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年先生世居北京,1940年代末到了臺灣,直到1965年去世,再未回到故鄉。1949年以後,旅居臺灣的老北京不乏其人,他們與故都海天相望,關山暌隔,於是出現了不少回憶老北京的著作,陳鴻年先生的《故都風物》便是其中之一。《故都風物》中大部分是他在臺灣報刊發表的文章和遺稿,多見於他在《中央日報》副刊“北平風物”專欄。

陳先生筆下的“故都”平實、真切,毫無堆砌感,讀來猶如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遠去的北平。今天,我們就爲您選取了陳鴻年先生寫的《天壇》一文,讓我們跟着他的文字重遊一下北京天壇吧~~

1959年4月,天壇。柯夏攝

1959年5月的天壇。柯夏攝

1959年6月,祈年殿內景。 柯夏攝

1959年6月的天壇。

進永定門大街,不到天壇,東西相望,有兩道壇門,西邊的是先農壇,東邊的便是天壇。它的圖案的美麗,色彩的肅穆,風格的獨特,和這種古色古香的藝術表現,證明了我們自來的創造性和高度的智慧,也發揚了我國傳統的建築藝術的優越而超拔!

從天壇的西門進去,有一里多長的古老柏樹林,整齊地排在大道兩旁。夏境天走在樹下,遮天蓋日的蔭涼,使人暑氣全消。順着這條大道,可一直走到一座三百多公尺長的石基下面,這座寬闊的石基,叫丹陛橋,有二十來公尺長。

1956年8月,天壇公園的祈年殿。 馮文岡攝

1959年,天壇公園航拍。袁剋夫攝

1956年,天壇花圃。 李士民攝

1956年,天壇公園老花工。 李士民攝

往北是祈年殿,往南有皇穹宇和圜丘。這三座建築,安排在天壇南北的一條直線上,從高處看,南邊的圍牆是方的,北邊的圍牆是半圓的,所謂“天圓地方”是也!

一進祈年門,宏麗的祈年殿,便矗立在眼前,一座有鎦金寶項,三重檐的圓形大殿,安放在六千多米的面積,圓形的白石臺基上。臺基分三層,每層都有白石的雕花欄杆。遠遠望去,像鑲在臺基上的美麗的花邊兒。

殿檐也是三重殿檐的琉璃瓦,顏色是深藍的,閃閃發光,取其天的顏色是藍的意思。

從外表面,已夠美麗了。您再仔細看它的結構,這樣一座高大雄偉的大建築,幾里之外仍可看見,但是它既沒有鋼骨,也沒有水泥,最奇特,最是中國工程界說嘴的長坂坡的地方,它還是一不用大梁,也二不用長棟,這樣高大三重檐的大建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的巨大木柱子。和它七勾八連,互相對咬,巧妙而極科學的銜接,在建築天壇之彼時,不能說不神!

當中的四根柱子,叫龍井柱,高達約二十公尺,大紅圓柱,至少要三四個大男人,才能合抱過來的那樣粗細。這是整根的木料的,可不是現在裝飾品空心甘蔗般的假貨。

這四根柱子,代表一年四季。中層十二根柱子,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子醜寅卯的十二時辰。這二十八根柱子,不但是整根巨大的木料所做成的,而且都是來自萬里迢迢交通不便的雲南!

1956年,靜謐的天壇公園。馮文岡攝

1956年,天壇公園兒童運動場之一角。 雲像棉花糖一樣。馮文岡攝

1957年,保加利亞的兒童在天壇遊覽。 馮文岡攝

祈年殿裏,石板地面的中心,是一塊圓的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龍鳳形的紋。祈年殿的四周,沒有牆壁,只有高大格扇門。殿的頂上,有精美的彩畫。不是說嘴,純用木料,蓋成這樣的大建築,在藝術上,在工程上,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人稱北平是文化城,真是隨處都有文化的代表作。

祈年殿原是皇帝祀天用的,祈禱五穀豐登的地方,據載原建於明永樂年間,曾經雷火焚燬過一次。清光緒十五年,又照原樣重建起來。

皇穹宇比祈年殿小了,但是很精巧,遠遠望去,像一座金頂的藍傘。這座高的圓形建築,也沒有一根橫樑,殿頂由許多拱支架,完全符合科學原理。

皇穹宇相傳是明嘉靖年間所建,清乾隆年間曾加以重修。殿的油漆粉畫,十分鮮明,至今仍能保持原貌,並未走樣兒。

在皇穹宇外面,有正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門向南開。這裏更是馳名的“迴音壁”,兩個分站在東西牆根,一個人靠牆向北低聲說話,另一個就能清晰地聽到,像打電話一樣。

1956年,天壇公園的皇穹宇。馮文岡攝

1956年8月,天壇公園。

天壇公園迴音壁。

另外還有著名的“三音石”。皇穹宇臺階見前的石板上,如果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掌,或叫一聲,可以聽到一個回聲。如站在第二、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叫一聲,便能聽到兩個或三個回聲。其實這是音波的關係。

出圍牆向南便是寰丘,又叫寰丘壇,是一座潔白如玉的石圓壇,嵌放在外方里圓的兩重圍牆裏,形成一幅精巧而完整的幾何圖案,從高處看,像一座立體靶環。

這座壇,真是巧妙幾何的運用,壇的壇面、臺階、欄杆所用的石塊,全是“九”,或是九的倍數,如最上層中心是一塊石,外方一環砌的石,是九塊,第二環是十八塊……第九環是八十一塊。中層和下層,也各有九環到十八環爲一百六十二塊。到二十七環,是二百四十三塊。

每層有四個門,門的臺階,也是九層。每層都是雕石欄杆,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您說當初它怎麼想來着!

1955年,天壇苗圃管理處利用天壇南大門外空荒地開闢後栽種樹木。 馮文岡攝

1961年3月,北京市第一一六中學的學生,興高采烈地來到天壇公園,協助栽樹。 馮文岡攝

1955年,天壇苗圃管理處種植了大量小側柏來供應首都綠化用。 馮文岡攝

1955年,天壇苗圃管理處利用天壇南大門外空荒地開闢後栽種樹木。 馮文岡攝

1960年,駐京部隊戰士利用天壇裏的空閒地播種秋菜。 李士民攝

在天壇,還有皇乾殿、神廚、宰牲亭、七十一長廊、齋宮等建築。

祈年殿前有八卦銅爐、銅鼎是幾百年前的古物。此外還有,九龍柏、檜柏合抱、七星石等勝蹟。

一九七四年“十一”,天壇公園遊園會上。 孫以增攝

1980年,天壇桃花盛開。葉用才攝

1988年10月的天壇航拍。葉用才攝

1990年,天壇滿眼綠意。葉用才攝

圖 | 北京日報圖片庫

文 | 陳鴻年  選自《北平風物九州出版社2016.2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黃加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