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號石原、匏公。1943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1965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油畫系(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198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研究生班。現爲深圳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

早歲學習西畫,接收嚴格的學院派教育。而立之年拜師於藝術大師陸儼少,受其親炙、登堂入室。新時期以來,在激盪的藝術大海中探索、尋覓。以“重彩丹青”和“淺絳水墨”二元分治的方式進行創造,納“現代”和“傳統”雙重元素交織並進。一邊深挖材質的最大表現力,一邊拓展藝術視域。九十年代中期,迴歸傳統,追溯文人山水畫的正脈源頭。潛心改跡,收視反聽。筆墨淳厚松秀,景緻蒼潤峻拔。尤善用淡墨渴筆以寫重巖深壑、雲彌霧障之概,使筆下山川獨具神韻。

謝靈運詩意

145×230cm

紙本水墨

周凱的迴歸

——周凱和他的畫(節選)

文/郎紹君

周凱的迴歸,在實踐上不止是臨摹一些古畫而已。作爲山水畫家,他試圖要重新“尋找正宗”。他說:“尋覓山水畫正宗脈絡,復古嗜古,不以時下之‘創新’爲然。或有人目爲蹈守舊規,冥頑不化,餘亦不辯。”周凱說的“正宗脈絡”,大抵還是董其昌提倡的“南宗”。這或許與陸儼少有些關係。陸儼少說:“董玄宰不愧爲豪傑之士,自其崛起,而風氣丕變,無論四王、即八大、石濤、石溪,亦不能出其樊籬。予不敏,何能外此。故有謂予學石濤者,未能首肯,只有老董,吾師乎,吾師乎!”與強調學董略不同的是,周凱特別提出一個巨然來。他說:“元四家皆祖述董、巨,世人大多隻知董而忽視巨師之影響。巨師長線披拂頗富禪味,吳仲圭直接衣鉢,不改師法。殊不知黃鶴山人巧變面目,聲東擊西,以枯索老辣之筆掩其出處。可謂意通貌異,善學而敏學者也。”這是周凱的一種說法,也是他的一種選擇。

青山歷歷樹重重

180×97cm

紙本水墨

2011年

今人已難看到董源的可靠真跡,但從上海博物館和臺灣故宮還能看到巨然的《萬壑松風圖》和《層巖叢樹圖》,淡墨、長披麻皴,筆跡清而厚,氣息蒼渾,堪稱披麻系即南宗山水之典型。爲學習傳統而選擇派別,無疑是繼承者之必然。特別是明清以降,派別紛呈,畫家總先要有所選擇,再綜合與融會貫通。近代山水畫家如黃賓虹、吳湖帆、張大千、溥心畬、陳少梅、陸儼少等,都有派別的選擇,然後纔有所融合,進而創造。但兼容西畫者大多對傳統山水畫的派別缺乏深入理解,他們或者認爲派別不過“宗派而已”,無足輕重,或者並不熟悉派別與派別畫法的意義,因此也無從選擇。他們主要依靠的是對景寫生,所重視的是景物的空間與形色,而不是意境和筆墨。即他們的關注點不是筆墨風格、格調和境界,而筆墨風格、格調和境界纔是元明清山水畫的着力處。

萬籟樹聲滿 天涯秋氣高

180×90cm

2011年

20世紀30後、40後和50後的山水畫家,大都出身於美術學院,極少臨摹古畫,他們已經不大熟悉山水派別,甚至把派別都視爲“束縛”,棄而不顧。其實,傳統山水畫的歷史,就是創造、修正和轉變派別的歷史,學習傳統就是要出入派別,在繼承與變化前人派別的基礎上推進創造。當然,對傳統派別的學習,有活學,也有死學。有人淡化傳統,甚至無傳統、非傳統;有人轉益多師;有人死守一派;有人淺嘗輒止;有人畢生苦學;有人由派而深入,由派變出,自立門戶;有人只能遊走於派別之間,始終找不到自己……

韻勝原從骨勝來冊頁之三

39×36.5cm

2013年

前人感嘆“大家不世出”,就是感嘆山水畫出入傳統、自成一家之難。周凱認同董其昌以來的“正宗”說,表明他親和畫史上的南派,而特別鍾愛巨然,則是他的個性選擇。在他看來,石濤等“革新”畫家與四王等“正統”畫家,並非簡單的對與錯、好與壞的關係,而是各有所長,從而構成清代中國畫的兩翼。他自己傾向後者,多畫淺絳,以細密秀潤的筆法,追求幽靜淡雅的意味。與此同時,他也適當吸收了北派重丘壑的特點,避免未流文人畫粗簡草率之病。這樣,他與老師陸儼少靈動多變的筆墨風格也拉開了距離。深入派別再從派別中走出來自立門庭,是學習山水畫的必經之路。所謂“打進去”“打出來”,是一個長久而艱苦的過程,我想,周凱正是對此有所體悟,而這,恰是當代山水畫家所缺乏的。

古樹嵯岈勢極天

180×97cm

紙本水墨

2011年

玄冥之境

——讀周凱的畫和他的畫論(節選)

文/嚴善錞

周凱在儘可能地控制筆跡形態變化的同時,也努力縮小墨色的濃淡差距。它們就像巴赫的音樂一樣,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卻在緩慢的“滴嗒、滴嗒、滴嗒”聲中,深沉地演繹着自己的故事。對於那些熱情澎湃、喜歡狂風驟雨的觀衆來說,周凱的畫確實不夠過癮。但是,當你靜下心來,並設想自己的手提起毛筆,順着周凱的軌跡去運行的時候,你就會感到自己的身心忽然起了變化,感到自己正處於一種莫名的寧靜和愉悅的狀態,就像歌德在聆聽巴赫音樂時所說的那樣: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就像上帝創世前心靈的流動,我似乎無耳無眼,也無其它感官,而且我也根本不需要它們,內心卻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杜甫詩意圖

44×89cm

紙本水墨

寂寞中的前行

——周凱山水畫之我見(節選)

文/玉峯

周凱,一位極具文化尊嚴的行者,一位信念堅定始終如一的理想主義者,一位技藝精湛絕不與世攀爭而只向歷史尋求答案的實證者,一位廣涉東西文化的學者型藝術家。

錢舜舉詩意

20×60cm

紙本水墨

2008年

古代經典和寫生之滋養使得他的精神世界愈發恬淡平和。在冷靜思考的基礎上將筆墨付諸山水,在林泉高致漁樵問答中寄託對天地大美和歷史人文的情懷。

霧裏山疑失

20×60cm

紙本水墨

2008年

他的世界裏唯有畫,“晨鐘暮鼓,青燈黃卷”,無論春秋不間寒暑,日復一日地畫着內心想要達到“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高度。他畫中的深邃與開闊,一如其思想的深邃與開闊,學養風骨皆在寂寞中踽踽前行。

劉長卿詩意圖

73×38cm

2009年

筆爲中正

——周凱山水藝術(節選)

文/古秀玲

中、西繪畫在周凱眼中雖有大不同,又有大同。周凱所選擇的迴歸,是以“筆”爲中正。不熟悉中國畫史的人,容易簡單地把“筆”理解爲畫面的“線條”,但熟知中國畫史的人,知道 “線條”無法全部涵蓋中國繪畫“筆”所強調的書法趣味、形式及精神內涵。以“筆”爲中正,以墨爲情性,是周凱在藝術中上下求索,終身事之,而又使其山水大異於時代趣味的關鍵。

書法線條厚拙、瀟灑、圓勁的韻味,無時不刻反映在周凱繪畫筆端。或迅如奔馬,卻無狂躁之氣;或留若磊石,無苦澀礙重之滯;或細若楊柳飄絮,無脫神輕飄之陋;或是水天浩淼,淡若輕雲,無虛溜之滑。線條所到,方筆落宕、圓筆中勁,筆力扛鼎。疾留處若懸崖勒馬、舒舒乎若輕風拂面。

書,乃畫之骨也。得書趣,得書力,是周凱山水風骨不凡,趣味雅正的萬法之心。

春夏秋冬山水四條屏

100.7×26.8cm×4

紙本水墨

遊目聘懷

45×55cm

紙本水墨

2013年

雲散峭峯

68×138cm

紙本水墨

1999年

天風浪浪

68×138cm

野色籠寒霧 山光斂暮煙

180×97cm

紙本水墨

2011年

魏源詩意

180×97cm

紙本水墨

2011年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76.5×48.5cm

2005年

秋山圖

76.5×48.5cm

2009年

重陽偶寄

76.5×47.5cm

2009年

嵐飛生翠

108×38cm

紙本水墨

2009年

煙雲山川

57×57cm

紙本水墨

2005年

蒼崖積翠

97×91cm

紙本水墨

2010年

揣擬大癡少蹤

140×70cm

紙本水墨

2015年

晉郭璞詩意

144×76cm

紙本水墨

謝靈運詩意

246×123cm

紙本水墨

2000年

峭壁千紉

180×90cm

紙本水墨

2005年

煙雲山水

140×70cm

紙本水墨

吳歷詩意

75×47cm

2008年

空山清響恬無俗氛冊頁之三

37.5×23cm

紙本水墨

雨過石生五色

140×70cm

2013年

山色千尋常聲翠

146×39cm

紙本水墨

袁枚詩意

136×33cm

紙本水墨

長白山大瀑布

145×25cm

2009年

(手機橫看效果更好)

和雲自故山

30×200cm

紙本水墨

行雲流水(袖珍本)

35×280cm

紙本水墨

020藝術觀察2018年200篇精華推送彙總

商務合作、轉載事宜請在後臺留言

相關文章