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节气,荷亭晚风歇凉时。

朝起,蓄露水煮清茶。晚来,扫花听风浅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为温热之气。仲夏过后,小暑来临,此时天空如烧炽一般,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是炎热的开始。

谚语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意指天气将会越来越热,而暑热就如同韩愈所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是蒸锅,人在天地间大笼屜中蒸,汗水淋漓。小暑为小热,它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因此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

困溽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呼风唤雨。晚来星空宁静如水,虫鸣不眠之夜。

俗话说:“热在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伏”即潜伏、藏伏之意。按照《汉书·历律志》之说,伏的真正含义是秋的“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由此熏蒸才湿热难耐。立秋后,金气驱逐火气仍有一个过程,所谓“七月流火”,流火聚为金,实际也是说,夏正转为秋。秋为聚,凝聚才有收成。

《诗经·七月》中描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中国古人观察天地气候、物象变化,根据自然规律,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故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

一候  温风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节气到来时,炎热的风也随之而来。

二候  蟋蟀居宇

小暑时,水和地面的温度受气候影响而逐渐增高,就连蟋蟀也都到庭院中潮湿的角落里避暑。

三候  鹰始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始击。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小暑节气,鹰已经先感知到肃杀之气将至,开始练习搏击长空。

【谷风】

农历六月,习习谷风,大雨时行。谷风是东风,是生长、长养之风。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

【林钟】

农历六月,对应古乐十二律中的“林钟”。

《史记·律书》解释“林钟”说,“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林林”是纷纭众多貌,万物成熟,种类繁多。《淮南子》解释是“引而止”。是指阴气上推,佐阳成物,佐阳是“引”,成物是“止”。

晒书日

六月初六是古时文人的晒书日。晒书是为了防潮防虫,此日若阳光充足,书生便晒书,令书页浸透光线,驱赶藏匿在书中的书虫。

早蝉

白居易《早蝉》:“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复旦求学之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