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上

重要字詞

緣:順着、沿着。

雜:別的,其他的。

落英:落花。

復:又、再。

欲:想要。

得:實現。

:盡

:看到。

原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爲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裏面彷彿隱約透着點光亮。漁人便捨棄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作者介紹

陶淵明,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爲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少年時代生活十分貧困。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間,當上縣令。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

陶淵明被稱爲“隱逸詩人之宗”,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爲詩之根本準則”。

背景知識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

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裏,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他性情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官場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義熙元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彭澤縣令,歸隱田園,開始了躬耕僻野的生活。

節目介紹

古文有意思,書卷多情意。

《跟着青欖學古文》是由青欖教育出品的大型原創青少年讀書節目。

週一到週五,每天10分鐘,迴歸語文課本,精講古文篇目,帶孩子輕鬆應對古文學習的難題,探尋古文學習的樂趣。

帶孩子輕鬆應對古文學習的難題

加入「跟着青欖學古文」吧!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更多好節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