條件來看,東北地區天然就是玉米生產的優勢區。

其次,東北的水資源比較豐富,晝夜溫差較大,適宜粳稻生長,產量高、米質好,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水稻種植髮展得比較快,東北地區成爲我國粳稻的主要產區。玉米和粳稻也成爲東北糧食作物的兩大主體。

再說,跟全國其他地區相比,東北三省人口總量1.21億左右,耕地面積加上內蒙古東部有3.9億畝左右,糧食產量佔到全國的1/4左右,糧食商品率高,東北成爲國內最大的糧食調出區,玉米、大米銷往全國各地。

北青報:您如何評價東北在糧食安全和發展方面的地位?

陳健:從長遠發展來看,一方面中國人口還在增長,另一方面伴隨着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耕地面積不斷在減少,水資源也日趨緊張,耕地的承載壓力也在加大。從糧食安全戰略角度出發,如何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我國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釋疑

一定量積壓不等於糧食絕對量過剩

北青報:近幾年,東北的糧食尤其是玉米,出現一定量的庫存積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陳健:前些年,我國糧食供需是緊平衡的,國家爲了保證糧食安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激勵農民發展糧食生產。比如,先後出臺了種糧補貼政策、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

就糧食最低保護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來說,當時是爲了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幫助種糧農民解決賣糧難問題而採取的政策措施,讓農民對收益有了一個預期,有效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增加了糧食生產量。但現在帶來一個問題: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爲主要內容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玉米收購價格和市場價格脫節,市場機制作用弱化,加之收儲規模較大、出現庫存積壓,也帶來加工流通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亟待完善。

北青報:部分糧食品種出現庫存積壓,是否意味着我國糧食生產過剩?

陳健:上述問題並不意味着糧食的絕對量過剩。舉例來說,南方玉米產量很少,發展養殖業每年都需要使用大量的玉米,可是,考慮到價格因素他們就會選擇從國外進口玉米,而東北的玉米因收購價格高於進口玉米價格,銷售不暢,這才導致庫存積壓。

舉措

減少玉米種植 發展多元化種植

北青報:如何解決部分糧食品種庫存積壓的問題?

陳健:從2016年開始,國家實施了玉米收儲市場化改革,取消了玉米的最低收購價,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市場價格隨行就市進行收購。也就是說,國家放開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價格,這樣可以使收儲企業和加工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競爭。同時,考慮到取消最低收購價以後,農民種植玉米會因售價下跌導致收入減少,爲此,國家建立了玉米生產者的補貼制度,以保持優勢產區農民種植玉米收益基本穩定。

北青報:從長遠來看,是否要對糧食種植進行調整?

陳健:玉米庫存積壓、價格下跌,說明現階段東北的玉米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生產和銷售的壓力也比較大。從2016年實施玉米價補分離政策之後,農業部門也調整作物種植結構。以遼寧省爲例,2016年全省減少了236萬畝玉米種植,重點在屬於“鐮刀彎”地區(包括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的遼西地區。這裏原先屬於農牧交錯區,半牧半農,容易發生乾旱,是玉米生產非優勢區。通過退出玉米種植,轉而發展牧草、雜糧、花生等種植。2017年,遼寧省又調減了149萬畝的玉米種植,兩年共減少了385萬畝。今年計劃再減少60萬畝。

所以,目前說的庫存積壓,屬於前兩年政策性收購的高價糧,現在也在積極消化。同時,在生產上,已經開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發展多元化種植。比如,發展溫室大棚,增加蔬菜、花卉、中藥材、食用菌等。

與此同時,將進一步抓好“藏糧於地”和“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劃定、保護和建設,更加重視農業科技進步,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約束,保存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能力,等到糧食有需求的時候,還可以反過來種糧食。

文/本報記者 張雅 實習記者 劉思佳

攝影/本報記者 張雅

作者:張雅 劉思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