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家電領域也開始進入智能化時代,智能音響、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每個產品都在向消費者展示着一個智能化的新場景。然而,家居產品蓬勃發展的背後,卻是行業標準的缺乏,一個產品一個APP,相互間不能互聯,消費者不得不被拽入智能APP“大爆炸”的煩人場景。

三個智能產品三個APP

“誰能告訴我,智能家居就不能統一一個標準控制平臺嗎?”提起智能家居,使用者孫先生就直搖頭。2017年,正是智能家居風生水起的時候,喜歡嘗試新科技的孫先生便也進行了一次智能家居的體驗,分別買了小米、海爾、樂視的三款智能家居產品,然而,買回來後才發現,一個產品需要先下載一款APP,“三件使用起來那感覺,真的是不方便,如果買一樣智能家居產品就要一款APP,豈不是當家裏有十幾種智能家居產品時,APP也得佔掉手機一整個屏幕?”

孫先生對於過多APP的煩惱,實際上正在困擾着每一個使用智能家居產品的消費者。想象一下,如果你覺得三星的智能電視、美的的智能空調、小米的智能掃地機器人、西門子的智能洗衣機、有品的智能體重秤、歐普的智能電燈都挺好,都想買回家來嚐嚐鮮,那麼,你就得分別在手機上去下載三星、美的、小米、西門子、有品、歐普每一款智能產品對應的APP,才能將它們分別連接到你的手機上。

“儘管現在也出了一些具備集成功能的平臺類APP,但能包攬所有產品的APP是不存在的。”於是,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孫先生就放棄了產品的智能功能,改爲直接使用設備開機,“就當非智能產品使用吧,這樣反而更方便。”

用戶激活率尚不足20%

在現在的APP產品中,究竟有多少個是和智能家居相關的APP?截至目前,還沒有機構給出過一個確切的統計數據。只有一個公開數據顯示,當下智能家電用戶激活率尚不足20%,使用半年後繼續使用家電產品智能功能的用戶不足5%。

“由於同一個家庭內部的智能家電產品來自不同的廠商,而不同家電產品的通信協議又是不同的,所以難以形成統一的家庭網絡系統,無法在應用層爲用戶提供方便統一的使用界面,也影響了用戶的使用熱情。”一位家電企業的負責人私下向記者表示。

在APP store上,記者輸入“智能家居”搜索項,彈出窗口的包括華爲智能家居、米家、中興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紫光物聯等衆多打着智能旗號的APP。然而,和軟件排行榜上日下載量百萬的那些熱門軟件相比,這些智能家居類APP不僅下載量極少,而且用戶給出的評分也都很低。

舉例來說,下載量可排在前列的“米家”,僅限米家自有產品的互聯互通,顯示的下載量有7840次,評分只有2.6分;中興智能家居,只能使用於中興自有產品,下載量僅1380次;CHIQ長虹電視,可用於長虹電視和用戶手機的連接,87次下載量,評分2.7分;長虹美菱智匯家,適用於長虹和美菱產品的互聯互通,27次下載量,評分2.0分。即便是在面世時被稱爲打破了不同品牌限制的華爲智能家居,也就只有917次下載量,評分1.6分。

記者嘗試下載登錄了華爲智能家居,在首頁上顯示可以連接的57個設備中,雖然跨越了僅限華爲品牌的限制,但也侷限在與華爲有合作的方太、歐普、美的等品牌上。以美的風扇爲例,APP裏顯示的是美的清羽智能風扇可以通過無線局域網連接到該APP,而記者家裏雖然也是美的電風扇,但因型號不同,並不能連入APP內。

通信標準不統一是首要障礙

來自奧維雲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的整體產值將突破萬億元,其中智能硬件的產值或達6000億元。其他第三方數據也顯示,中國智能家居潛在市場規模約爲5.8萬億元,其中智能家電產品市場約4萬億元。然而,規模如此龐大的智能家居市場,卻將消費者拽入了每個產品都要下載一個APP的“軟件大爆炸”場景。

“不同品牌都需要不同的APP 進行控制,彼此之間毫無互聯,讓人使用幾天後就覺得是根雞肋。”研究過不少智能家居產品的消費達人王先生就,智能家居產品不僅分品牌,還要分“派別”,在京東上買的和在天貓上買的就分屬於“京東微聯”和“阿里智能”兩個派別,甚至是,同一款空調產品,儘管功能相同,但在京東和天貓上都是不同的,因爲它們接入的雲服務平臺是不同的。

“目前,影響智能家居智能化的首要障礙是沒有統一的通信標準,不同品牌的家電幾乎無法進行相互的關聯、對接和交互,數據自然也難以進行共享。”奧維雲網的分析師談到,智能家居生態鏈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包括上游的芯片和軟件供應商,以及中下游的聯網設備製造商、平臺提供商、零售商、服務提供商等,不同品牌的智能家電往往使用互不聯通的私有互聯協議,這直接導致了智能家居平臺之間的接口不統一,市場孤島現象嚴重,消費者根本無法獲得良好的一致性體驗。

智能和信息保護需重視

通信標準不統一、陷入了APP之戰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智能家居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和對於消費者的信息保護也亟待重視。

從智能化程度上來說,目前的大多數智能家居產品能夠發揮功用的前提就是聯網,沒有聯網的智能產品就像是一個聾子,無法實現交互使用。同時,很多智能功能並不能依靠產品自身去實現,而必須由消費者操作完成,機器僅僅成了輔助。

以記者在家電賣場瞭解到的售價34900元的三星智能冰箱爲例,首先,該智能冰箱必須24小時處於已連接的無線局域網中才能和手機發生互聯。其次,儘管介紹中寫明瞭具備適時提醒用戶注意食材保質期的提醒功能,然而,冰箱內置的攝像頭並不會自動識別食材,而是需要消費者手動輸入食材名稱和保存期限,步驟非常繁瑣。

另一方面,在智能家居APP的使用中,對於消費者的信息和隱私保護意識仍然不強。仍以“華爲智能家居”這個APP爲例,記者在確認下載前,說明中就提示該款APP需要調動使用者的電話權限、定位權限、讀寫存儲權限和讀取應用列表權限。如果使用者不同意這一條款,就無法使用該款APP。

“沒有統一的接入標準,就相當於平臺之間無法溝通,換句話說就是沒有講大家都聽得懂的‘普通話’。”一位家電廠商直言,智能家居在迅猛發展後陷入不溫不火,體驗差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智能家居市場不溫不火,體驗差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無疑,要想真正分享市場這杯羹,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