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家機構做既公益又要營利?或者,拿公益當生意,這可行嗎?

中國公益事業的先行者、“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說,隨着經濟學知識普及,更多人將公益和商業融合;同時,這種模式,也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

在5月11日騰訊新聞發起的“中國益公司”願景演講上,徐永光闡述了他的公益商業化思想。這一思想在馮侖、沈鵬等出席同一場合的企業家演講中,也得到印證。

用商業邏輯推動公益

徐永光認爲,最近二三十年科技革命推動了公益和商業融合。免費共享經濟大量湧現,互聯網平臺給億萬人創業、就業帶來極大便利。互聯網很多服務都是免費的,這些免費的商業服務,不僅帶來了最大的商業成功,也創造了最大的公益。徐永光指出,這就是商業化的互聯網給全社會帶來的巨大福利。用公益的手段做商業,誰最公益,誰有可能會最賺錢。

此外,徐永光以孟加拉慈善家尤努斯爲例,講述商業思維在慈善推廣過程中的重要性。

尤努斯是社會企業的鼻祖,他發明了小額貸款,探索出一條普惠金融的道路。尤努斯給窮人發放貸款,並不是白給錢,而是收取較高額利息的小額貸款。這項做法遭到很多人質疑,他們認爲,窮人無法付擔21%的高額利息。

事實上,尤努斯的格萊美銀行解決了近800萬貧困農村人口的脫貧問題。尤努斯之所以要求窮人付擔利息,是因爲如果利率過低,富人和商家就會來搶奪資金,窮人沒有任何優勢。窮人能負擔得起的高利率,同時也能阻擋其他人競爭——這樣才能讓真正需要資金的窮人受益。現實生活中,窮人確實對小額貸款有強烈需求。

公益事業應擁抱商業模式

1988年,徐永光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部長的職務,以10萬元註冊資金成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辦“希望工程”,後者成爲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公益品牌。

從1980年代到今天,徐永光見證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從無到有的三十年,他的公益思想也發生了巨大改變。隨着商業社會的繁榮,徐永光逐步認識到:商業與公益融合,將有利於公益事業的持續發展。

2017年徐永光出版新書《公益向右,商業向左》,全面探索這方面話題。他認爲,公益向右是講效率,商業向左則講責任。中間地帶就是用公益手段做商業,或者用商業手段做公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的就是解決社會問題。

徐永光認爲,互聯網時代的商業在大幅擴張領地,並和公益出現碰撞。商業有力量、投資、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但公益還相對遲鈍,還在堅持免費、非贏利模式。這樣的做法已經過時。要讓公益大規模發展,應當轉變自身,擁抱商業模式。

此次演講中,徐永光舉了“十環打靶”來描述中國企業的公益成績。把企業市場看成一個靶子,那些污染環境、製假售假的無良企業是“零靶企業”、“脫靶企業”。而實現了戰略公益、互聯網、高科技、環保、綠色農業、綠色食品的良知企業,他們離十環比較近。徐永光認爲,中國企業大部分在五環上下。希望企業能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社會需求,同時積極地進入公共服務領域。

民營企業是慈善繁榮的保障

徐永光的“慈善商業化”得到了現場嘉賓呼應。關於商業對慈善的推動,企業家們深有體會。水滴籌CEO沈鵬引用馬雲的話“好的商業是最大的公益”,闡述水滴公司的定位。沈鵬認爲,企業的價值,應當體現在爲社會創造價值。水滴的定位不是公益基金會,也不是非營利組織,而是註冊爲一個商業公司。水滴公司目前盈虧平衡,更多是靠商業健康險收益在養活公司。

御風集團董事長馮侖見證了中國第一代“企業慈善家”的崛起。他自言,早期中國企業管理者專注商業領域,有“小我”而無“大我”。隨着國內慈善出現,國外公益思想刺激,大批企業家逐步有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2004年開始,中國有大量企業公益基金出現。

馮侖舉例說,他最早發起成立的愛佑華夏基金在做一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項目,一年救助2萬個先天性心臟病的貧困兒童,佔到病人總數的10%。企業公益基金的成績也推動了政府公益政策改變,政府現在把這類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全納入政府醫保範圍,貧困家庭的孩子先天性心臟病的問題就此解決。

馮侖指出,中國許多公益基金都由企業家在主導,比如李連杰壹基金、阿拉善基金會,它們都是中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找到,在賺錢、捐錢、掙錢、良心、責任、義務、善和義,利和益之間,能共同發展的一種方法。馮侖認爲,企業家哪怕用現金、振臂一呼的方式推動公益,也可以接受。

更多情況下,專業團隊在專業領域內成立具有操作能力的公益組織,或者用企業家能力和資源推動成立永久性基金會,甚至開設私人家族性質的基金會,都是追得探索的方向。在公益事業上,企業家將做得更專業。我們看到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公益平臺,乃是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這類企業平臺。

馮侖同時強調,民營企業用40%的資源,貢獻了中國50%稅收、60%GDP、70%

的專利、80%的新增就業,與此同時,還在以每天兩家基金會的速度在成長。中國民營的捐款已超過1000億。蓬勃發展的民營企業,乃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保障。

收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