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玉的界定非常宽泛,很多“石之美者”都可以称为玉,后来的珠宝界和地质矿物界,将它们做了更为精细的分类。不论称谓和化学成分如何,它们有着共同的属性:温润、坚韧、含蓄隽永,指向中华民族的君子美德。

数千年来,这些玉石在不同领域,用不同的方式代表着中国。

然,究竟什么是“玉”?为什么玉会在我们文化或日常生活中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2018年8月18日,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中原国学讲坛第242讲《温其如玉——中国古代玉文化赏析》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孙庆伟为大家精彩讲解玉器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回顾一下都讲了什么——

01伯乐相马 猗顿相玉:从和氏璧说起

和氏璧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两千多年前,楚人和氏,怀着忠诚、虔诚的心,将宝贝青石献给楚厉王,却因为宫里的玉石匠不识货而先后被砍去双脚。

赌石的故事大概也有好些人略有所知,那些表面看似露着点翡翠肌理或者只有黑黑的外皮的所谓翡翠原石,一刀下去,要么让人一夜暴富,要么让人顿时倾家荡产。

这两个例子说明:玉石难辨。都说“玉,石之美者”,可是谁能有一眼穿石的本领呢?

其实,相玉和相马是一样难的事情,古代说相马要找伯乐,相玉要找猗顿,即古代相马和相玉皆需要专业人士。在战国时期,马和玉、丝织品一样都是商品。《尸子·治天下篇》中就说:“智之道,莫如因贤。譬如犹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也。”谁能最了解玉这种材质?就是当时的珠宝商人猗顿,包括河南的吕不韦。吕不韦也是做珠宝生意的,只不过后来才从政。

那么,古人到底对玉了解到什么程度呢?

考古发掘的墓葬证明:等级越高的墓葬里出土的玉越好,等级越低,像老百姓的墓出土的玉就特别差。那他们的标准是什么?后来我读到《说文解字》里的“玉部”,就124个字,我敢断言,如果能认识24个字就是高手。里边基本上100个字你都不认识,为什么?说明两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对于玉的理解远超于我们今天。

所有跟玉有关的——玉的颜色,玉的表皮,玉的光泽,玉的纹理,玉的名称……经过两三千年以后,我们现在大概只知道玉。

但是当事人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反过来,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去查马部的字,你可以发现大概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字不认识,马对古人太重要了。

《说文解字》“玉部”里对玉有很明确的等级划分。它分了六等:第一,美玉;第二,玉;第三,恶玉;第四,石之次玉……美玉,今天很多女孩子取的名字基本上跟玉有关系,比如瑾、瑞、琳、球……这些字是第一等“美玉”类;

玉,像璙、瓘、璥、玒、琜、瓊、珦、珣、璐这些是第二等——“玉”;

恶玉,像璑,恶玉没人用。

这十几种,今天你看着这些字两眼摸黑,只能读出来读音,说这肯定跟玉有关。但两三千年前,古人读到瑾这些字时,他们就知道是什么颜色的玉。我们今天就远远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玉文化渊源流长时,实际上大量的历史信息已经随着时代而被淘汰,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徒具其表,而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已然丧失。所以做考古研究是很重要的工作,挖出了这件器物那不是你的本事,那是你祖先的本事,因为他埋了这些文物。

我们作为研究者,应该把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重新发掘出来,这才是我们研究者应尽的责任。

02流光溢彩 朱芾斯皇:玉与服饰

人类在实践中对玉产生兴趣,创造了玉的文化,玉也是最早的人类“服饰”之一,起到了装饰作用。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墓葬中随葬玉玦,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从这一现象来看,距今上万年前人类就为了追求美付出了大量的社会价值,这种追求是促进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

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居室葬出土玉玦。我们知道了古人对于玉的基本判断后,再回到玉这种材质本身的使用上面。

如果玉只是单纯的物理材质的话,它断然无法诞生出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地球上除了中国产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产玉,比如俄罗斯、新西兰等。

为什么只有中国变成了玉文化呢?

中华文明发展出来玉文化,首先玉的使用都是很切合实际的使用,最早玉的使用跟和“美”有关。

就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进步的一个根本动力。这与人的生活都是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契合。

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马家浜文化为例,在五千年前的中国远古社会,玉就深受社会顶层人物喜爱,大型玉器陆续出现、演变。

无论是西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组佩,还是信阳楚墓、荆州纪城等地组佩形象的发现,都凸显了玉的特殊地位。

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墓地M2001虢季墓随葬组玉佩陕西韩城梁带村M27芮公墓随葬

玉器中国文化它有个特点,它会把日常的东西升华。

一个普通的东西,它就会变成身份地位的标志,甚至于上升到种族的区别。

05以玉事神,沟通神人:玉与祭

玉会用作礼器怎么去祭祀?为什么要祭祀?

这跟我们文化的特点有关,我们中国文化强调什么?报赛之祭:报本反始!《礼记·郊特牲》里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中国古代的祭祀多么的复杂,你归纳起来就三个东西:天神、地祀、人鬼。为什么要祭天地?我们是农业文明,不光是土地,还包括土地上的飞禽走兽。

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祭祀人鬼,就是祖先神灵。因为中国古代是特别发达的宗法制度,祖先的祭祀远远超过对天神地祀的祭祀。那问题就来了,你怎么祭?祭祀的目的是什么?祭祀的目的就是礼神,说的好听就是礼神,说的不好听就是媚神。

以玉祭祀按方式分为“燎玉”、“埋玉”、“沉玉”,分别对应“天”、“地”、“水”,这从成都金沙遗址、晋都新田祭祀遗址、唐玄宗禅地玉册等历代遗存中都能得到佐证。

成都金沙遗址

唐玄宗禅地玉册中国人的祭祀强调真诚与敬畏,重视道德修养,于神远而于物又不迷恋。

06视死如生,事亡如存:玉与丧葬

从红山文化到凌家滩遗址用玉器用的更如火如荼。

为什么中国古代要用这么多的玉器来随葬呢?这跟古代的观念有关系。

我们今天还讲这个人很精神,精就是气。那么精气是什么?我们人又是什么组成?古人相信人是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魂,一个是魄。

魂是灵魂,魄就是肉体、体魄。

那么人死了以后什么最重要呢?灵魂最重要。

为什么灵魂重要?因为要祭祀的话,前提是你祖先有感觉,要感觉的到,不然你不白祭祀了。祖先为什么有感觉呢?因为他有灵魂,所以他一定要让你的祖先去世以后能够保持强健的灵魂。

灵魂是什么?古代叫鬼,灵魂就是鬼。所以,在古代鬼是好东西。

一个人如果不能变成鬼这是很麻烦,不好的是厉鬼,是不能得到正常祭祀的那部分鬼,孤魂野鬼。

让你的祖先不断的得到营养才能变成鬼,这个营养是什么呢?就是精气,魂就是精。

精气是什么呢?古人相信精气是留存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任何生物都可以获取。一棵树获取精气,它就可以长的更高大。一个鸟获取精气,它可以飞的更高。一个人获得精气,会变得聪明,变成圣人。一个鬼魂得到精气,他可以沟通,可以知道你去祭祀了。

那古人就想,怎么样让他得到精气?两方面,首先,最好在他的墓葬里面给他放特别多的精物,让他不断的吸取营养。

什么是精物?古人讲两种东西,玉帛为二精。到了汉代以后,光是放一堆玉器还是不够,出现了汉代的五窍,徐州狮子山金缕玉衣就是这种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

晋侯墓地的玉覆面

满城汉墓刘胜和窦绾玉衣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枕此外,狮子山楚王陵玉枕、南越王墓随葬玉璧、楚王陵玉棺等重大发现无不昭示了汉代人对玉的追求。

07食玉之英 与天地寿:玉与服食

玉可以吃吗?除了穿戴用玉,中国古人还推崇“食玉之英”。

我们今天可能觉得不能吃,但是古人说可以吃。比如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不要觉得古人真的是把玉砸碎了往肚子里咽,那会噎死了。

受道家外丹派理论影响,食用“玉英”除了将玉磨成粉服食之外,最便捷的方式就是以玉为盛器,汉代诸侯墓中发现的众多玉器也印证了这点,例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玉卮、玉杯及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承露盘。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卮

南越王墓出土承露盘08德比君子 温其如玉:如玉人生

我们经常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正是在这种立德的基础之上,才有儒家讲的对道德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孔子把玉和君子联系在一起。

《诗·秦风·小戎》中有一句诗“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很好地概括玉能从中国古代至今保留如此突出地位的根本原因。

从孔子以后,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玉就变成了儒家文化的典型人格的象征物。

玉就从此拥有了其他材质所不可比拟的地位。

温其如玉,其实“温”是最能体现儒家文化中庸的色彩。所以看“五德”,其实是讲一个君子的品德,润泽以温。

古人认为玉就具备了这样的特性,所以玉和君子结合以后,玉文化才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