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清朝宫斗剧中

后妃们

为求上位而谋害其他后妃子嗣的桥段

给人一种投胎在清朝当皇子

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的感觉

这虽然是戏剧夸张

在史书上查无根据

但是

若说幸福

清朝皇子可不真挨不了边儿

他们的学习压力和现在小孩相比

是只多不少

具体是什么样儿

一起来看看

讲座现场

演讲嘉宾︱唐博

本文节选自:中国学讲坛第254讲《清代宫廷教育对当代家风家教的历史启示》,部分片段有删减

上书房的一天:念书堪比高考

在清代皇子六岁起就开始入上书房读书了,地点临近皇帝理政的乾清门,正是为了皇帝随时能听到皇子们的读书声。

皇子们的学习生活总结起来就是:起早贪黑、文武兼备、名师指导、假期很少。

大家的心目中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但,恐怕把孩子们称之为小皇帝,可能有点对“皇帝”这个词汇有点不公平。特别在清朝,这些将来可能成为皇帝的皇子们学习和生活都非常紧张。

乾隆年间,有一个亲王叫昭梿,在他的一本著名的历史文献叫《啸亭杂录》中记载:“皇子六龄,即入上书房读书。”

六岁是个分隔点,六岁之前天真烂漫,一到六岁就要到宫里上书房读书。什么时间上学?早上四五点钟要抵达书房,注意不是四五点钟起床。

那到上书房一般都上什么样的课?

根据年龄、人生阶段的不同,上课的难易程度和时间也有不同。即所谓——“幼时则课简,午前即散学。”

六七八岁,课程相对简单,一般上到中午十二点左右。年龄大一点,十一二岁,要上到下午四点放学。

这样算一下有几个小时?差不多10个小时了。这和咱现在的学生也差不多嘛?可是他们每年的假期太短啊!

每年只放五天假。

五天假分别是:元旦(不是咱们现在元旦的1月1号,而是农历的1月1号)、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大年三十还得上课)、端午、中秋节、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再加上自己的生日,一共五天。

除了这五天之外都要上课,无论是天冷天热、刮风下雨,即便是结婚了,人生大事也不能放假。

结婚了怎么办?那你就上午结婚,下午上课。

上午踏踏实实办婚礼,婚礼一结束马上把婚礼的衣服脱掉换成普通的常服,继续上课去。欠掉的课老师专门给你补上,惨不惨?

还有一个问题,那要是皇子太少的时候孤独怎么办?其实,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都有伴读。

有一批八旗子弟一块陪读。这个有什么用?第一,烘托气氛;让孩子不太过孤单。第二,一旦皇子在上课时调皮捣蛋,老师不能轻易地责罚皇子就责罚八旗子弟。比如说当着皇子的面拿尺子去揍八旗子弟。

清代皇子的这种宫廷教育制度,对于很多多满腹经纶的旁观者来说还是很佩服的。比如,乾隆时期的军机处大臣赵翼在《檐曝杂记》曾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年。”这样的事在中原王朝已经1000年没有看到了!太严了,严到什么地步?

他说:“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我们这些人是靠读书、做学问混饭吃的人都做不到天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起床,那些皇子们却天天如此,形成了习惯。

在这个制度之下的课程究竟怎样设置呢?这些皇子们接受教育都上什么课?要学什么知识?

皇子们的课程:文科多,理科少

皇子们学习的文化课程主要有汉文、满语、典籍、诗书等,其中汉文典籍的学习置于首要地位。

细看你会发现皇子们学的东西有一个缺陷,全是文科,几乎没有理科。

都学了什么?首先,他们要学汉文化。满族人口百万要统治上亿人口的汉民族,一定要学习汉文化的,所以“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等这些治国之道要学,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学也都跑不了。

除此之外,社会在发展,你不可能只学这些东西,还要加“英语”。

近代社会一些外来的思想和知识传进来,像魏源的《海国图志》,林则徐《四洲志》都是用来介绍当时全世界各地的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冯桂芬所撰写的《校邠庐抗议》就在讲“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道理。

所以,到了光绪年间,皇帝还增加了一门课:英语。

为什么要增加这个?因为有大量的国外政治文书递了过来,皇帝如果不懂英文很容易被蒙蔽。

举一个例子,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人跟英国人打了两年的仗,道光皇帝居然问自己手下的大臣英吉利在哪里?英吉利跟俄罗斯之间有没有相通?跟回疆有没有陆路相通?

打了两年,还不知道对手的地理位置在哪?而且道光皇帝是在北京指挥东南沿海的战争。他经常发的谕旨跟实际战场上的状态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前方将领们喜欢编瞎话,他们把洋人们报来的一些东西改成了皇帝爱听的东西报上去。

这个毛病从乾隆时期就有。

乾隆时期,英国的使臣中国访问,来谈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些条件,可是等国书递到两广总督那儿就改了。改成什么?直接把谈条件删掉,只写祝寿。

皇帝看到的只有祝寿就会对使团的来意产生误判,接下来接待方案也会一系列失误。

后来的八国联军也是一样。

国外的外交只要求慈禧太后把她立的那个废掉,不要伤害光绪皇帝性命。结果顽固派就在中间通过翻译添枝加叶,加上了很多对慈溪太后不利的话。慈禧太后拿到一看,你们这是要推翻我?产生了误判,所以慈禧太后才会做出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八个国家宣战的举动。

作为未来国家的决策者,这些皇子们必须得上英文课,了解西方,了解世界。

除此之外,皇子们都是满人。满族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满文、骑马、射箭这些自己传统都要会。

课程设置中加入满文、蒙古文和骑射的内容就理所当然了。

现在我们发现清代的很多皇帝都是语言天才,汉语精通,满文和蒙古文也是精通,后来还加了英文,至少精通三到四门文字。

这样看来,皇子们的课程内容比较多,内容一多,课程的安排就紧凑。

大家看一看,其实这些皇子们每天日子过的很难受。

乾隆年间,皇子们进入书房后,每天都要写诗文。写到下午2点左右。语文课、历史课上完了,汉族老师可以走了,满族老师进来再教满文、蒙古文,骑射,一直上到天黑。

时间拉得够长,相当于大白天基本在学中文,到了下午开始学满文和体育课。算下来,一天要有10个小时在学习。

现在的孩子对比一下,是不是比皇子们轻松多了?

本文参考:中原国学讲坛第254讲,有删减;故宫博物院,清代皇子的一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