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年先生世居北京,1940年代末到了台湾,直到1965年去世,再未回到故乡。1949年以后,旅居台湾的老北京不乏其人,他们与故都海天相望,关山暌隔,于是出现了不少回忆老北京的著作,陈鸿年先生的《故都风物》便是其中之一。《故都风物》中大部分是他在台湾报刊发表的文章和遗稿,多见于他在《中央日报》副刊“北平风物”专栏。

陈先生笔下的“故都”平实、真切,毫无堆砌感,读来犹如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去的北平。今天,我们就为您选取了陈鸿年先生写的《天坛》一文,让我们跟着他的文字重游一下北京天坛吧~~

1959年4月,天坛。柯夏摄

1959年5月的天坛。柯夏摄

1959年6月,祈年殿内景。 柯夏摄

1959年6月的天坛。

进永定门大街,不到天坛,东西相望,有两道坛门,西边的是先农坛,东边的便是天坛。它的图案的美丽,色彩的肃穆,风格的独特,和这种古色古香的艺术表现,证明了我们自来的创造性和高度的智慧,也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的优越而超拔!

从天坛的西门进去,有一里多长的古老柏树林,整齐地排在大道两旁。夏境天走在树下,遮天盖日的荫凉,使人暑气全消。顺着这条大道,可一直走到一座三百多公尺长的石基下面,这座宽阔的石基,叫丹陛桥,有二十来公尺长。

1956年8月,天坛公园的祈年殿。 冯文冈摄

1959年,天坛公园航拍。袁克夫摄

1956年,天坛花圃。 李士民摄

1956年,天坛公园老花工。 李士民摄

往北是祈年殿,往南有皇穹宇和圜丘。这三座建筑,安排在天坛南北的一条直线上,从高处看,南边的围墙是方的,北边的围墙是半圆的,所谓“天圆地方”是也!

一进祈年门,宏丽的祈年殿,便矗立在眼前,一座有镏金宝项,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安放在六千多米的面积,圆形的白石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有白石的雕花栏杆。远远望去,像镶在台基上的美丽的花边儿。

殿檐也是三重殿檐的琉璃瓦,颜色是深蓝的,闪闪发光,取其天的颜色是蓝的意思。

从外表面,已够美丽了。您再仔细看它的结构,这样一座高大雄伟的大建筑,几里之外仍可看见,但是它既没有钢骨,也没有水泥,最奇特,最是中国工程界说嘴的长坂坡的地方,它还是一不用大梁,也二不用长栋,这样高大三重檐的大建筑,完全依靠二十八根的巨大木柱子。和它七勾八连,互相对咬,巧妙而极科学的衔接,在建筑天坛之彼时,不能说不神!

当中的四根柱子,叫龙井柱,高达约二十公尺,大红圆柱,至少要三四个大男人,才能合抱过来的那样粗细。这是整根的木料的,可不是现在装饰品空心甘蔗般的假货。

这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中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的十二时辰。这二十八根柱子,不但是整根巨大的木料所做成的,而且都是来自万里迢迢交通不便的云南!

1956年,静谧的天坛公园。冯文冈摄

1956年,天坛公园儿童运动场之一角。 云像棉花糖一样。冯文冈摄

1957年,保加利亚的儿童在天坛游览。 冯文冈摄

祈年殿里,石板地面的中心,是一块圆的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形的纹。祈年殿的四周,没有墙壁,只有高大格扇门。殿的顶上,有精美的彩画。不是说嘴,纯用木料,盖成这样的大建筑,在艺术上,在工程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人称北平是文化城,真是随处都有文化的代表作。

祈年殿原是皇帝祀天用的,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据载原建于明永乐年间,曾经雷火焚毁过一次。清光绪十五年,又照原样重建起来。

皇穹宇比祈年殿小了,但是很精巧,远远望去,像一座金顶的蓝伞。这座高的圆形建筑,也没有一根横梁,殿顶由许多拱支架,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皇穹宇相传是明嘉靖年间所建,清乾隆年间曾加以重修。殿的油漆粉画,十分鲜明,至今仍能保持原貌,并未走样儿。

在皇穹宇外面,有正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里更是驰名的“回音壁”,两个分站在东西墙根,一个人靠墙向北低声说话,另一个就能清晰地听到,像打电话一样。

1956年,天坛公园的皇穹宇。冯文冈摄

1956年8月,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回音壁。

另外还有著名的“三音石”。皇穹宇台阶见前的石板上,如果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掌,或叫一声,可以听到一个回声。如站在第二、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叫一声,便能听到两个或三个回声。其实这是音波的关系。

出围墙向南便是寰丘,又叫寰丘坛,是一座洁白如玉的石圆坛,嵌放在外方里圆的两重围墙里,形成一幅精巧而完整的几何图案,从高处看,像一座立体靶环。

这座坛,真是巧妙几何的运用,坛的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全是“九”,或是九的倍数,如最上层中心是一块石,外方一环砌的石,是九块,第二环是十八块……第九环是八十一块。中层和下层,也各有九环到十八环为一百六十二块。到二十七环,是二百四十三块。

每层有四个门,门的台阶,也是九层。每层都是雕石栏杆,也是九或九的倍数,您说当初它怎么想来着!

1955年,天坛苗圃管理处利用天坛南大门外空荒地开辟后栽种树木。 冯文冈摄

1961年3月,北京市第一一六中学的学生,兴高采烈地来到天坛公园,协助栽树。 冯文冈摄

1955年,天坛苗圃管理处种植了大量小侧柏来供应首都绿化用。 冯文冈摄

1955年,天坛苗圃管理处利用天坛南大门外空荒地开辟后栽种树木。 冯文冈摄

1960年,驻京部队战士利用天坛里的空闲地播种秋菜。 李士民摄

在天坛,还有皇乾殿、神厨、宰牲亭、七十一长廊、斋宫等建筑。

祈年殿前有八卦铜炉、铜鼎是几百年前的古物。此外还有,九龙柏、桧柏合抱、七星石等胜迹。

一九七四年“十一”,天坛公园游园会上。 孙以增摄

1980年,天坛桃花盛开。叶用才摄

1988年10月的天坛航拍。叶用才摄

1990年,天坛满眼绿意。叶用才摄

图 | 北京日报图片库

文 | 陈鸿年  选自《北平风物九州出版社2016.2

原创新媒体制作人员:黄加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