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用手不用箸

箸,就是筷子,造型为两只对称的细棍,为吃饭的用具,也称作“梜”。《史记》记载:“纣为象箸”,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箸出土于殷墟侯家庄墓地,可见中国至迟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筷子。《礼记•曲礼》有言:“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说明筷子最早是被用来夹取汤菜的,饭食并不用筷。

那么先秦古人用什么吃饭呢?用手。

《礼记•曲礼》中提到“共饭不泽手”。 孔颖达解释:“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与人一起吃饭的时候,是不允许手内出汗的,更不许磨搓双手,否则会有污垢。这既是从卫生的角度考虑,也是一种礼节。

因此,配合洗手的盥洗器就很平常。在东周墓葬出土的器物组合中,除鼎、豆、壶外,就是较为固定的盘和匜。同时有相应的盥洗之礼。匜因为有流(小口)用来倒水,洗手的时候,水从匜口流出浇沃在手上,盘用来盛接水。

舀食器——匕、柶

匕、柶的造型、功能类似现代的勺。中国考古发现,在磁山、河姆渡、大汶口、龙山等考古学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有骨匕,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匕头的形状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尖状形,《通俗文》:“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一种为圆勺形。《说文•匕部》:“匕……一名柶。”《说文•木部》:“柶,匕也。”考古界未将其区别,一概统称为“匕”。

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应该是用来舀粥汤,或者取食肉类的。

鱼鼎匕(战国早期) 山西浑源出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