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號,美國媒體報道,美軍近期測試了一款新的機載激光武器樣機,在實驗當中這款樣機成功的擊落了數枚導彈。據稱,該系統由洛馬公司研發,未來主要用於攔截襲擊戰鬥機的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

但因爲系統不成熟,目前的實驗還集中在地面上進行,到2021年則將在戰鬥機上進行,並最終在2028年左右交付,預計首批交付對象是空軍的F-35A。

目前,激光武器是各國研究的熱門,但它也曾有過一段從仰望星空到腳踏實地的轉變。

1983年3月23日晚上,美國總統里根對全國的電視觀衆發佈了名爲戰略防禦倡議的電視講話,這個後來被稱爲星球大戰的計劃本身,就是美國戰略導彈防禦計劃的合理變種,其中自然也就涵蓋了要裝備着戰略級機載激光武器的戰鬥機,去攔截起始段彈道導彈的方案。而在1986年,不甘示弱的蘇聯聲稱已經擁有了更厲害的反近地軌道衛星的戰略級激光武器,並逐漸向能攔截彈道導彈的方向發展。

在1986年底美軍遞交的《蘇聯軍事力量》報告書當中,美國稱在戰略激光武器層面,蘇聯已能夠和美國平起平坐。然而當時FBI的結論卻更誇張一些:蘇聯在戰略激光武器層面領先美國十年。

星球大戰計劃後來之所以被許多歷史研究者稱之爲針對蘇聯的騙局,就是因其中有着太多不切實際的誇大和炒作。單說激光武器,即便從現在的技術來看,想要穿越數百公里,還要克服光斑散射和大氣衰減,並準確燒燬彈道導彈的外殼都十分的不容易,30年前的技術又從何談起。而在這一領域,蘇聯卻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研究,成爲了拖垮龐大國家的一個因素。

當然此前的努力也並非毫無成果,俄羅斯在去年公佈過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系統,並普遍被認爲是戰略級。據稱它能以輻射毀傷導彈的電子元件,使導彈致盲,但顯然與傳統的直接物理毀傷型的激光武器還有一定區別。

從2007年開始,美國開始重新審視激光武器領域。而首先被拋棄的,就是不切實際的戰略級激光武器。而激光武器的職責,也從過去對付彈道導彈這樣的“大夢想”,變成了攔截火箭彈、炮彈和導彈這樣的“小目標”。

各國在發展戰術級激光武器時,一開始都集中在艦載或者陸基領域,因爲激光武器需要使用體積很大的儲能設備,一開始無法小型化時,尋找大型平臺是難度最小的。例如美國目前已經服役的首款實用型激光武器LaWS,就裝備在龐塞號兩棲戰艦上。

而中國最早曝光的激光武器則也是在艦載版本。近期在2019年4月的央視軍事節目當中,又有一款外形更加緊湊漂亮的激光武器曝光,同樣是艦載版本。

而當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之後,就可以向在陸基領域延申。如2012年,美國陸軍和波音公司曾展出過聯合發展的激光戰車HELMD系統,功率達到10Kw級。

中國則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過目前能夠出口的LW-30激光武器系統,該系統功率已經超過了10kw。可以用於攔截小型大型無人機,火箭炮甚至是迫擊炮的炮彈。

顯然,中國目前無論是在艦載激光武器還是車載激光武器領域,都不落後於美軍。那麼美軍既然已經開始了機載激光武器的實驗,中國的同款啥時候能誕生?

實際上,到目前爲止,美國在機載激光武器上的研發上已經出臺過4個計劃,即機載激光實驗室ALL計劃,機載激光武器ABL計劃,先進戰術激光武器ATL計劃和大型飛機電激光器ELLA計劃。

雖然看似計劃龐雜,但宗旨只有一個,縮小體積,增大功率,並發展出兩種用途:保衛飛機自身安全的自衛激光武器系統,和攔截助推段的洲際導彈激光武器系統。

因爲中國目前並沒有類似美軍的激光武器反導計劃,因此即使未來開發機載激光武器,也應該主要是自衛型。

而美軍目前最先進的機載激光武器已經能達到百千瓦級,該系統是由美國諾格公司於 2009年 3 月完成的,系統 7個15kW 的 激光器合成激光束,輸出功率達到 105.5kW。此外美軍還有給B-1B配備激光武器的計劃。

目前中國並沒有展出過類似的機載激光武器的圖片,然而如果殲-20和未來的轟20也能裝備攔截空空導彈和地空導彈的激光武器,那麼其平臺的作戰能力顯然會更上一層樓,而且首選也將是百千瓦級以上。而隨着激光武器的繼續發展,從戰術級再次迴歸戰略級的可能也是存在的。但這一切就需要中國軍工人們,再加把勁了。(作者署名:利刃軍事 利刃/WXZ)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