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关于三年自然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有着不同的说法,历史会给出答案,但这三年对那一时代的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是挨饿,如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320公斤,而1956年仅为310公斤,1960还下降到215公斤,很显然中国的粮食产量整整徘徊了22年。

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仅为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另有一些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有这样一数字比较:1978年,有2/3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50年代,有1/3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30年代。

在我青少年时代,也就是1978年前后,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其一,在当时的语境下,我们常常在“中国人”前面往往有三个定语,“勤劳、勇敢、智慧”或“勤劳、善良、勇敢”。中国人在华夏大地上耕耘了5000年,但到了1949年,毛泽东总结说是“一穷二白”,搞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到1978年,还没有摆脱贫困。第二个困扰我的是,《共产党宣言》中有句十分响亮和鼓动人的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做什么?显然联合起来应该是摆脱贫困,过好日子,让无产者自己最终成为有产者。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走到极致时,十年“文革”,更加把中国的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

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1978年,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面对现实,以巨大的政治诚意,选择改革开放发展道路,放弃了意识形态的“誓死捍卫”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重心转移到了政治务实和经济建设上来,而改革开放的选择是对以往实践、摸索和折腾的“救赎”。

1978至2017年,中国正是靠着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的新奇迹。一个十三多亿人口的国家经济总量增长了近35倍;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82万亿元,经济规模扩大了225倍。从2006年开始,经济总量以每两年10万亿元的增量上升着。

40年来,GDP年均增长约9.5%,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381元,1987年突破千元,2003年跨过万元大关,2017年跃升至近6万元。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比重从微不足道的1.8%增长到2017年的15.3%;中国人均GDP从改革初期不到200美元增长到逾9000美元。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到2016年的25年间,中国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年均增长9.6%,扩大了9倍多,2016年达到1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同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居世界第一位。一心一意的搞建设,人民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也获得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突破1万亿美元是在1969年,31年后的2000年,突破10万亿美元。而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2000年时达到1万亿美元,14年后的2014年,突破了10万亿美元,比美国少用了17年。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可以说,没有全球化,中国也难以实现这么快的发展。当然,中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并以自己的能力和方案,反哺全球化和世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市场经济的道路选择。

截止2017年末,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9亿。2017年,中国贫困人发生率已经下降到4%以下,但需扶持的贫困人口仍有4000万以上,中国正在朝着2020年前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进发,实现中国所设立的各种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均预期寿命从上世纪50年代40多岁提高到今天的76岁。中国以从一个农业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方面成为了全球的领跑者。

还有两个数据更直观,分别是手机户和网民数。改革刚刚开始时,1980年,全国仅有200万部电话,那时全都是固定电话。然而,时间过去还不到40年,中国的固定电话数每年新增3500万部,而手机用户则达到14.4亿户,是世界之最。与此同时,中国的网民数量也已经突破了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占比97.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用户市场。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提高到58.5%,过去5年里,有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在过去的十年里,人民币总量增长了2.5倍,外汇储备增加了1.5倍,汽车销量增长了3倍,高铁里程数增长了183倍,中产阶层人口数量达到2.25亿,每年出境游人口数量增加了2.7倍,中国的消费者每年买走全球70%的奢侈品,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这是一批拥有财富并有创造精神,同时也知道消费和享受,一个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他们的消费需求正引领全球经济重心的倾斜和产业格局的变迁。中国人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无不令人“刮目相看”。

在历时四十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上,“改革开放”这一主题,40年“从一而终”,但并非是一直在做改革,大多数的时间是在酝酿、讨论、准备改革的条件、寻求改革的时机和突破点。关键问题的突破,而带来的巨大能量和变化,真是无法想象的,这既有人民的创造性,也有政治家的胆识,更有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精神。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一切都有其内在发展成因,显然这是回过头来审视所走过的道路,本书所要回答的,仅是作者自己的一个视角,更多的是从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四十年经济思想史,主要是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为大背景,来解读40年的增长奇迹。

40年来,中国最活跃的就是民营经济。截止到2017年底,民营企业数量有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而在1978年底,中国私营企业数为零。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全国城镇就业数是4.25亿人,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数3.4亿,占比80%;近两年特别是2017年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

民营经济,这是改革开放初期谁也没有预计到或事先设计好的,完全是“野蛮生长”下而不断发展壮大,但历史所留下的每一时期的痕迹,那些特殊事件和人物所留下的历史刻度,非常鲜明,本书会把这一历史进程的“痕迹”和“刻度”展现给大家。如从大历史(bighistory)和深历史(deephistory)观,把民营经济放在整个中国40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梳理,将会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更会感受到,人民对历史的创造。

从某些方面讲,中国是一个喜欢搞运动的国家,但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宣布十年文革结束,历史进程中的各种运动以及“扩大化”,对“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反思,中国人认识到了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错误以及“运动”的荒谬,共产党人觉醒到了闭关锁国的恶果和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的绝境,中国人开始从噩梦中醒来。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这在当时,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历史性决策的非凡意义,然而历史的转型从此开始。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规模和制度转型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家们和学者们很难想象的。我一向主张,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40年,放在中国历史500年、300年、150年的大背景下,放在世界历史300年、200年、100年的背景下。过去的四十年,世界上发生了太多具有影响历史走向的事件,在霍布斯鲍姆笔下的1914-1991的“极端的年代”之后的近30年里,唯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着持续、全面、示范性的和日益深化的影响。

客观地说,中国的改革早已突破了预期目标:以远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相对直观的描述。一个自一百五十年前的满清“洋务运动”起就开始苦苦探寻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西方列强及坚船利炮之下,屡败屡试,终于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认定了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发展道路,可以到达彼岸,实现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实现小康梦想,实现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强国。40年选对了改革开放之路,选对了市场经济之路。

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革命是罕见的,改革则可能更加罕见。”。其实中国的道路选择,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改革,也是全人类的一项实践,在实现中国历史转型的过程中,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性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