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關於秦軍的戰力水平的爭論可謂經久不息。既有受電影《英雄》誤導,認爲秦軍強弩滅殺一切的錯誤認知,也有說什麼秦軍弓弩軟弱無力、戰術隊形落後低能,整體戰力落後西方一千年的神論。

其實,關於秦軍戰力的絕大部分網上爭論,都是源自對秦始皇兵馬俑研究工作的再解讀。但實際上,大多數人所不知道的是,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研究工作遠未結束,甚至從軍事學研究角度,其纔剛剛開始!所以那些關於秦軍戰力的決定性言論,其實都是外行人的管中窺豹,甚至是刻意歪曲。本文則將通過兵馬俑出土的秦代盾牌最新研究成果,說說秦軍軍陣、武器與戰力研究的大致進展情況。

衆所周知,盾是一種重要的戰鬥護體裝備。我國古代稱幹、櫓,後來又稱盾牌、彭排、旁排等。先秦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盾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齊師及魯師戰於炊鼻、齊子淵捷從泄聲子射之,中循(盾)瓦……匕入者三寸。”(盾瓦是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七國考訂補·趙兵制》:“趙簡子圍衛郭部,犀循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王先慎集解:“犀,堅也。”也應該指牛皮或犀牛皮製造的盾牌。盾、櫓分開描述,可能表明了當時的兩種不同盾牌。《戰國策·韓一》:“堅甲、盾、鍪、鐵幕、革抉、夭芮,無不畢具。”這裏是介紹了一個士兵完善配備,盾牌處於堅甲之後,地位一目瞭然。

至於《史記·項羽本紀》:“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撲地, 噲遂入”。從側面反應了用盾撞人是世界通行的做法。

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中,也發現了許多盾。 比如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一墓葬中曾出土一盾, 其形狀是上底略窄於下底的梯形,上面繪有龍虎紋圖案;此外還有持戈盾戰士殉葬的情況。 到了東周,也有不少盾牌的實物和形象出土。由於土壤環境等原因,湖南湖北保存了更多的木器和漆器。在長沙楚墓中發現一木盾,高 61 釐米,背面附有把手,呈對稱雙弧形。還有楚墓出土的長方大盾,高95釐米,寬50釐米,包山楚墓也出土了雙弧彩繪龍鳳紋漆盾。

▲楚墓出土的雙弧彩繪龍鳳紋漆盾

之前,秦軍曾經被認爲是不重視防護。但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陳舊的觀念:兵馬俑坑和石盔甲坑中出土的陶製塑像與石質盔甲模型,都表明了秦軍擁有着在當時防護面積不小,且相對靈活的盔甲。對於大家非常熟悉的盾牌,在較早期的秦陵考古中沒有發現,也只能通過一些別的文物來佐證:

1974年,陝西省文管會在戶縣東南發現一春秋秦墓,藤條編織物朽痕三處,上半部呈現橢圓形,面外鼓,下部平齊,殘存深褐色漆皮兩層,根據印痕形狀推測可能爲藤盾牌。而同時期的盾牌主要以木板和皮革製成,又因爲保存不甚完整,並不能完全還原。

▲戶縣秦墓平面圖(標3、4、5爲盾痕跡)

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在三輛戰車的輿內右前角,輿左後方,輿右前角,各有一“圓形木環”,環爲木質已朽,環周有褐色或黑色漆皮,木環外徑 56~63. 5 釐米,環體徑3~4. 5 釐米 ,有的環跡上還殘留彩繪花紋 ,木環裏全朽無跡象。有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秦盾,但也有學者認爲尚難立論。《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發掘報告》對這些“圓形木環”遺蹟並未作明確解釋。

▲5號戰車車輿右出土“圓形木環”

1976年,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爲數不多的青銅器中,有一面武士鬥獸紋青銅鏡,上畫兩位勇猛的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持劍,上身赤裸,椎髻類似秦俑。兩人各自面對一個豹類猛獸,做互博狀。他們手持的盾牌,就是雙弧盾,與出土的戰國同時期的楚國雙弧盾很類似。但這是單純的藝術形象,還是來源於現實中的實物?質疑的聲音仍是存在的。

▲武士鬥獸紋青銅鏡

1980 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 20 米處出土了兩乘裝飾華貴的銅車馬。高車上除配備有弩機、劍等青銅兵器外,在車騎右側內還有一盾簸,中承以盾。 該雙弧盾通高 35. 6 釐米、底寬 23. 5 釐米,盾厚 0.4 釐米,爲實物大小一半,上面彩繪流雲紋圖案。雖然這件青銅盾證實了秦代雙弧盾的存在,但是還不能證明兵馬俑中就有盾牌。

▲銅車馬上的青銅盾牌

幸運的是,2009~2011年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對一號坑局部進行了再次發掘。(有人以爲清理填土和進行試探性發掘就代表完全發掘了,實屬業餘)

▲2009~2011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一號坑再次發掘區域示意圖

在挖掘中,驚喜出現了。發掘報告中的原文如下:“盾 1 件面朝下,首向西北。皮胎,髹漆,局部繪彩,可見細膩青灰色漆灰。流雲狀外形,齊首,弧肩,曲腰,平底。正面外緣包邊,依照盾緣造型勾勒紋飾帶,帶寬約 4.6 釐米……通高66釐米,首高 2~2.5、寬 8.4 釐米,肩寬 39.8 釐米,西半部分至中部縱梁的腰寬 15、底寬18.5 釐米,東側殘。背有貫通木樑,梁中部握手鼓起。縱梁通高 65 釐米,握手長15、寬2、高 3.5 釐米。”

從測繪圖來看,這個盾牌被右服馬陶俑壓住上半部,下面堆積着淤泥。在兵馬俑坑遭遇火燒水淹之厄的情況下,保存了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髹漆皮盾,真是幸運。可能就是淤泥和倒下的陶俑很快地覆蓋了這個盾牌,才避免了它和俑坑中其餘的大多數盾牌一樣化爲烏有的命運。

▲兵馬俑出土的髹漆皮盾

此盾的大小與形制,和銅車馬上的銅盾放大後相比很接近。雖然漆層之間的皮質早已腐朽,但其厚度約爲0.8釐米,與雙層牛皮製成的合甲接近,可能是同樣的工藝產物。其與銅車馬上的盾牌一樣,彩繪流雲紋簡潔而又雄渾。與時代相近,樣式相近均爲雙弧盾的楚國彩繪龍鳳紋漆盾進行對比,很明顯屬於同類器物,與一直流行在漢代的雙弧盾,也是一脈相承。

簡單說,中國商代到西周,主要流行長方形或者梯形盾,很多時候會裝有銅製的盾飾。春秋戰國時期,梯形盾繼續使用,同時出現了新的雙弧盾。這種盾一直延續使用到魏晉時期。

▲兵馬俑出土漆皮盾紋飾細節和測繪圖

這一發掘,證實了秦軍確實使用盾牌。但還有沒能解決的問題:秦軍盾牌裝備率如何?步兵是否使用不同於雙弧盾的長方形盾?而要揭開真相,還得依靠考古發現的進展。畢竟秦兵馬俑坑除三號坑外,其餘的一、二號坑還沒有完全發掘,兵馬俑沒有完全清理發掘的位置還很多,並不像很多人以爲的那樣已經全部挖掘。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以及種種原因,要想知道什麼時候能揭開兵馬俑坑裏還隱藏了多少沒發現的珍寶,能解決多少網絡上爭論的?那可真是“君問歸期未有期”了。

不過幸運的是,發掘工作依然在進行着,所以等待還是有希望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依託進一步的考古發現。說這一些,也是希望大家不要被網上那些“號稱兵馬俑已經發掘完畢,兵馬俑坑裏沒有新鮮事”的所謂大神所迷惑。總之,段子可以隨口說,但冷兵器研究卻要耐心做!

主要參考文獻:

《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2011 年發掘簡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坑考古隊

《陝西戶縣宋村春秋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10期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上冊,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的冷兵器內容請關注冷兵器研究所微信公衆號:lbqyj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