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在教育上面臨的最大問題”直指當下父母的焦慮,種種的用力過猛和過度在乎,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一個糟糕的親子關係。養育孩子不是項目管理,更不是一場比賽,文章所述,相信大部分父母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希望更多家長能夠真正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態,靜待花開。

——遊學君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不願等待。作爲一名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觸過很多孩子和家長,不少答案裏面提到的種種問題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說一個好幾代中國家長都有的通病——不給孩子留時間,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極度缺乏延遲滿足能力。例如:

不停追問不開心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各種培訓和才藝都趕快趕早考證考級
要孩子立刻修正錯誤但不給時間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褲
跟孩子發生衝突了立刻就要分出個勝負而不接受求同存異
孩子的戀愛對象令人不滿意就要求他們立刻分手
孩子不談戀愛心裏着急要求他們馬上就得成家
……

也許各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養育風險,但在我看來,中國最普遍的養育風險,其實就是這個能給每個家庭的養育誤區持續推波助瀾的共性問題——家長們的等不急。

不願等待的三種表現形式

- The First Form -

不給孩子轉變情緒與態度的時間

帶孩子逛商場,孩子看見了心儀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過,很多家長就已經要如臨大敵的開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達了想要的意願,一些家長又會用種種手段來表達拒絕,倘若談不攏——就像你肯定在商場見過的一樣——就有可能發生震天哭喊、滿地打滾、憤怒斥責和強制帶離。

很多時候,家長不給孩子預留“想一想”、“考慮考慮”的時間來轉變態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轉變思路,拋棄執念,立刻堅定不移地跟他們走。

更多時候,家長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負面的情緒,我很少聽到有家長能說出“如果你難受的話,那你可以在這兒哭一會兒。”這樣非常高水平的話。

大量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在悲傷、憤怒、嫉妒、消沉的時候立刻終止,三秒內轉變成積極陽光的小太陽——但你想想也知道,這怎麼可能呢?大人丟了一百塊還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見了糟心事兒,憑什麼就不能在負面情緒裏沉浸一會兒?

家長的這些做法,對於孩子的情商其實是有相當的負面影響的,他會讓孩子失去與自身情緒好好相處的機會,對於情緒體驗的壓抑與被動的快速轉化也會降低孩子處理自身負面情緒的能力。

同時,也有可能讓孩子掌握這種錯誤的人際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談戀愛後,動不動就追問與逼迫自己的戀人,不給對方預留足夠的心理空間,進而會讓戀人降低了對於自己和這段親密關係的評價。

- The Second Form -

限制孩子成長與發展的通路

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的付出總是追求即時與強烈的獲得感。花錢報了各種班,那各種才藝各種演出甚至各種比賽,都是用來展現能力的好平臺。

恰恰因爲這種想立刻看到直觀成果的心態,讓孩子們開始特別偏重學習高轉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詩、學鋼琴、學舞蹈、學奧數......

這些技能都有比較強的獲得感,因爲有更多的機會如表演、認證與賽事能用來展現成就。但是,很多軟實力因爲沒法評級打分和PK,自然就難得青睞。

審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學儲備很重要,環保意識很重要,體育精神很重要——但因爲這些軟實力難以構成直接反饋的硬通貨,它們在孩子成長中的比重其實並不高,也並不夠刻意。

好在這個情況如今大有好轉,而且趨勢愈發健康,孩子的發展也越來越多樣化,當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長的人也成長爲新一代的家長,對於這些事兒有了更正確的認識,所以我想,這一點將成爲我今天提到的問題裏最先得到解決的。

- The Third Form -

不讓孩子掌握他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因爲家長過度主動、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實很難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

對不少孩子來說,什麼時間起牀、喫飯、學習、社交、鍛鍊、娛樂、休息……其實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進入時間安排上的對抗(孩子想玩手遊,家長不預留相關時間,那隻能在其他時間偷偷玩)。

而這也會導致孩子的獨立性嚴重缺失,對於生活的主動掌控能力一直沒有機會得到培養。

剛出生的寶寶只會哭,但是人都是慢慢會走會跑會說話的,隨着能力邊界的延展,家庭應該給孩子出讓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動管理習慣了,待上了大學甚至走上工作崗位,纔開始做些對自身主動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不願等待的三種表現形式

不願等待來源於焦慮

焦慮來源於怕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擔心

但人生本來就不應該是一條標準的賽道

人們常說,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所能到達的邊界,是頗有道理的。李開復的母親,就是一位十分有見識的女性。李開復10歲時,整日埋頭學習,應付考試。見他日漸失去童真,母親痛心疾首。爲了不培養出一個只會死學習的孩子,她忍着不捨和心疼,把兒子送去了遙遠的美國。不得不說,李開復的母親眼界是開闊的。她的決定,爲兒子一生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李開復曾在給母親的悼文裏寫道:“母親塑造了我的性格,建立了我的自信,奠定了我的基礎,教導了我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孩子。”

身處焦慮的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不一定是給他最好的物質條件,而是要爲他打開人生的格局,例如通過海外遊學等形式,讓他埋頭學習的同時,也能抬頭看看這個世界,收穫更精彩的人生經歷,幫助孩子建立更大的視野,更高遠的志向。

本文來源:知乎

作者:葉壯,心理學培訓師

原文有刪減

2019暑假

陪伴孩子一起

通過國際遊學

收穫精彩的人生經歷

建立更大的視野

八大探索課堂助力環球視野拓展

WONDER NEW ZEALAND PARENT-CHILD EXPERIENCE

新西蘭“少兒自然科學”探索+營地教育親子互動營

招生對象:

8-13歲學生及

65歲以下家長

遊學城市:

奧克蘭、羅託魯瓦

基督城、皇后鎮

英倫五大名校親子互動教育考察研學

PARENT-CHILD BRITISH CULTURE EXPLORATION

未來名校教育規劃考察+英國南北文化親子互動遊學項目

招生對象:

8歲以上學生

及家長

遊學城市:

倫敦、溫莎、劍橋、

愛丁堡、格拉斯哥、

曼切斯特、牛津、湖區

親子研學成長實錄

USA PARENT-CHILD PROGRAM

美國常春藤名校探訪+哈佛大學教育課堂親子研學項目

招生對象:

小學初中學生

及家長

遊學城市:

華盛頓、紐約

波士頓、洛杉磯

遊學諮詢熱線:400-659-088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